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阵仗的轰动
- 从1977年开始当文豪
- 白白是只猫
- 2170字
- 2025-03-22 12:52:26
1978年4月15日,周六上午。
整个北大都轰动了,在此之前陈铭章等人借助校团委和学生会的力量,早已将北大五四文学社恢复的事宣传到位,这让每个人早早便起床,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是校长,校长怎么亲自在这里?”
“是校党委副书记马石江书记,他怎么也在这里?”
“这是副校长季羡林,他们怎么都在大门口?”
“朱光潜教授,嘶嘶嘶,今天这五四文学社恢复大会,来了好多大人物!”
“学校领导层都来了,众多教授都到场了,这是在迎接哪位领导?”
“是王瑶教授,他也出席大会了!”
“这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川岛先生,他也来了!”
一个个大人物,让北大师生都惊叹着。
校长周培原,这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劳动家,九三学社社员,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副校长季羡林,这是当世之国学大师,与饶宗颐、钱钟书并列,他们治学严谨,所涉学术领域广阔并都有卓尔不凡的成就,所以一直有‘北钱南饶’、‘北季南饶’之称,
朱光潜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王瑶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是朱自清先生的研究生,当代文学史家、教育家,1953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册》标志着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基本格局的建立。
川岛先生,也就是章廷谦教授,1919年入北大哲学系读书,1922年毕业留校任职,1924年与孙伏园、鲁迅等共同创办《语丝》周刊,是鲁迅先生的密友,有散文集《月夜》、古籍校点本《游仙窟》(鲁迅写序)和《杂慕四种》、《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及《川岛选集》,其散文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文笔优美,充分体现了‘语丝文体’的风格特点。
一个个大人物,让一众师生目瞪口呆着。
他们似乎在等什么人,可是又有谁值得这么大阵仗等待。
终于,一辆轿车过来。
大部分人都露出震惊之色。
轿车,这在中国可是稀罕物,大街上都不容易看到。
当轿车停下来后,车门打开,一个老人从车上走下来,所有人都震撼了。
茅盾先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郎损、玄珠、方璧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也是最被熟知的笔名。
而‘茅盾’这个笔名,背后有一趣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魔都,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他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该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生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并且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再加上如今茅盾先生的身份和地位,绝对是中国文学界第一人。
大家终于明白,为何会有这么大阵仗迎接。
原来是这么一尊大神!
茅盾先生下车后,和一个个老朋友握手寒暄。
此时,不断的有学校工作人员充当记者拍摄。
随后,众人来到了大礼堂。
大礼堂,942个座位座无虚位,上面挂着喜庆横幅——北大五四文学社恢复大会暨《未名湖》创刊大会!
中文系新闻专业一男一女被抓来充当主持人,然后按照程序顺序进行着。
冯至、吴组缃两个北大五四文学社的奠基人,如今的大人物,介绍着北大五四文学社的成立、发展等。
随后便是校长上台,宣布从今天开始,北大五四文学社正式恢复。
整个大礼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校长、茅盾任名誉社长,朱光潜、季羡林、王瑶、章廷谦、谢冕等任顾问,陈铭章任社长,张幼化、士方、李智红、陈健功任副社长。
周培原、茅盾、马石江、季羡林发言,表示祝贺,来宾发言。
随后,便是陈健功朗诵《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陈健功朗诵完毕,整个大礼堂纷纷陷入沉寂之中,然后其他人纷纷低声惊叹着,开始有人鼓掌,渐渐地掌声越来越多,仿佛是会传染一般,形成了狂风暴雨,掌声排山倒海一般。
全诗短短两句,但是却震撼了大礼堂所有人。
几乎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升起一个念头,这一趟来对了,不虚此行!
特别是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人,都惊叹不已。
两句的诗,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这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
诗虽然短,但是却充满着美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说实在的,很多人受邀起来,只不过是觉得来走个过场,算是对学生们的支持。
可是没有想到,这一群年轻人竟然给了他们如此巨大的惊喜。
特别是他们都注意到,主持人在念到这首诗是陈铭章所写的,更是让大家不由得看着陈铭章。
陈铭章,他们自然都注意到,毕竟《伤痕》、《牧马人》和《黄土地》三部非常优秀的小说,让人不注意陈铭章都不行。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陈铭章不仅仅小说写得好,诗也写得如此的好!
就这么一首诗,就足以让陈铭章名流中国诗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