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京城治安疏》

当日夜,刘宸在书房埋头书写,几易其稿。

终于在临近子时,才将奏折写好。

一直在旁边陪着他的秦可卿,看到刘宸写好了,走上前给刘宸捏着肩膀。

“老爷,累坏了吧,看您是在写奏折吗,可是关于五城兵马司的?”

刘宸笑笑,“可卿,帮为夫把把关,看看这奏折可有需要修改之处?”

秦可卿有些惊喜刘宸会这么说,不过还是摆摆手,“妾身哪懂得这些?”

“可卿太谦虚了,早就听说宁国府属蓉奶奶最有才学,快,来看看罢。”刘宸说着将奏折递给了秦可卿,还在她脸上亲了一口。

惹的秦可卿羞臊地跑开,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翻开奏折看着。

“京城治安疏?”

刘宸介绍道,“对,昨日在京城四处逛逛,入目所得有些令人心惊,谁能知道繁华京城下竟掩藏着如此多的黑暗和不公,所以想着既然领了五城兵马司,就要为京城百姓做些什么。”

秦可卿点点头,继续读着奏折,边读边点着头,“老爷,以你的才学,做武官是明珠暗投了。”

刘宸笑笑,“哪能这般说,若是科举,我何日才能领得这差事,做得这些事?宦海浮沉,一旦成了文官,在官场尔虞我诈,再无任何实事可言。”

秦可卿点头,“老爷说的是,您现在做的可比三品京都府尹都更值得称叹。”

又读一会儿,直到看完,“妾身看完了,老爷的折子是极好的,只是这样会否太过刚直,妾听闻京城大部分地下势力背后之人都不简单。”

刘宸哈哈一笑,“我是虱子多了不痒,因着封禁青楼之事,得罪的王公子弟还少吗?”

秦可卿见刘宸意气风发的模样,越发痴了,红着脸道,“老爷,该回房歇息了。”

刘宸闻言,看看秦可卿的脸色,瞬间懂了,也不废话,直接一把将秦可卿拦腰抱起,往卧房走去。

刘宸力气很大,秦可卿虽然不是瘦弱的类型,但在刘宸手里还是无法动弹丝毫,当然她也并不挣扎就是了。

刘宸的精力越发旺盛了,直让秦可卿求饶才作罢。

一早,晨练结束,刘宸将写好的奏折递了上去,随后就再去五城兵马司当值。

奏折以题本的形式通过通政司传递到了内阁。

这份奏折,刘宸并没有通过锦衣军密折的形式递到景安帝面前,而是走了正规题本程序。

很快,《京城治安疏》就被放到了内阁首辅温士壬的桌上。

奏疏洋洋洒洒几百字,字体遒劲有力。温士壬细细看去,竟然是最近在京城声名鹊起的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刘砚辞上的。

治安疏中写道,“臣宸请奏:为整顿京畿治安、厘清职司、肃清奸邪以安社稷事,仰祈圣鉴。臣观京城治安,积弊日久,五城兵马司权责淆乱,治安、火务、水务、交通诸事混杂,吏卒疲于奔命而效微。更有黑帮横行,欺压良善,勾结胥吏,致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今京师人口百万,街巷纵横,旧制已不堪用。兵马司既掌巡捕,又兼市司、疏渠、校斛斗,分身乏术;步军统领衙门与京都府权责交叠,遇事推诿,反使盗贼猖獗;

此非吏治不严,实乃体制未明,当以雷霆之势革旧布新。”

看到这里,温士壬感觉这刘砚辞并非浪得虚名,虽未经科举选官被中旨拔擢,但还是有些真才实学。

于是继续往下看。

“臣举治安疏,提三策。

一策分设四司,各专其职。将五城兵马司分设治安司、火务司、水务司和交通司,治安司专职缉盗捕贼,严查黑帮巢穴,设暗桩密探,按《大乾会典》律例严惩首恶,胁从者充军以儆效尤;火务司专管火患防范,每坊设保甲火兵百人,配水龙、云梯,立《救火章程》;水务司管疏浚沟渠,修葺堤防,每季上报水情,雨季增调民夫;交通司管整饬街市车马,设“禁止纵马、整规市容”之规;

二策权责交割,三衙协同。臣尝闻京都府衙门、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兵马司于京城治安权责模糊不清,多有推诿。故此,需重新厘定三衙权责,京都府衙门掌户籍、诉讼,凡涉帮派斗殴、行凶等案,五城兵马司可先行收押,再交由京都府衙门审理;步军统领衙门专司城门禁卫,撤城内驻军,改由五城兵马司的治安司接管坊市巡防;

三策严考成法,赏罚分明。缉盗十人者擢升,纵贼三人者革职;火务司全年无灾,赏银千两。擒帮派魁首赏百金,献从者赏五十金,赃物三成充公,七成赏吏卒。

此三策大行,三月而街市盗抢减半,火患十去其七。

岁成大治,帮派根除,水务畅通,车马有序,民颂圣明。

臣不胜惶恐,伏乞圣裁。若蒙俞允,着户部拨付十万两,臣当鞠躬尽瘁,以报天恩。

谨奏。

景安十年九月初二日

臣宸顿首谨具”

温士壬连续看了两遍刘砚辞递上来的治安疏,心中有些惊讶。

没想到这位刘砚辞不仅才学惊人,还善于实务,看上去对京城诸事颇多了解,很有见地。

只是此事毕竟会涉及诸多调动,阻碍重重。

别的不说,向户部讨十万两,就决计不可。

他作为内阁首辅,兼任户部尚书,了解当今国库情况,仅边事每年就需耗银五百万两,一旦动兵事,更要上千万两。

而每年的两税收缴国库的银钱越来越少,景安九年一年,比景安一年少银近五百万两。

此时户部上下可谓勒紧裤腰带,京城官员都已拖欠几月俸禄,哪里有钱给小小的五城兵马司去整顿治安?

不过终究是爱民有佳,忠心国事,将此事利害写成批条,与奏折一齐交于陛下。

带着首辅批条的《京城治安疏》在午时来到景安帝的御案。

景安十年,各地灾害四起,近日的黄河水患未平,山西又逢大旱,几月不雨,土地干涸,眼看庄稼就要欠收。

此时秋粮还未入库,正是多事之秋。

景安帝几日之间头发都愁白了几根。

午膳过后,回到御案,准备批改奏折,看到最上面有个温士壬的批条和一本厚厚的奏折。

翻开一看,竟然是刘宸递的《京城治安疏》。

细细翻看,刘宸的奏疏充满少年侠气、刚直不阿,虽然操作性稍显不足,但短短时间就提出改革方案,也算有些才学,心中对刘宸的评价还是高了一分。

又看了看首辅的批条,意思很清楚,此事对于京城稳固是极好的,但却需保守行事。

看毕,沉思半晌。

外面已乱做一团,京城必须尽快把握在自己手里。

想到这里,拿起御笔朱批,

“准其所奏,银两兵役自筹。政令下发京都府衙门并步军统领衙门,着三衙协同,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