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结构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于现有研究讨论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消费模式,为本书设定历史的和结构性的社会背景。第二章考察制度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食品消费、子女教育消费、子女品味培养、可持续消费、文化消费和互联网使用,这些既是转型社会中的重要消费议题,也涵盖了中产阶层消费的重要领域。本章将借鉴已有理论和研究发现并试图寻找研究空白。第三章讨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消费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单位社会”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蓝领社会”,再到当代的“白领社会”以及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未来可能走向的“自由职业社会”。社会结构在转型,消费和供给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第三章重点讨论当前“白领社会”中的消费趋势。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新中产阶层的概念、构成和特征。第四章梳理了阶级概念的重构以及从中产阶层到新中产阶层概念的演变,指出中产或者新中产是一个流动的概念,特别关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普及背景下中产阶层的壮大和新中产阶层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新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中逐渐剥离出一批就业、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加符合典型中产意识形态的群体,也涌现出一批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职业,这些群体构成了中产阶层新的有生力量。第五章综合使用已有研究发现和数据分析,阐述了新中产阶层的构成、特征和职业流动,并指出:在职业地位获得和财富积累的意义上,互联网是新中产阶层的生产力,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也重构了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的公共参与模式,重新赋予公共参与之于中产阶层的意义,个体如何区分和连接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能够和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第六章基于已有研究和定量数据,分析中产阶层的主客观福利,具体包括收入和消费特征、生活满意度、主观认同与社会态度等,作为理解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消费模式的重要背景。

第七章到第十三章从多个领域讨论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其中,第七章到第十章关注日常消费和新兴消费,包括饮食消费、文化消费、子女养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将会看到文化消费与阶层区分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新中产阶层如何培养子女的文化品味从而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可持续消费兼具新兴消费和公共参与的特征,饮食消费也侧重讨论人们减少吃肉的可持续性转型的努力。第七章的定性分析和第十章的定量分析将展现中产阶层对于可持续消费的态度和实践以及转向可持续消费的制约因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重点讨论互联网相关的新消费及其后果。从第十一章的分析将看到互联网如何作为日常消费框架、作为技术工具、作为新兴消费塑造新中产阶层的生活与消费。第十二章强调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人们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已经超越了框架性、工具性的影响,而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构建了一种“社会规范”。第十三章追踪研究了2008年和2018年都访谈过的四位中产阶层成员,分析他们的工作、消费、品味以及困惑和焦虑是否发生了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机制有哪些,面对社会变迁和制度变迁如何回应与选择,从历史和时间的视角考察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功能。


[1] 事实上,对于比较富裕的被访者来讲,收入构成较复杂,比如正处于创业阶段的被访者,作为创始人给自己发的工资较低,但是有股权、分红以及长期收益。此外,也可能出于隐私考虑,被访者往往难以提供一个较准确的数字,有的甚至以家庭支出情况取而代之。不同于定量调查需要问清楚具体的收入金额才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定性访谈可以允许收入大致范围这种模糊的信息,但能够关注收入构成的复杂性和收入获得机制等更重要的问题,这是定性访谈在研究收入来源较复杂并且对收入汇报较敏感的富裕群体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