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复杂组织

在复杂组织阶段,组织环境被认为是复杂的、动荡的,组织被当作有自主性(Autonomy)、循环性(Circularity)和自我参照性(Self-reference)特征的生命系统(Maturana & Varela,1980)。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由组织被动地适应环境向组织与环境协同演化方向发展。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传统的组织形式逐渐被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形式所取代,如网络组织和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是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节点经由彼此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联结而形成的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孙国强,2001),而虚拟组织是由处在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具有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所构建的动态企业联合体(包国宪、贾旭东,2005)。这两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具有联合性、协调性和复杂性特征的复杂网络,是立体网状传导结构,即在宏观层次上是层级结构,在微观层次上是网状结构(许正权、宋学锋,2009)。N型组织即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有时也称网络中心组织(Network-centric Organization),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组织形式,是典型的复杂组织形式。

一 复杂组织的概念

(一)研究视角

学术界对复杂组织的研究主要有组织社会学、组织经济学、组织系统学、复杂性科学四种视角(Orton,2008),如表1-2所示。

表1-2 复杂组织的研究视角

组织社会学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出发为复杂组织提出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将以目标实现为导向作为复杂组织与其他社会单元相区别的典型特征(Parsons,1956)。在Parsons(1956)的分析框架之上,Etzioni(1961)与Perrow(1967)对复杂组织的比较分析进行了探索。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Katz(1965)将自治概念引入复杂组织研究中,发现正式组织集中于计划系统,非正式组织集中于实际行为。Lawrence 和Lorsch(1967)认为复杂组织是大型的活动系统,其结构与行为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Perrow等(1986)的研究认为,复杂组织已成为经理人员通过行使权力获得价值产出的工具。

组织经济学诞生于学者们对生产理论的批判,认为技术与制度是经济变迁、人类社会演化的两大动力,而复杂组织在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Winter(2006)认为,熊彼特式的分析需要对例行行为与创新行为的区别进行概念化,特别是与复杂组织、复杂任务有关的概念化,但是生产理论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在Winter(2006)的基础上,Augier 和Teece(2006)发现,联合专用性资产与结构可分解性对复杂组织的动态能力具有解释力。与Winter等人的研究不同,Elsner等(2010)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市场与层级的二分法进行了批判,认为复杂组织是理想市场、理想层级与理想非正式网络的混合体。

组织系统学从一般系统论出发,认为复杂组织是由多样化元素所构成的系统,开始强调复杂组织对外部环境资源的依赖与利用。如Kast 和Rosenzweig(1972)较早将一般系统论引入组织研究,认为开放系统模型催生了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概念化。Hrebiniak(1978)将复杂组织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统一体。复杂组织之所以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其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之所以是封闭系统,是因为其受制于理性标准,因而又是明确的。Maturana 和Varela(1980)立足于生命系统有自主性、循环性和自我参照性的特点,认为组织与环境是“封闭”的关系,组织与环境只不过是处在相互连接模式(Interconnected Pattern)中的要素。

复杂性科学对复杂组织的分析主要有两个角度。第一,从复杂系统(或复杂适应系统)角度理解复杂组织。Holland 和Miller(1991)认为许多组织系统可被视为复杂适应系统,并且复杂适应系统模型为模拟复杂组织的非线性行为提供了认识工具。Boisot 和Child(1999)也认为复杂组织可被视为与其复杂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系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Amaral 和Ottino(2004)研究发现,复杂组织系统构成单元的自组织性及其相互作用的涌现性是复杂组织系统与其他系统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与Amaral 和Ottino(2004)的观点不尽相同,刘洪和王玉峰(2006)认为不是所有的复杂组织都可视为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有其特定内涵、适用范围和条件。第二,从组织复杂性角度研究复杂组织。Dooley(2002)认为,组织复杂性是存在于不同构成要素间的变异量。Heylighen(2008)认为,组织复杂性不能被严格定义,只能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吕鸿江(2012)认为,组织复杂性是“环境决定和战略选择”的共同产物;组织复杂性是先增加后降低的成长过程,并存在最优组织复杂性;组织可通过动态适应机制、自主学习机制和自主创新机制应对组织复杂性。Murmann(2013)认为,组织环境的日益复杂给复杂组织带来挑战,复杂组织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二者在互动中协同演化。

(二)定义与特征

复杂组织(Complex Organization)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Perrow,1961)。在早期,有学者把复杂组织看作大型组织(Giant Corporation)(Perrow,1961)。后来,一些学者从构成组织的元素数量、元素间关系及动态性等方面对复杂组织进行界定(Simon,1962;Holland & Miller,1991;Anderson,1999;Ethiraj & Levinthal,2009;Wautelet et al.,2009;Christiansen,2011),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见表1-3)。

表1-3 复杂组织的定义

表1-3 复杂组织的定义-续表

也有学者根据组织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来判定其是否属于复杂组织(见表1-4)。虽然有学者提出复杂组织空间必须能反映复杂世界的各个维度(Elsner et al.,2008),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任一定义都不能涵盖复杂性代表的所有情况以及揭示其内在的主观性特征,而是依赖其特定的情境和条件(Arasteh et al.,2014)。因此,不能仅把具备所有复杂性特征的组织称为复杂组织,具有某些或某个典型复杂性特征的组织也可以看作复杂组织。

表1-4 复杂组织的特征

表1-4 复杂组织的特征-续表

虽然学术界对复杂组织的定义和特征存在争议,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综合文献分析来看(见表1-5),前人研究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从构成复杂组织的元素特征看,复杂组织是由大量具有一定智能性的元素构成。元素数量是评判复杂组织的重要标准。构成复杂组织的元素来源于组织内外及各个层面。②从元素间关系看,构成复杂组织的元素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非线性关系。元素间关系复杂也是评判复杂组织的重要标准。③从复杂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看,复杂组织与外部环境是互依互动的。复杂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复杂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复杂组织获取资源、提升组织能力和环境适应力的重要途径。④从复杂组织的作用结果来看,构成复杂组织的元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涌现性特征。涌现性代表的是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特征,从各元素间的互动并不能预测系统整体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

表1-5 复杂组织的定义及特征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总的来说,复杂组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复杂、从局部复杂到系统复杂的演变过程。复杂组织有三重递进的含义:首先,从组织自身看,复杂组织是指具有内部环境(关系和结构等)复杂性特征的组织(自组织);其次,从组织与环境关系看,复杂组织是指具有内外部环境复杂性特征且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组织(开放组织);最后,从动态演化视角看,复杂组织是指具有内外部环境复杂性特征且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复杂动态网络(Complex Dynamic Networks)(网络组织)。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任何组织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构造的人为系统。本书从战略管理角度将复杂组织界定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存在网络关系的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复杂性特征并与环境互动的企业组织。所谓网络关系,是指组织网络中各元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联系等(卢东斌、李文彬,2005);所谓复杂性特征,是指多样性、多变性、多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分为内部复杂性(如结构复杂性、关系复杂性等)、外部复杂性(如技术、制度和行业环境复杂性等)、组织与环境间作用方式和作用结果的复杂性等;所谓与环境互动,是指组织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演变。

二 组织复杂性

组织复杂性以相互作用的元素数量为基础,以元素间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内核。目前,组织研究领域对组织复杂性的认识还不完全。本书借用Kauffman(1993)的观点,认为组织复杂性是大量的复杂组织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状态,处于有序和混沌之间,可从组织本体和组织的认知主体去认识和思考。

就组织本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3]①复杂性是一种状态。从这个方面来讲,复杂性相当于多样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难以理解等(刘洪,2007)。②大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是复杂性最重要的成因。组织复杂性的具体成因多样,构成组织元素的“量”(元素数量)和“质”(元素间的关系)的结合是最主要的成因(见表1-6)。③复杂性存在于组织的各个方面。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讲,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认识组织复杂性在组织中的具体体现(见表1-7)。

表1-6 组织复杂性成因

从客观方面看,组织复杂性体现为结构或关系复杂。组织复杂性主要是指构成组织的元素多样性(量)及元素间相互作用(质)而使组织元素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地说,组织复杂性表现为组织在劳动分工、工作任务、层级结构、管理幅度、空间布局、组织流程、组织活动、组织人力资本、文化、知识、战略、目标等方面呈现多样性、依赖性、多变性、涌现性、自组织性、非线性等复杂性特征(Hall et al.,1967;Jacquemin & Berry,1979;Williamson,1983;Daft,2007;宋华岭等,2003;Tang,2006;Macintosh & Doherty,2010;Espejo & Reyes,2011;Oswick et al.,2011)。其中,构成组织的这些元素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是组织复杂性的内在成因。

从主观方面看,组织复杂性是人们对组织结构复杂或简单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组织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描述方式(Simon,1996)。组织复杂性是认知主体主观复杂性的体现(吕鸿江,2012),是思考、应对或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Fioretti & Visser,2005)。从这个方面来看,组织复杂性体现为认知复杂性。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不同的组织成员以及不同组织的成员对组织所呈现的复杂性特征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认知复杂性导致行为复杂性。基于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将行为复杂性归入认知复杂性之中。

表1-7 组织复杂性在组织中的具体体现

组织复杂性已被运用到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一些学者对复杂条件下组织的知识管理(Pertusa-Ortega & Zaragoza-Sįez,2010;Tait & Richardson,2010)、创新(Goldstein et al.,2010;Vaccaro et al.,2011)、制度变迁、组织种群的延续和变革(Ralph,2010;Várdy,2010)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对组织复杂性与组织绩效或效能(吕鸿江、刘洪,2009,2010;Yayavaram & Chen,2015)、战略柔性∕竞争优势(吕鸿江、刘洪,2011)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三 环境复杂性

虽有学者将外部环境复杂性划入组织复杂性的范畴,认为组织复杂性源于组织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Wood & Bandura,1989;Kostova & Zaheer,1999;Foss et al.,2008;Esade,2010)。不过,在组织复杂性研究领域,通常将外部环境复杂性看作与内部环境复杂性相对应的、组织复杂性的驱动力量(Lawrence & Lorsch,1967;Ralph,2010)。外部环境复杂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间关系复杂性、行业环境复杂性(中观环境复杂性);二是组织所处的制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和技术等环境的复杂性(宏观环境复杂性,也称之为一般社会环境复杂性)。

组织间关系复杂性是指组织与其所处的价值网络中的其他组织间的关系的多变性,一般是指组织间关系处于变动的竞争或合作关系的状态。价值网络是与组织获取资源、实现目标、提升价值的关系十分密切的环境。组织间发展有利的交换关系可能比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更重要(Osborn & Hunt,1974)。在竞争压力和技术变迁的推动下,企业的价值创造以及竞争由个体企业行为扩大到组织网络的范畴(王琴,2011)。组织间关系从传统的竞争关系发展为动态的竞合关系,且竞合对象超越个体企业和行业的局限,走向更为广泛的价值网络中的其他组织和行业。竞合风险的存在使组织间的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不断变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组织间网络的形成,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网络可以降低风险、获得规模经济、交换技术、获取优势等(Child,2005)。不过组织间也可能由于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管理复杂性而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Park & Ungson,2001)。由竞合关系或联盟关系形成的组织网络具有比组织本身更高的复杂性。

宏观环境复杂性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环境呈现的复杂性特征,这也是通常意义上学者们所讲的环境复杂性[4]。在复杂环境下,新组织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Kelly,2005)。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理解外部环境复杂性,研究其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见表1-8)。

表1-8 环境复杂性定义、维度及测量

表1-8 环境复杂性定义、维度及测量-续表

尽管有学者未给出环境复杂性的定义,不过从其对环境复杂性的测量或维度划分中可一窥端倪。Duncan(1972)对环境复杂性及其对组织决策的影响做了一个经典的解释,认为环境可分为两个维度,即简单-复杂维度(组织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的数量的多少)和静态-动态维度(组织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随着决策环境变化的程度,或者说这些环境因素是否处在连续变化的状态中),而且环境的动态性更能体现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这两个维度将组织所处的环境划分为四类,使处于复杂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在决策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同样的环境,可能一些组织感知到的环境是不可预测的、复杂的或者易变的状态,而另一些组织并不会认为也是如此(Starbuck,1983)。那么,组织是需要通过降低复杂性、维持不变,还是提高复杂性来应对外部环境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呢?Oliver 和Nicolaj(2014)认为为了应对复杂性而改变组织结构和增加流程是没有必要的。也有学者认为,在复杂条件下,组织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使组织复杂性与(外部)环境复杂性相匹配(Ashmos et al.,2000;刘洪,2011)。

外部环境复杂性不仅包括组织运营环境的异质性程度和范围大小,还包括环境的多样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丰裕度(或贫瘠度)、依赖性等。本书将环境复杂性看作多维环境因素所展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丰裕度等。多样性是指组织所处环境包含多个维度,代表环境维度的范围和数量,范围越大和数量越多代表复杂性程度越高。多变性是指各维环境变化的程度,变化速度越快代表复杂性程度越高。丰裕度是指各维环境对组织发展的资源支持程度,体现的是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难易程度,丰裕度越低代表环境越复杂(或越残酷)。不确定性是指各维环境的多样性、多变性、丰裕度等特征综合作用使环境所呈现的不可预测的程度。现代企业面临多维度的动态环境是环境复杂性假定已存在的基本特征[5]。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本书认为外部环境复杂性更多的是指多维环境资源的丰裕度和多维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


[1] 本章部分内容发表在刘汉民、解晓晴、康丽群《复杂组织理论:组织研究的新趋势》,《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康丽群、刘汉民:《复杂组织目标演变与组织成长——一个纵向案例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2期。

[2] 学术界对“M型组织”有多个提法,如Multidivisional Organization(Williamson,1975,1985)、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Strikwerda & Stoelhorst,2009)、Multibusiness Organization(Martin et al.,2010)等。本书从组织结构角度对组织演化阶段进行划分,且Williamson(1975,1985)较早对组织形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故选用他的说法。

[3] 下文对外部环境复杂性的理解也遵循同样的思路。

[4] 组织研究领域的学者很少明确指出其研究中所指的环境是组织的外部环境。本研究根据学者研究中所指的环境类型来判断其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环境。

[5] 环境的多样性是指环境元素的数量多,环境元素的动态性是指环境元素的变化。这两个特征是大部分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本书将这两个特征作为环境复杂性已隐含的、假定已存在的特征。不过,动态性未能刻画出环境元素如何“变”的特征。变化包含快速变化、慢速变化、有规律的变化、无规律的变化、单个或少数几个环境元素的变化、多个环境元素的变化等。各类变化的排列组合都会呈现不同的环境状态。而多变性正好更能刻画出环境元素在变化中呈现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因此本书将之看作环境复杂性的重要特征予以讨论。例如亿万颗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行星数量的庞大和不停运转是太阳系复杂的基本特征。然而太阳系存在数不清的不解之谜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行星的运动方式多“变”,正是这种多“变”的状态使太阳系充满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