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文化政治学的建构
文化政治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化与权力的关系展开的,主要探讨“文化治理”的议题。国内关于文化政治的研究,严格而言,才刚刚开始。为了开始这项研究,编者认为必须首先梳理文化政治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并尝试运用这些关键词来理解、阐释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现象和问题,从而逐步建构本土的文化政治学,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39]
文化政治学是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探讨文化的政治逻辑。文化政治学的建构,是在文化政治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政治研究学科化。
本书从文化政治关系、文化政治形态、文化政治机制、文化政策话语、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对文化政治学进行建构。全书由17章组成。第一章是文化政治学引论,对文化政治学的兴起、研究内容、西方文化政治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文化权力、文化权利和文化治理,讨论文化政治关系。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论述意识形态、政治话语、文化空间和政治仪式,讨论文化政治形态。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分别论述文化认同、身份政治、文化规训和文化表征,讨论文化政治机制。第十三章论述文化政策话语。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分别论述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讨论文化政治发展。本书是我们对中国文化政治学建构的初步尝试,姑且称之为“文化政治学概论”。
[1] James W.Carey,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Boston:Unwin Hyman,1992,p.97.
[2] 〔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2页。
[3] Tony Bennett,“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in L.Grossberg,C.Neslon and P. Treichler(eds.),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89,p.23.
[4]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Sussex:Harvester,1980,pp.187,93.
[5]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212页。
[6] 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ix.
[7] 〔英〕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孔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460页。
[8]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第47页。
[9]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381页。
[10] 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7页。
[11] 李艳丰:《重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学——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与文化政治诗学的批判性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12]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432页。
[13] 陈金山:《文化政治省思:运思逻辑、概念界定与理解语境》,《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
[14] 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7页。
[15] 〔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8页。
[16] 〔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50页。
[17] 陶水平:《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及其文论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8]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第46页。
[19] bell hooks,Yearning:Race,Gender,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MA:South End Press,1991,p.9.
[20] 〔美〕贝尔·胡克斯:《反抗的文化:拒绝表征》,朱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5~6页。
[21]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4.
[22]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p.5-6.
[23] Fredric Jameson,“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s an Unfinished Project,” Rethingking Marxism,1988(1):71.转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20页。
[24]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9页。
[25] 姚文放:《关于文化政治》,载《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卷)》,2011年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会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成都,2021年6月20日。
[26] 李艳丰:《“文化政治”:话语内涵及理论生成的历时性考察》,《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27]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Sussex:Harvester,1980,p.187.
[28] David J.Elkins & Richard E.B.Simeon,“A Cause in Search of an Effect,or What Does Political Culture Explain?” in Lane Crothers & Charles Lockhart(ed.),Culture and Politics:A Reader. New York:St. Martin’s,2000,p.33.
[29]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庄鹏涛、王林生、刘林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239页。
[30]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35页。
[31]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20~21页。
[32] 〔英〕尼古拉斯·加恩海姆、贺玉高、陶东风:《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3] 〔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72页。
[34]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564.
[35] 范永康:《超越后现代文化政治——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后期走向及其启示》,《东方丛刊》2010年第2期。
[36]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9页。
[37]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
[38]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第16~17页。
[39] 吴理财:《主持人语:漫谈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