第59章 替罪老羊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 吟游沧海
- 2113字
- 2025-04-07 21:46:09
朱允炆眉头一紧,眼泪顿时流淌下来,哽咽道:“黄师,没想到你为了我,竟然能做到如此程度。”
“黄师还请放心,我会在皇祖父那里为你求情,让他对你从轻发落。”
黄子澄:???
“殿下,你误会微臣的意思了。”
黄子澄有些尴尬的咳嗽一声,道:“微臣的份量,还够不上这‘车’,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人,有资格做这‘车’!”
朱允炆一愣,伸手抹了抹眼泪,问道:“不知黄师所言何人?”
“翰林学士刘三吾!”
黄子澄毫不犹豫的将刘三吾卖了出来,言辞凿凿:“不瞒殿下,此事微臣曾与刘三吾相商,得到其大力赞同。”
“微臣和翰林编修齐德一夜苦思冥想作出的文章,被刘三吾大加批判,贬斥如泥尘。”
“最终投稿的文章,便是刘三吾所写,微臣读过,的确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现如今想来,或许正是因为这文章写的太好,这才引得陛下起疑,毕竟殿下年方十五,如何能有此返璞归真之境界。”
“此事纰漏,尽数出在刘三吾一身,如今也该他为殿下之大业献身,以此保全殿下名节。”
朱允炆咬牙切齿,怒骂一声:“都怪这刘三吾自作聪明,他怎么就没有想到,我今年少,难有文才呢?”
“这好端端一件事情,被他搅闹成这副模样,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黄师,你可有办法,让刘三吾为我献身?他毕竟是翰林学士,年逾古稀,再加之声名不错,若是抵死不认,皇祖父恐怕未必会责罚。”
“到时候你我可就成了这替罪羔羊,要受不少苦楚了!”
刘三吾在朝为官十数年时间,为人谦虚恭正,行事坦荡,名声十分不错。
想要给他泼脏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允炆此刻心焦难耐,胡乱之中想不出半点办法。
黄子澄早有腹稿,道:“殿下还请稍安勿躁,微臣已经有了计策,只需要殿下好生配合!”
“是何计策?黄师快快说来,只要能让我从中脱身,怎么配合都行!”
朱允炆眼前一亮,急切的问出声,他此刻就是热锅上的蚂蚁,见有人递出了梯子,立刻便迫不及待的爬了上去。
至于这方法到底如何,朱允炆已经无力去分辨了,先将眼前这困难度过再说。
未来会因此事有什么变化,朱允炆全不在乎,他在心底安慰着自己:没有眼下,何谈未来?
黄子澄凑近了压低声音道:“微臣会想方设法为陛下带来刘三吾亲笔书写的文稿,殿下只需在面见陛下之时,将所有罪责推至刘三吾身上,并拿出刘三吾手书为罪证,便可高枕无忧。”
朱允炆稍作思索,一拍手,道:“黄师此法甚妙,有手书为证,皇祖父必定不会怀疑。”
“为了保险,劳烦黄师连夜赶制一篇文稿,我将其誊抄,将此作为原本。”
“皇祖父问起,我便说我托刘三吾斧正,不曾想刘三吾巧言令色,为确保我能过稿,进行了修改。”
“我一时鬼迷心窍,被刘三吾蛊惑,这才犯下如此糊涂之事来。”
“如此一来,我即便有罪,也只是小罪,皇祖父向来疼我,想必不会过多责罚。只是要苦了刘三吾,恐怕皇祖父不会轻饶了他。”
说到后面,朱允炆又开始心疼起刘三吾了,道:“若是皇祖父要处置刘三吾,我必定为他求情,争取让他能安享晚年!”
黄子澄一拱手,心下松一口气,道:“殿下仁德,微臣这就照计行事,还请殿下稍安勿躁,微臣会尽快将此事办妥。”
“有劳黄师了。”
……
黄子澄回到翰林院,只在房中见到齐德,并未看见刘三吾,便问道:“尚礼,老翰林去了哪里?”
“学士这些天精力损耗颇为频繁,先去休息了。”
齐德头也没抬,手拿着毛笔抄抄写写,继续道:“怎么了?一回来就找学士,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黄子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因为紧张而发涩的喉咙,挤出笑容,道:“自然是好事!”
“殿下与我说,他得到消息,陛下看到文章,十分感动,已经决定将文章发表,此事算是成了。”
“此事能够成功,老翰林功不可没,若不是他从中指点,你我所写的文章,恐怕是差强人意,绝对没有这样效果。”
“殿下感动学士付出,希望学士能将文稿誊抄一遍,他好作为收藏,以表谢意。”
齐德有些惊喜,还有些羡慕,道:“这是好事,我这就去将学士找来,他知道这消息,必定喜不自胜,恐怕也是睡意全无。”
“辛苦尚礼了,我在这为学士磨墨,等他来就能执笔书写了。”
黄子澄目送齐德兴冲冲的离开,转身间,面上的笑意顿时收敛。
他取出一方砚台,铺好宣纸,倒了些许茶水在砚台中,拿起墨条,轻轻的磨墨。
随着他磨墨的动作,茶水染上浓郁的黑,一股墨香味道散逸,夹杂着点点茶香。
黄子澄的动作越发的快了,手中的墨条就像是他的敌人,在他手底下经受着惨无人道的酷刑。
砚台中的墨水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腻,随着他的速度加快,墨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光泽,像是一块黑色的宝玉。
“子澄,磨墨可不能急躁,需要缓而徐,才能磨出细腻的墨汁。”
“你这样磨墨,就是牛噍牡丹,囫囵吞枣了。”
刘三吾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语气中带着些许喜悦。
黄子澄忙变换脸色,转身笑道:“学生这不是高兴嘛!老翰林能得殿下信重,我心里可是羡慕得紧。”
“殿下还对我说,此番若不是老翰林,他这篇文章,哪能得到陛下赞誉。”
“故此,殿下希望老翰林能将文稿重新誊抄一份,好做收藏。”
刘三吾笑眯眯的进来,瞧了瞧桌上已经摆好的宣旨,伸手摸了摸,道:“子澄有心了,这可是上好的宣纸,你珍藏已久,如今竟然舍得拿出来了。”
“良马骏骑行天下,金鞍玉辔显荣华。老翰林妙笔生花,学生又怎敢怠慢,这宣旨能书写老翰林文章,是它的幸运。”
黄子澄取下笔架上的毛笔,饱蘸浓墨,站在一旁,道:“老翰林,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