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突发自然灾害的内涵、特征和生命周期

(一)突发自然灾害的内涵

“突发”一般是用来形容某种事情突如其来和出乎意料,令人猝不及防和毫无思想准备地进入某种令人震撼的状态。“突发”与“风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性在于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之意,其区别在于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突发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自然灾害指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包括洪水、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一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些损失如果超过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灾难。[1]

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其是风沙和岩溶地貌分布地区,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同时,我国处于副热带高压与极地高压、西风带与季风带交汇的地带,加之地貌类型多,天气的变化极其复杂,洪涝、暴雨和寒潮等灾害频发,使得我国自然灾害多样。我国自然灾害分布极广,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地震、气象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旱灾频发,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中国是一个突发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西方学者把中国称为“饥荒的国度”。根据联合国减灾国际战略关于突发自然灾害的划分标准,突发自然灾害分为三类:一是水文气象类灾害,主要是指洪水、暴雪和极端气温变化等引发的自然灾害。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和2008年南方雪灾等均属于水文气象灾害。二是地球物理类灾害,如地震、海啸、飓风、火山喷发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三是生物类灾害,如流行病和虫灾引发的灾害。[2]世界气象组织认为90%的自然灾害与天气、水和气候的变化有必然关联,我们把突发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分为气象致灾因子、水文致灾因子和地质致灾因子。自然灾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灾害既包括突发性灾害又包括渐进性灾害,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指致灾因子能在短时间内带来灾害行为,如地震和冰雹,渐进性灾害是指致灾因子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灾害;狭义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突发性自然灾害,所谓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指突然发生、事前无法预报和防范不足的自然灾害,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会给社会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具有非稳定性,许多突发自然灾害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据相关统计,7月、8月、9月是我国台风、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最集中的季节,而冬春之交则是寒潮、大风和凌汛等气象灾害多发的季节。

2017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二)突发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灾害发生地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突发自然灾害具有产生的突发性、危害的公共性、很大的链发性、应对的紧迫性、危害的可控性、产生的必然性和破坏的严重性等特征。

第一,突发自然灾害具有产生的突发性。突发自然灾害是当地球各圈层的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爆发而形成的,突发自然灾害作为自然界的一种不可抗力,人们很难预料和把握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和发生的程度等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偶然和难以预料的。

第二,突发自然灾害具有危害的公共性。这种危害的公共性表现在突发自然灾害影响的跨界性,具体表现为影响范围的跨区域性和跨组织边界。突发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仅灾区受到灾害的直接影响,而且会给灾区之外的人群和组织带来间接的影响,这就是跨区域性的表现;突发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往往需要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这不仅意味着需要政府部门公共资源的大量投入,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不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是跨组织边界公共性的表现。

第三,突发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链发性。突发自然灾害会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命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以经济损失为例,仅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8451亿元人民币。[3]台风、巨浪和暴雨等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具有叠加性。如2008年南方雪灾的发生正好赶上春运高峰,使得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就呈现了叠加效应。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张骨牌的倒下会推倒第二张骨牌,第二张骨牌的倒下会诱发第三张骨牌的倒下……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带来次生灾害,次生灾害会引发灾害范围的扩大。在自然灾害多米诺骨牌效应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暴雨和地震。暴雨可以引起洪涝,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由于湿度的增加,还有可能引起某些生物灾害的流行。

第四,突发自然灾害应对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突发自然灾害的突发性要求人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实践证明,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反应越快、决策越及时,突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就可能会越小。国外学者用能量释放理论解释了突发自然灾害应对的紧迫性,能量释放理论认为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视为能量失控所引发的,是由相关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使能量达到极限从而在瞬间爆发并全部释放。应对紧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在灾害应对的过程中,时间的流逝吞噬着决策的效率,决策者为了避免灾害范围的扩大,迫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减缓灾害带来的影响。二是应急资源的相对缺乏性。突发自然灾害就像一个黑洞,吸纳并吞噬了大量的救灾资源,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原有的资源供应系统被破坏,导致对资源的需求显得更加紧迫。突发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往往造成调用救援资源方面出现瓶颈,投入的救援资源实际上很难到达资源的实际需求位置,往往被阻滞在瓶颈位置,体现了调动救灾资源的紧迫性。

第五,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具有可控性。尽管突发自然灾害在何时何地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其发展过程等具有规律性,例如,突发自然灾害都要经历发生、发展、扩散到消退的过程。事实上,突发自然灾害的可控性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能够在事前准备、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中有所作为,把突发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六,突发自然灾害产生的必然性。突发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自然灾变是地球运动的产物,是由于地球能量的不均衡导致能量转移以及地球气、水和岩石各个圈层的物质运动能量变化而引起的,这种运动一直存在,从突发自然灾害的动力过程看,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到了调整,达到了新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在地球滋生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在短暂的平衡后由于新的物质和能量变化使新的不平衡再次产生,一次新的突发自然灾害又开始孕育发展。自然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发生的,这种状况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对社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因此,突发自然灾害是与人类共生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第七,突发自然灾害破坏的严重性。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类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稳定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同灾害造成人口死亡的情况不同,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当前造成人口死亡的重要灾害,水灾对人口的直接影响是灾害本身造成的死亡,山洪暴发和河湖泛滥造成人员被淹而死亡,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古代,造成人口死亡超过现代。突发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口死亡,而且导致民众的财产受到巨大损失,粮食减产或绝收,甚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矛盾,民众为了生存可能会铤而走险,引起社会动乱。

(三)突发自然灾害的生命周期

突发自然灾害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即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了灾害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人们预防灾害、对受灾影响的人提供援助以减少灾害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灾害周期划分方法,菲舍尔将灾害生命周期划分为前影响阶段、影响阶段、后影响阶段、恢复阶段和重建阶段,福克纳将其划分为灾前阶段、灾情即将爆发阶段、应急阶段、灾害中期、恢复阶段和完全恢复正常六个阶段。我们把各类划分方法进行综合后对灾害周期做出如下划分。

一是灾前阶段。灾前阶段是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制定计划并采取一些必要防范措施的阶段。菲舍尔认为,对于那些容易遭受灾害的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并尽可能为该地区居民提供充分的防范灾害条件。有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如飓风,人们往往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不过,并非所有灾害发生的地区都能够在灾前阶段做好充分准备。有些人对于即将到来的灾害过于轻视或缺乏充分的准备,往往会导致灾害损失的扩大化。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于灾害预防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必须准确和及时,这样才能达到预警的最佳效果。有些人缺乏应对灾害的经验,往往高估自己应对即将到来的灾害的能力,因而,过于轻视灾害预警信息的作用也会导致灾害损失的扩大。

二是灾害影响阶段。有些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阶段是短暂的,例如飓风和龙卷风的影响;有些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阶段是漫长的,例如洪水的影响。不过,绝大多数自然灾害从灾前预警到灾害爆发,其发生时间非常短暂,这个阶段是抢救生命和财产的重要阶段,我们通常称为“黄金72小时”。这个阶段需要及时搜寻和抢救幸存者,并提供必要的食物和医疗等条件。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有些人在经历短暂的麻木和悲观的心理后会很快地恢复过来并投入到救灾抗灾中,利他主义的助人精神在灾区会越来越多,有些人在灾害发生后消极等待外部援助,这一阶段是矛盾和问题比较多的时期。

三是灾害恢复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受到灾害影响的程度和社会应对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时间的长短,有些受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往往要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恢复到灾前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大量幸存者中开始出现失眠和神经质等心理反应,灾区干部和群众都试图恢复到灾害发生前的生活状态或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信心的恢复最为关键,没有信心的恢复,灾区和灾民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灾后重建带来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建筑材料市场的迅速恢复,国家对灾区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也有力地促进了建材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