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支钢笔
- 我一个文科生,要什么学霸系统啊
- 一只废橘喵
- 2097字
- 2025-04-08 00:05:11
讲台上的姜荣继续开口道:“所以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哪怕你倾家荡产、哪怕你为之付出生命,可能你都是失败的。”
“这就像是网文小说作者和短视频博主一样,他们不努力吗?”
“不!他们真的很努力,也很用心!”
“但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是无法估值的、是极具偶然性的。”
“更是金钱无法买来的。”
“以‘荣滨传媒’拍摄的《小蜗》短剧为例,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了。”
“甚至如果没有费子炎的加入,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而现在,即使我们通过《小蜗》短剧,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瓷砖品牌,但当我们想要扩张到其他家装领域也是很难。”
“所以,这种‘荣滨模式’是很残酷的,你家三代积累,可能到你这里真的不如一个‘蠢货’的‘灵光一闪’。”
“这并不是说我拉来了多少投资,我烧钱总能烧出什么来。”
“以后属于资本的优势将会被严重削弱,这是公平的,是没有‘大’的。”
“创造者和想象家才是核心,你是有钱、你是老板,但我不开心了,我就不给你好好干,你自己有什么办法?”
“我虽然是‘荣滨传媒’的创始人之一,但你让我写短剧,我能写出一团屎来。”
“deepseek上?”
“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是无法替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的作用只是把人从简单、重复、低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未来的人,应该从事更高级、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所以,一定要放下资本的傲慢,一定要重视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未来,甚至大桥下的一个流浪汉,就能凭借他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逆袭。”
姜荣说到这里,台下有人突然举手提问:“那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怎么办?平均化吗?”
姜荣笑了笑,开口道:“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我们学者证明研究的一个系统性科学问题。”
“我一个个体,是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的。”
“但我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你提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我们大胆设问:平均化不可以吗?”
“我觉得可以,因为只有平均化,没有了对生存物质的困扰、没有了攀比和竞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会发展。”
“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我们不在这里做过多的探讨,我们今天报告的核心,还是‘荣滨传媒’模式。”
......
姜荣的报告在这个周末掀起了一场极其巨大的风暴,但造成这场风暴的姜荣却很安静的在秦岭山区玩了一天。
周一,西京交大的公务车从秦岭山区驶入西京机场,公务车在T2航站楼停下。
“姚老师,那我就先走了,这几天真的很感谢您,我跟您学到了很多!”
姜荣下车后,十分恭敬地跟前来送行的姚厉轩教授开口道别。
姜荣的感激并不是客套,刚开始来西京的时候,他对姚厉轩教授是有戒备的,但姚厉轩教授毫无保留地拉了姜荣一把。
这一把对姜荣来说很重要,这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拉了姜荣一把,而且还在各种其他资源上拉了姜荣一把。
姜荣得到了姚厉轩教授的认同,也就意味着他得到了整个西北区域学派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但对姜荣的课题项目有很大的助力,而且对姜荣今后的事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助力。
姚厉轩教授对姜荣真的很喜欢,尤其这几天里,姜荣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让姚厉轩教授看到了新生的希望,甚至看到了“解放全人类”的希望。
现在姜荣要走了,姚厉轩教授真的很不舍。
姚厉轩教授从怀中掏出一支钢笔,这只钢笔并不是多么精美,而且是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塑料袋包裹着的。
这包裹钢笔的塑料袋虽然普通,但塑料袋上的折痕是十分笔直的,就像是村里老人家,用塑料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包裹着为数不多的金钱一样。
姚厉轩教授把这只钢笔递给姜荣,开口道:
“没什么好送你的。”
“这支钢笔不是太名贵,但这是我老师送给我的。”
姚厉轩教授是高鸿业先生最早一批的学生。
高鸿业先生是华夏经济学界杰出教育家,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先生一直注意研究和探索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高先生的两本《西方经济学》教材,是包括姜荣在内,大部分经管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启蒙之作”。
姚厉轩教授送出的这支“英雄牌”钢笔,就是高鸿业先生送的。
姜荣吓了一跳,立马开口拒绝道:“不不,姚老师,这也太珍贵了!”
“拿着吧,你配得上它!”姚厉轩教授笑了笑,塞给了姜荣。
这支钢笔已经被姚厉轩教授珍藏了很多年了,但他从来都没有使用过。
姜荣没有再推托,收起了这支钢笔。
这支钢笔沉甸甸的,让姜荣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老师,我走了,有时间我会常来看您的!”
姜荣收起了钢笔,笑着对姚厉轩教授摆摆手,而现在姜荣对姚厉轩教授的称呼也不再是“姚教授”,而是“老师”。
姚厉轩教授笑了笑,对姜荣摆了摆手,他跟张敏学在学术上谁也不服谁。
但现在姚厉轩教授知道,自己比不上张敏学了,因为张敏学后继有人。
不过即使如此,姚厉轩教授也很愿意竭尽所能地推姜荣一把,因为这个优秀的少年,要进行的是残酷的“之战”。
而从古至今,率先登上城墙的“先登之功”是不可能不流血的。
姚厉轩教授之前根本就不在乎姜荣是谁,他在乎的仅仅是姜荣带来影响和作用。
但现在,经过几天的交往,姚厉轩教授真的很喜欢姜荣这个孩子,这是一个极其聪明、好学,又很懂事的好孩子。
姚厉轩教授觉得,这样的天才少年是应该被珍藏起来、好好培养,当做“大国重器”的,而不是张敏学这样,直接把他推出来当成攻城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