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
- 武雯婧 田鹏颖 张晋铭
- 3138字
- 2025-04-01 09:51:29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理想和现实、一般和个别、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探索、创新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了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写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文明的命运,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如果说社会主义苏联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则成功展示了这条道路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关系到两种制度、两种文明、两种价值体系的较量和竞争。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在“不战而胜”的喜悦中不相信、也不愿意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充满活力地发展。然而,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到“北京共识”的希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不同的道路”逐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不仅开始关注,而且开始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当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风景这边独好”时,西方国家不得不再次聚焦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在中华大地上的发展。
除了惊叹,西方国家更多地表现出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焦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建立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思维之上的西方国家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看待中国。而事实是,中国的崛起没有走殖民扩张的道路,没有意识形态输出,没有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中国道路”是和平共处之路,是独立自主之路,是共享发展之路。“中国道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道路。
用西方哲学“现象直观”的方法来增加讨论的确定性。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使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历程,保持经济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减少了2亿多贫困人口,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迈向小康,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在中国高效实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蛟龙入海”等在中国成功实现。“中国奇迹”改写着十几亿人的命运。
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取得当前的成就,其根源在哪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世界关注的回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自我革新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解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就要超越理论本身,探索理论创新、理论变革、理论应用的逻辑,就要超越历史本身,探索历史扬弃、历史发展、历史选择的逻辑。在实然与应然、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昏睡与觉醒、落后与进步的碰撞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完善、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西方价值和逻辑仍然是核心话语,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以西方的话语体系为准则,没有形成具有原创性、主体性、标识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处于有实践无理论、有时代无思想的状况,我们不仅应该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也应该塑造“理论中的中国”,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学术回应,本书试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思考,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点、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解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密码,为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学术探索和铺垫。
本书不是要解读“中国模式”。是否有“中国模式”?一方面“模式”代表有已经固定好的框架,另一方面,“模式”可以套用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中,这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不符。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并没有预定好的模式和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2]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向前推进,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没有既定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中,“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中国道路特指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是与中国文化土壤、中国现实国情、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结合在一起的道路,而不是可以套用在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发展上的模式。
本书旨在解读“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存在逻辑、实践逻辑、发展逻辑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中。“中国特色”之所以成为特色,不仅在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更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土壤、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结合,创造了使中国现代化充满活力的发展境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本书旨在解读“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确处理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以世界的发展促进自身的发展,以自身的发展推进世界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创新了哪些方法、遵循何种价值、实现何种发展、为世界提供何种“中国方案”、贡献何种“中国智慧”,本书的讨论将对这些问题的解读提供一些学术思考。
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根本的学术追问,能够从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视野高度审视实践、提升经验、突出特色。本书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创新论、目的论、发展论、时代论等九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希望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总结“中国经验”、突出“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