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版税(求追读)

翌日,起得比平常晚一些。

去信箱取了信。

一份是来自香江的《文汇报》,这是香江《文汇报》转载他四首诗的稿费,以及转载他四篇小说的稿费。

四首诗稿费是400港元,相当于一首诗的转载稿费是100港元。

四篇小说,每千字30港元,共8700港元。

拿着稿费单,去中国人民银行便可以领取稿费。

陈铭章看着稿费单,脸上露出笑容,他现在可是欠了一屁股债,这笔钱刚好可以解一解燃眉之急。

对于香江文汇报愿意转载他的文章,说实在的,陈铭章是颇感意外。

毕竟他写的文章,都是契合内地,香江那里很难有代入感。

只是想了想,陈铭章也有些明白了。

香江文汇报愿意转载他的小说,一来是香江有不少人一直关注内地的发展,他们看小说可以了解内地的真实情况。二来则是因为香江报纸竞争太激烈了,香江文汇报需要有文章在报上刊登。

七十年代是香江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巴掌大的香江半岛,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

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优势劣汰香江报纸到1982年只剩下55家,1997年只剩下38家。

按照此时香江的人口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香江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如此多的报纸,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自然需要文章来进行报道。

然后是香江文汇报的一封信,想要陈铭章的四篇小说在香江的出版权,版税按照10%计算,每本书售价20港元,陈铭章每本版税2港元。

当然,这是税后的!

香江版税10%~20%,陈铭章是新人,10%算是行情。

陈铭章写了一封回信,同意香江文汇报关于《伤痕》、《牧马人》、《黄土地》、《秋菊打官司》在香江的出版权。

将信装进信封,在信封上贴上邮票,以及填好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

陈铭章随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自己是不是在《未名湖》出版自己的书籍?

这个时候,内地也就去年才恢复稿费,这种稿费是一次性的,也就是你的作品,这家报纸支付给你一次稿费,后面他都可以无数次不断的发你该篇作品,而不需要支付你第二次稿费。

至于出版书籍的版税,现在都还没有恢复呢!

甚至于,除了像陈铭章这样的愣头青,很多人还像以前那样不敢拿稿费呢。

正如著名作家巴金的一句名言:“人活着不是单靠钱,想法不同,有人认为不拿钱是傻瓜,我认为乱拿钱是傻瓜!”

还有像全国畅销的长篇小说《红岩》,在出版之后,《红岩》的稿费都拿出一半用于资助一些烈士遗属以及交做党费,连《红岩》这种当年被视为最革命的文学作品都不得不上交近一半,可见人们对高稿费的恐惧心理。

陈铭章却没有这种恐惧和心理负担,因为他知道,时代已经不同了,过去的那种事不会再发生。

所以在拿到稿费时,他拿得心安理得,也不像其他作家那样拿出一部分稿费去资助烈士遗属以及上交做党费。

他甚至跟五四文学社借了大笔的钱,用于购买四合院,作为自己的享受。

现在全国还没有关于出版图书的版税,但是自己可以搞啊。

反正《未名湖》完全可以出版。

《伤痕》、《牧马人》、《黄土地》、《秋菊打官司》,四篇小说总字数差不多三十万字,再加上一些插图,页数大概在380页,可以成本出版。

越想越是觉得可以这么搞。

现在什么都不完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可以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做的话自己都会睡眠不好。

......

五四文学社。

陈铭章跟大家说起,用《未名湖》给自己出书。

众人一听,纷纷露出羡慕之色。

出版图书,这可是了不得的事,往往只有很出色的作者,才能出书。

现在陈铭章还是大一新生,却已经要出书了。

“社长,这版税是什么?”查健英好奇问道。

陈铭章说道:“版税,是出书时支付给作者的,就像稿酬一样。在1967年以前,作者写书出版是有版税的。《红岩》你们知道吧,当时出版的时候,出版社便支出稿酬给作者。”

陈铭章这一解释,大家也就都明白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是没问题,有关部门不是去年就发文了么,说应该支付作者酬劳,不支付酬劳是不对的。”刘学红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着。

既然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这也是支持知识文化,毕竟知识文化是无价的。

陈铭章的版税,定为10%,每本书售价1.3元,这个定价不可谓不高,但是这个时候书的价格本身就比较高,还有的书一本就要十几二十块。

这也意味着,每卖出一本书,陈铭章便可以获得0.13元。

当然,这本被陈铭章命名为《陈铭章之伤痕文学》,不会是直接按照原来的去印刷。

封面、插图等,都好好的请人弄一弄。

还好北大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这方面并不难弄。

几天功夫,便已经搞定了。

印刷成册,交给了北大印刷厂,这是《未名湖》、《北大校报》等专门印刷的地方。

五四文学社的众人,好好地为陈铭章检查错别字等。

陈铭章则是写写小说,看看一些文章。

抽了一下时间,陈铭章给林卓韵写了一封信。

就在这时候,陈铭章收到了《京城文艺》的邀稿。

《京城文艺》可不一般,其创刊于1950年8月10日,是《雷雨》诞生之地,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增祺先生,当初便是进入《京城文艺》担任编辑。而《京城文艺》的第一任主编便是老舍,文坛的传奇人物。

《京城文艺》与北大也有非常深的渊源,不少北大的文人,便是在《京城文艺》发表文章。

之前《京城文艺》停刊几年,1975年才复刊,但是这几年一直存在着很大问题,始终未能恢复之前《京城文艺》的盛况。

《文汇报》这几个月的盛况,从魔都发展到全国,发展得红红火火,自然引起了《京城文艺》的注意。

《京城文艺》自然也想学一下《文汇报》以及《未名湖》,走出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