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群体中的个体”的视角看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
在世界社会心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北美社会心理学,其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征使得社会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大都以理性、自主和个体的角度,从个体出发来涉及与社会的关系。例如,自我、人际知觉、归因、判断的准确性、印象的控制与管理、喜欢和吸引、在社会影响下的从众、服从和依从、与他人的沟通、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权威人格、侵犯、利他等,无不以个体为中心,群体只是充当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背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对于个体社会心理过程的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成型的理论和一些公认的结论。例如,从个人的内部社会心理现象的角度探讨态度的结构与功能、态度的转变、社会心理表征与社会记忆、社会生活中的控制与自主性、行为的决策与判断、社会动机、社会情感;从个人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角度探讨自我、个体发展、社会性别等;从人际社会心理现象的角度探讨沟通、语言与社会行为,包括社会规范、从众与服从在内的社会影响机制、吸引与亲近关系、利他与亲社会行为、侵犯与反社会行为、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等;从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角度探讨组织行为、社会冲突;从群际社会心理现象的角度探讨群体认同、社会运动等(Gilbert et al.,1998)。从中我们看到对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路径循着一个从外显到内隐、从部分到系统、从表层到深层、从变动到稳定、从个人到人际、从群体到群际的结构。这一路径是从个体出发的,并且着眼于群体中的个体(individual in the group)或个体在群体中,群体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背景或对象,重心在个体。而且,这里面蕴含的一个预设是,个体被他人影响是不妥的、不光彩的,是失去独立性的,因而是要避免的。显然,这样的视角不能直接用于社会心态研究。尽管如此,它却可以提供一个心理结构的重要参照。我们以一个示意图来简要说明(见图1-1)。

图1-1 个体社会心理结构及对社会心态结构的推定
从图1-1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价值观及信仰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因此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与此同时,价值观及信仰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从分析层面上看,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指个体的“价值体系”,包括:(1)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简称世界观);(2)在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社会观);(3)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个人观)。这套价值体系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杨中芳,1994)。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通常也被称作social va-lues,但它主要是指价值体系中有关“社会性”的部分,如个体在小群体中与他人的合作、竞争等策略,而不是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Beggan & Allison,1994)。Societal values则是指“隐含在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和社会奖惩等。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杨中芳,1994)。为清楚起见,我们把个体价值体系中的social values称为“社会性价值观”,而将隐含于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称为“社会的价值观”(societal values)。这一区分是价值观研究从仅仅关注个体价值观层面走向同时关注社会价值观层面所必须进行的(杨宜音,1998)。
在价值观的分析层面上将个体的“社会性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区分开来,为我们研究社会心态提供了理论基础。个体“社会性价值观”对应于“社会的价值观”;“个性”(personality,又译人格)对应于理论上的“社会性格”,在民族国家概念形成的近代被表达为“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又译国民性格);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包括态度、情绪、价值观、预期、应对策略等)对应于“社会的心理状态”,即“社会心态”。所以,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以及二者的相互映射关系,应该成为社会心态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从北美个体主义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已有成果中,我们得以了解从个体的意见、观点到信仰的心理层次结构,并且以此结构推定社会心态概念的心理层次结构也将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构成关系。但是,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心态之间究竟如何勾连呢?这种相互映射的关系怎样成为现实呢?让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的另一大思想传统中汲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