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20世纪30年代建系之初,茅盾、赵丹等蜚声海内外的作家和艺术家曾在此任教。50年代有徐思益、林端等中国第一批语言文学副博士以及原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阿塔阔孜·艾孜佐夫教授等学者来此讲学授课。八九十年代汇聚了程适良、史震天、陈世明、王堡等一批知名教授在此辛勤耕耘。21世纪以来,高莉琴、刘求长、刘志友、张新武等学术带头人也在各自领域精准发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80多年来,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新疆区域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学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徐思益教授在理论语言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描写语法学初探》填补了我国语法科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许和尊敬。陈世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二十四史西域(广义)资料维文译注”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中亚许多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2010年,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形成了一套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中国语言文学成功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高峰学科”,汉语言文学入选新疆大学校级重点专业。2017年,随着新疆大学被确立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作为优先发展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与公共管理、法学等人文社科门类组成“丝路经济文化与西北边疆治理”学科群。根据教育部刚刚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B-评价档次,处于同类参评高校的前30%~40%,与同处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基本持平。

近年来,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积极发挥传统优势,聚焦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根本宗旨,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本科教学方面推行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为实现“双一流”高校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2017年,学院先后两次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针对传统优势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采取一级学科模式,即汉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和核心课全部打通,课程设置严格遵循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执行,课程与课程之间纵横交叉,必修环节与选修环节之间相得益彰,形成若干特色模块。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坚定坚决贯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大“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所占课时比重,除了继续在核心课程中开设“马列文论”以外,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典精读”,这一点应该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此外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历史情境与文化现实,我们还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课程,倡导在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以经典文本为载体,构建新形势下各兄弟民族间的“互识、互补、互证”,形成“互为主体、平等对话”的良性机制,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智力支持。

总的来看,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呈现出下述特色。

第一,秉承大思政理念,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之中。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密切结合区情实际,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践行自治区党委有关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以新疆大学2017年版本科培养方案为基础,切实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旨在将思政工作充分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下面我们择要介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从四个方面探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首先是教材建设及使用。该专业方向所有课程原则上一律选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如确因相关课程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尚未出版,则需通过学院教材建设及使用专家委员会同意,推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权威机构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确保教材质量。2018年5月,该专业方向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主办“新疆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研讨及示范课交流”全国性学术会议,旨在将新疆大学打造成新疆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研修基地。此外,该专业还将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能力强的专家学者集体攻关,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比较文学经典案例教程》《中华经典文化读本》等特色教材。本书专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研究”一栏,就是为了展示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其次是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滚动式开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思政工作经典案例”“翻转课堂”“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邀请自治区及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模范、教学名师等亲临授课,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坊研讨及示范课交流等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准,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传递思政内容,传播正能量。2016年底,为了帮助教师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最新方法,我们成功开办了主题为“文学类课程教学:前沿理论、方法与个案”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邀请教育部“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陈文新、李建中等著名学者前来授课,全面提高更新了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再次,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在“经典背诵与评论写作”“办公自动化(速录技术)”等实践课环节积极贯彻“大思政”思维,编写《中华经典文化读本》等教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深层内涵。鼓励、组织学生到南疆基层开展实习调研,真正树立“扎根边疆”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力量。最后,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连接课堂内外,打造“清明诗会”“红湖话剧节”等经典校园文化品牌,其中“清明诗会”成功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排演的以革命烈士林基路为原型的红色校园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成为经典保留节目。我们整合本专业特色优势,鼓励师生利用假期扎实开展田野调研,积极关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以生动的文艺创作呈现党的治疆方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真实再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的社会风貌。

“‘开学第一课’:经验与个案”栏目收录的文章集中反映了该专业教师开展思政大课堂取得的显著成绩。为了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开学第一课”,我们专门成立了“开学第一课”专家小组,负责审核、指导“开学第一课”授课选题和讲授方法,评估课堂效果。鼓励本专业知名教授带头讲授开学“精彩一课”,要求所有课程都必须精心讲授“开学第一课”,两年来重点推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比较文学”“马列文论”“影视文化导论”“美学”等一批深受师生好评的“开学第一课”,定期总结梳理,推出典型教师和优秀课程,以文字、视频等方式结集出版相关成果。就本书收录的几篇优秀教案来说,冯冠军、和谈两位教授的“开学第一课”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安凌教授的“开学第一课”视野新颖,注重发掘新疆大学的红色文化基因,既是一堂生动的戏剧实践入门指导课,也是一次别具匠心的校史教育;邹赞教授的“开学第一课”从几组大众文化文本切入,以半个世纪以来新疆电影的发展为线索,深入思考了全球化语境下新疆区域形象建构的路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第二,鼓励教学方法创新,集中推介“教育戏剧”“速录技术”等经典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教育戏剧不是戏剧教学,它实际上是把戏剧剧本写作及舞台表演的有益经验提炼出来,将课堂模拟和想象成某种“历史现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表演的方式再现文本事实、“重返”历史现场。安凌教授在新疆高校率先开启“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她尽情发挥自己在南京大学攻读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学位时习得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不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通俗文化研究”等课程教学中穿插运用“教育戏剧”方法,还义务担任校园心理剧和红色校园话剧指导教师,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表演经验的优秀本科生,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通过参与表演,个人性格、心理承受能力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参见本书“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栏目的学生感言)。本书浓墨重彩推出“教育戏剧”教学实践专题,一方面提纲挈领介绍了“教育戏剧”的理论与方法,为在新疆高校推广和普及“教育戏剧”授课方法提供一份具有指南性质的“导言”,另一方面分专题呈现了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民族学生在参与“教育戏剧”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具有经典案例的示范效应。在本科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认识到中文系学生偏重理论学习但操作技能欠缺的客观现实,以社会各界对中文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尝试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除了设置“经典背诵与评论写作”“学术讲座”等实践环节,还专门成立教学团队,开设“办公自动化(速录技术)”课程,为本科生走向就业市场再添一块王牌。

第三,强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师在某些专业核心课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讲授,它对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很高,主要采取专题讲座或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学生精读理论文本和文学原著,并在细读的基础上就若干理论关键词展开深入讨论。教师要提前将课程指定的“核心文本”和“延伸文本”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报告并公开演讲。2015年,笔者曾组织过一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原著研读工作坊”,特邀刘求长教授担任导读专家,参加工作坊的都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通过一学期的经典文本细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精华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明显提升了理论水平。“多民族文学课堂”收录的文章大多和研究型教学有关。段海蓉教授专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她的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重要保证,鉴于此,她将自己的科研方法和心得体会融入教学当中,教会学生搜集、整理、研究、利用文献的能力,严格要求学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用原始文献论证自己的研究论题。成湘丽副教授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史论发展现状,精准图绘出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的操作技巧。邹淑琴副教授敏锐察知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重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课程教学新思路。邹赞教授对“文化研究”之于外国文学教学意义的分析与李先游博士对外国文学史教学的讨论形成了有趣的“错位”,如果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读,则能发现诸多有关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前沿论争。此外,朱贺琴副教授对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探,单宏军副教授对细节在思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的略论,均建立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论说有力,可圈可点。王敏教授的影视文化课堂教学方法极具国际视野,注重引入“全球/本土”等多重坐标,思考边疆多民族地区影视文化课程的操作实践。

第四,“名家谈教学”特别收录了邹赞教授对乐黛云、刘意青、陈跃红、刘献彪等著名学者的专访,以学术访谈的方式呈现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发展和教学方法的若干断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书收录的文章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部分成果,凝聚了相关专业教师的大量心血。如今我们将文章结集出版,姑且算作本专业本科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吧,但绝无“王婆卖瓜”之意,我们真切认识到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不足,盼请兄弟院校同人批评指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文章大多已经发表在《社会科学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闻界》《名作欣赏》《新疆职业大学学报》《文学教育》《昌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特此向这些刊物诚致谢忱。本书共分为六个栏目,具体编撰分工如下:安凌教授负责“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栏目,孙良同副教授负责“‘开学第一课’:经验与个案”栏目,邹赞教授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研究”“多民族文学课堂”“名家谈教学”“书评”栏目,并负责全书统稿工作。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本书同样也是几位主编友谊的见证。

邹赞

于乌鲁木齐鲤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