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中的地位研究

通常认为,组织领域的地位研究主要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水平入手。

1.个体水平的地位形成过程研究

Cohen和Zhou(1991)从地位特征理论出发考察了团队、组织和社会的地位特征对长期工作群体的互动模式的影响。研究识别了五个外部地位特征(性别、教育、公司地位、领导者、资历)和两个内部地位特征(团队地位和专家地位)。结果显示,建立在地位特征理论基础上的假设得到支持:外部(组织和社会)和内部(团队)地位特征影响团队互动。当团队地位被控制时,仅有一个外部特征(领导者)对互动水平有显著影响。团队地位又受到每个外部特征的显著影响,外部地位直接影响团队地位,从而通过团队地位影响互动,形成长期工作团队内部的地位。

Lucas(2003)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和地位特征理论研究了女性领导者的领导力。研究发现,与那些仅仅依赖能力的女性相比,那些在能力基础上达到制度性结构中领导位置的女性更有影响力,她们对于成员拥有跟男性领导者一样多的影响,这会有利于女性领导地位的形成和巩固。

Bunderson(2003)考察了群体成员地位特征作为任务技能标志的主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特定地位特征在分散而长期的群体中能够较好地预测技能,而弥散地位特征则在集中而短期的群体中能够较好地预测技能,两种地位特征推动群体成员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形成。

2.群体水平的影响研究

部分学者考察部门地位的影响因素。Boeker(1989)考察了1958~1985年美国半导体行业中的组织创建事件对研发、制造和营销三个部门的地位演化的影响。部门地位不仅反映了当前条件的影响,而且反映了早期事件的痕迹,包括组织创建。组织创建时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背景对部门地位具有明显的影响。创始时建立的影响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持久性,但视组织业绩、组织年龄和企业家任期而定。Verhoef和Leeflang(2009)考察了市场部在企业内部的影响力,评估其决定因素和后果。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部门的可说明性和创造性代表了其影响力的两个主要引擎。市场部的影响力跟公司的市场导向正相关,而市场导向又跟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

部门地位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领域的另一条研究主线。一些研究考察了直线部门的地位安排对绩效的影响(Cooper,1985;Lawrence & Lorsch,1986;Souder,1988)。在此基础上,Kahn(2005)运用来自668名营销经理、制造经理和研发经理的跨行业数据研究了部门地位和部门间协作对产品发展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部门地位对产品发展绩效和产品管理绩效有着显著的间接影响。结果进一步显示,在营销、制造和研发三个部门之间的平等地位与部门间合作的更高水平相关,而部门间合作的更高水平又证明了更高水平绩效的收益。因此,部门间合作是部门地位和绩效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3.组织水平的地位演化研究

在分析导致组织地位差异的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基础上,Washington和Zajac(2005)提出了组织地位的三种演化机制:历史遗产、正向联盟积累和负向联盟积累。第一个机制是历史遗产。地位通过历史遗产的方式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第二个机制是正向联盟积累。组织地位可能随着时间来通过正向联盟积累演化。地位传播过程不仅适用于合作关系,也适用于竞争关系;对于目标组织来说,选择与高地位组织合作或竞争的行动是一种正向联盟。第三个机制是负向联盟积累。地位可能随着时间而消失,也会通过负向联盟积累演化。目标组织将会由于与低地位组织竞争导致地位损失,并且这跟低地位组织的竞争成功与否无关。

Bothner等(2009)认为,组织水平的地位竞争具有两种模式,一是“马太效应”,培育了高地位者的“赢家通吃”,比较适合精英竞赛;二是“马克效应”,强调资源平均分配,比较适合社会福利机构。Huang(2006)从动态视角提出了地位结构,考察了地位结构的形成,研究结果显示地位结构与组织生存机会之间具有曲线关系。具体来说,地位结构的最初出现倾向增加组织生存机会,然而地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又将会威胁组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