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和西方接触

皇帝肚子里面憋着什么坏孙德秀不知道。

孙德秀脑子里面只有三十万两银子。

心里面咂舌,皇帝这手笔也太大方了吧。

这位爷是好日子过得太顺了,对钱没什么概念吧?

孙德秀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年皇后有了孩子,皇帝非常开心。

于是大肆赏赐,以至于赏赐得太多,一时半会发不出来,居然要先欠着。

“皇爷,三十万两是不是太多了?”

孙德秀小心翼翼的说道。

“是挺多,几乎搭进去朕小半内库了。正因如此,这笔钱更得花得值当。”朱翊钧目光如炬,凝视孙德秀,“你挑个机灵、擅长谈判的宦官去,叮嘱清楚,泰西人手里好东西不少。朕对他们的文学诗歌、历史典籍没兴趣,要的是天文、数学,以及各类工艺典籍。”

朱翊钧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言辞愈发激昂:“就拿活字技术来说,有了它刊印图书,何等便捷,能赚多少银子?还有其他技艺,说不定很多都远超我朝,这些可都是生财门道。有了这些技术,咱在宫里开办厂店,利润不可估量。”

“再者,军事典籍不可或缺,还有要塞修建图纸。泰西人能远渡重洋来到大明,造船技术必定先进。主力战舰图纸、铠甲、火器、火炮,一样都不能少,统统给朕弄来。”

孙德秀起初静静听着,可越听越心惊。

其中都涉及到大炮了,这可是军国重器。

他甚至带入了一下大明,若有人和花几十万两和大明买这些,衮衮诸公会同意吗?

怎么可能同意?

士农工商。

看似工匠地位排名第三,但实际上前两个根本就不能算。

士人本就是知识分子,统治阶级,排第一那是理所应当。

至于农,则是经济基础,人不可不食五谷,且农人数量庞大,因而不得不拍第二。

但工匠有什么?工匠数量很多吗?为何第三?

无它,就是因为掌握着技术。

这些工匠的技艺很多甚至都不记录在书上,而是口耳相传。

为何?

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吃不尽,可以吃世世代代的技术。

而在大明朝,工匠的政治地位基本上和农无异,匠户一样可以科举、当官。

嘉靖时工部尚书徐杲更离谱,其人为匠人,从未科举,没有功名,因主持建造三大殿,被直接提拔为尚书。

“皇爷,此皆其传家之技艺,泰西各国肯卖吗?三十万两怕是不够。”

孙德秀面露难色,甚至比较委婉的说道:“我朝工匠面对富户出资,也未曾听说有几人肯卖其家传。”

“黔首尚且如此,何况一国?”

工匠可是非常吃香的职业,收入很高的,基本上都在一个地区的中产收入附近徘徊。

手艺人除非天灾,否则是饿不死的。

“我心里有数,不妨向泰西诸国许诺,赐予他们勘合文书,特许其与我朝开展贸易。”朱翊钧眼眸微亮,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双方预先约定好他们所需瓷器、丝绸的数量,只要价格合理,每年按时供应,我朝既能借此赚得丰厚利润,还能巩固双方往来。”

朱翊钧扫了一眼孙德秀担忧的面庞,丝毫没往心里去。

这个世界谁会拒绝和明爹贸易呢?

如今的大明乃东亚不可争议的霸主,手中握着诸多筹码,对外能打太多的牌。

单是特许贸易这一举措,便是威力巨大的“王炸”。

西班牙等国若能获得与大明贸易的机会,即便只是充当贸易中介,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如此以来,他们怎么会拒绝?

乾隆年间的满清人在家中坐,尚且有英国使团满载访清。

何况大明和欧洲主动交流呢?

这会儿的欧洲可是有两个大金主在的。

大明对白银的需求近乎无底洞,急需白银流入。

而西班牙、葡萄牙多得是金银,用来换取茶叶、丝绸、瓷器,它们求之不得。

军器、战船图纸固然珍贵,但是给一个遥远的国家又能如何?

“如此,或许可行。”孙德秀微微低头,心中暗自惊叹皇帝心思缜密,谋划周全。

看来这次与泰西诸国的交易,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他越发觉得皇帝高深莫测,彷佛不用多加思索,便有诸多应对办法。

“臣这就派人去洽谈。”言罢,孙德秀作势欲退。

“记得让人好好问问活字印刷的事情,若澳门、吕宋便有工匠,那就先让工匠来京师。”朱翊钧眉头轻蹙,特意叮嘱道。

办报一事至关重要,关系到他对权力的掌控,必须尽早落实,容不得半点拖延。

到时候刊印几万份、甚至几十万份报纸,传遍天下,士林之声又何其微弱?

“是,皇爷。”孙德秀躬身领命,他深知皇帝对办报一事极为上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退下后,孙德秀便着手安排,准备挑选精明能干之人,前往与泰西人接洽,力求将皇帝交代的任务办得滴水不漏。

......

晨曦洒落在乾清宫的琉璃瓦上。

朱翊钧度过了相对清闲的上午。

然而,午后风云突变,外朝的奏疏如潮水般涌来,一份接着一份。

这并非因为发生了什么军国大事,而是乾清宫外皇帝与太后争吵的消息,此刻已如野火般在朝堂间蔓延开来。

大小官员,上至首辅、尚书,下至科道言官,都针对此事开始劝谏。

但因为涉及到了废立之事,百官言辞并不激烈,相反大家指责皇帝不该和太后闹矛盾的同时,又在安慰皇帝。

或言太后为无心之言、怒气之语,不必放在心上,又或言皇帝应该以国事为重,暂且忍耐之类。

但奏疏积满了桌案,让朱翊钧办公的心情都减了七八分。

“难怪历史上万历怠政,换我看到了长篇累牍的奏疏,我也懒得看。”

穿越者朱翊钧此时迈出了第一阶段,理解万历。

“凡事言太后事的奏疏都挑出来,留中不报。”

朱翊钧又迈出了第二步,成为万历。

还没等他仔细研读其他奏疏,一名小宦官匆匆来报:“皇爷,首辅张居正请求见驾。”

“哦?”朱翊钧闻言,心中不禁一紧。

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与大臣面对面奏对,更何况对方还是权倾朝野的张居正。

短暂的紧张过后,朱翊钧迅速恢复镇定:“准了。”他转而吩咐左右,“来人,给先生端来椅子,再准备好茶水。”

朱翊钧深吸一口吸,平静情绪,他知道,自己即将迎来穿越后一次重大的考验。

不过幸好,自己手中牌多,还有两张王炸。

这场斗法,他有信心。

他要迈出第三步,不仅要超越万历,还要超越张居正。

主导改革。

........

听闻皇帝应允接见,张居正抬手整了整衣冠,步伐沉稳地踏入宫门。

自上次朝会之后,他已有好些日子没与皇帝私下会面了。

在大明,行政运作高度依赖文书往来,多数事务通过书面文件推进解决。

皇帝与大臣间,七八成,甚至九成的交流都借助文字完成。

文官内部,同僚日常沟通也多以文书为载体。

尤其是地方官员,私下私自会面,严重违反大明律法。

想要和皇帝面对面交谈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当然,这也取决于其位置和权势。

对于张居正而言,只要请求,皇帝基本上都会同意。

但容易得到接见和天天见面则是另一回事。

以前或许无所谓,但如今,皇帝已经彻底掌控了司礼监,权力格局的剧烈变动,让张居正敏锐地意识到当前朝堂所潜在的危机。

他深知,新政正处于关键阶段,稍有不慎,多年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

所以,他必须与皇帝进行一次深入、坦诚的交流,表明自己的立场,尽最大努力确保新政不会因权力格局的改变而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