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总第1期)
- 段超主编
- 1032字
- 2025-04-07 16:05:09
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的问题审视与优化探索[1]
陈孝凯[2]
摘要 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包含生成过程和结果。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过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民族教育政策生成过程的主体作用下而展开的政策循环实践过程,其内部循环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整完善;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结果,是指地方在制定、调整完善本地区民族教育政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政策文本集合,以及政策执行过程的产出和实际影响。随着我国民族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地方发展本地区民族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因而民族教育地方政策在整个民族教育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目前,虽然一些地方在制定、执行和自我完善本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基于地方自我发展的立场,从政策过程的理论角度对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进行审视,发现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与不足。据此,必然需要进行理性的引导,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优化。在理论上,要运用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对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过程进行引导,优化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价值取向,提出在以国家整体利益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兼顾不同主体在民族教育领域的合理利益;在实践上,强调激励制度和规范制度的建构,应优化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的组织机构、监控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保证民族教育地方政策官方行动者和非官方行动者在制度的规约下理性地做出行为选择和实际行动,实现民族教育地方政策官方行动者与非官方行动者在政策生成过程的有效互动,以促进民族教育地方政策生成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产生更多积极政策结果。
关键词 民族教育政策;地方政策生成;优化策略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政治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进,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中央逐步放权给地方,地方政府因此获得了相对的自主权,地方利益主体地位日渐凸显。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我国民族教育管理权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相对较为集中的教育管理权也开始出现向地方放权的趋势,地方政府成为发展本地区民族教育的重要主体。因此,相对于国家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时代发展要求而言,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体功能,自觉成为本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的主体,在政策实践中遵循当前政策决策过程中的理性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客观分析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减少本地区民族教育政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短暂性,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发展本地区民族教育的主体责任,以达到促进地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之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