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理念:读懂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著 王贤青主编
- 3736字
- 2025-03-26 17:25:13
序言
好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2025年注定会发生很多事,且难以预测,特朗普上台之后尤甚。但仍有一个可预测的重大新闻,那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全球大量的经受过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此后取得独立,开启对繁荣与富强的求索。繁荣与富强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尤其是人均GDP水平。只有在人均GDP水平上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称得上赶超式发展。因为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如果发达国家的GDP年均增长水平为3%,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水平也是3%,甚至人口增长速度更快,两者的差距将不减反增。
这并非比喻,而是残酷的事实,联合国对于发达国家的门槛一直在动态上调。回溯二战结束以来这80年,全球200多个经济体你追我赶地求发展,如果以绝对水平而言,多数国家均有进步。但若以相对水平,尤其是相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来看,则绝大多数国家未能如愿。80年来,全世界能从中低收入国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只有十几个。如果再去掉中东几个靠能源暴富的,纯靠经济整体效率提升而如愿者实属凤毛麟角。
林毅夫老师在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期间,曾带队走访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政府领导、学者和民众交流,世界银行也有数百名经济学家研讨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或赶超式发展问题。林毅夫老师曾分享说,几乎每个国家的领导层、学者和民众都非常期待本国繁荣富强,实现赶超式发展,世界银行和很多国际组织也想助此一臂之力,但大多事与愿违。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函数,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很多,如土地、人口、技术、资本、自然资源、教育、文化等,每一个要素的具体贡献很难准确地测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国与国之间的根本差异并非某一资源或要素之不同,而是配置或组合方式不同,说到底就是发展理念各异。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
中国自身的发展即为例证。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比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均GDP还低。2024年底,中国人均GDP已经上升到1.34万美元,增长86倍,距离发达经济体的最低收入门槛(1.4万美元)已只有一步之遥,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量。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1978年以后的中国并没有突然发现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藏,没有突然增加大量的人口或耕地,也没有突然涌现革命性的新技术或天量的资本,最大的变量正是焕然一新的经济发展关键理念。
关键理念不仅知难,行亦难
人类并不是今天才认识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从文艺启蒙、科学革命至今,无数的学者都在探寻其中的奥秘,一个个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从正反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大量实证。但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全世界最艰难也最具魅力的工程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说过,一位经济学家一旦醉心于思考(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属于知难行易,如判断股票下一步的涨跌很难,但买卖的操作很容易。很多事情属于知易行难,如减肥的关键大家都知道是管住嘴、迈开腿,但做到者寥寥。相比之下,国家发展的关键理念属于典型的知难行难,这是因为关键理念本身有“前瞻性、适配性、整体性、动态性、异质性”等特征。
前瞻性就是关键理念要走在现实的前面,能指导下一步甚至下下一步的行动,有先知先觉的智慧。这比登高望远要难很多,因为登高之后可以看到前面有形的路,但国家发展的前路无影无踪,如迷雾,如混沌,只能依靠思想的登高和穿透力。比如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今天大众都能感知到其前瞻性,但在刚刚提出时,有太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依靠传统动能尚可再大干5 ~ 10年,外贸、房地产、制造业、基建的空间仍在。当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必要牺牲发展速度提前转型吗?不能水到再渠成吗?需要把自主可控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到如此高度吗?直到中美贸易战、“小院高墙”、产能过剩之争轮番上演,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常人很容易被简单的道理迷惑,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提前修路,车到山前可能不得不走别人为你预设的路,或者不得不走过路费高得惊人的路。理解前瞻性有一个对应的词叫“后验性”。所谓后验性就是理念的提出与实际见效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就像教给孩子一套新的学习理念,但效果好不好要到期末考试才知道,甚至要连续考几次才知道,这就是后验性。新理念刚刚提出时,人们不能马上看到效果,往往不愿意相信和行动,这是人类“可见方可信”的生物性决定的。因此,前瞻性属于典型的知难,后验性则意味着行难,因为多数人无法在第一时间理解,也就难以在第一时间行动,更不要说充分地行动。
适配性就是理念也不能过于前瞻,否则过犹不及。好的理念还要因地制宜,讲究适配性。东欧和苏联的教训就是采用了过于前瞻的休克疗法,而这与其当时的社会基础不适配,结果排斥反应严重到整个系统崩溃。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采用的双轨制在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看来是最糟糕的安排,却适配中国的现实。
整体性意味着关键发展理念不能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要跳出局部利益的牵绊,俯瞰整个森林,眼光甚至不限于中国,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人与自然的再平衡。高水平开放,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都是如此。只有向着共同富裕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只有向着绿色发展,环境才可持续;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避开大起大落。整体性需要的不仅是眼界,还有定力和执行力。很多国家也想改革,但被圈层或局部利益绑架,有心无力,莫之奈何。
动态性也是发展理念的关键特征。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有些动态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同身受。中国在刚改革开放时,需要鼓励少数人先富起来,需要大量引入外资和劳动力。当时快速发展是必要的,国内外环境都合宜。但如今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从产业结构来说,中国和美国已经不是纯粹的互补关系,在很多领域已经构成竞争;世界市场不再是无限容量,中国工厂开足马力就会产品过剩,引发反倾销或各式制裁;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不仅是年均增量第一,很快将变成累计排放量第一;本国公众对于环境和腐败的容忍度也在收紧;我们曾经不仅为中国制造自豪,甚至认为制造业的雁阵模式失灵,制造业有可能长驻中国,至少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不太可能。但新一轮的AI(人工智能)革命,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批量生产,让答案不再那么肯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态变化就是中国已经走上世界舞台中央,大象难再隐身树后,我们的内外叙事和政策必须高度一致且兼顾全世界的感受。众所周知,个人和家庭如果不是受到榜样的刺激、严密逻辑的启发或撞了南墙,轻易不会抛却思维惯性,要想让一个中大型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走出思维惯性,持续迭代认知谈何容易。
最后是异质性。异质性是不同个体和组织所处的赛道不同,主体利益不同,对于新理念的体感有时候差异很大。即便一个新理念能让这个世界拨云见日,卖雨衣的却未必高兴。比如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理念,新疆、宁夏有光伏和风能的巨大潜力,会很乐意接受这一理念;山西、内蒙古作为煤炭大户可能感受到的反而是抑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好处是回旋余地大,但不利之处是理念与政策都不能一刀切,要照顾异质性。
好的阅读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
关键理念虽然知难行难,但一个主动进取的人、企业和国家,本身就应该多做难而正确的事。通过本书,我不仅想跟大家一起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理念,还想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一个理念——好的阅读本身可能就是先进生产力。
我们说到先进生产力或新质生产力,容易具象为无人机、无人工厂、智能机器人。但具象的背后,恰恰是抽象的知识和技术。
以人工智能为例,不管是ChatGPT还是DeepSeek,在算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语料和大模型。语料是什么?就是信息、知识、大数据。大模型是什么?就是算法、公式。这些都是抽象之物。这个世界,除了大自然原生之物,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具象,几乎都建立在抽象的知识与技术之上。
先进生产力的底层恰恰是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器与物的先进只是表象。在此意义上,先进知识的发现,科学理念的提出、传播与应用,不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吗?因此,在我看来,好的阅读本身也是先进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谓“好的阅读”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读好书,多读那些真正代表科学理念和先进知识的书,借用AI语言就是给自己的大脑多提供优质的“语料”;
二是好好读,真正读懂读透,通过阅读优化自己的“算法”和“大模型”,让新鲜的知识和理念变成自己内在的素养。
不仅如此,好的阅读还有很强的外部性。很多关键理念本来就知难行难,如果有更多的人率先读懂和践行,就会带动更多的人理解和行动,最终以更快的速度凝聚共识和投入实践,让关键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支撑中国进步实实在在的力量。
最后特别感谢每一个关键理念的首创者,好的理念如同道,道生一二三,三生万物;感谢每一位为本书贡献文章的老师,你们的治学态度和分享精神令人感动。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后文简称“国发院”)传播中心伙伴们的协同,你们都是本书的共创者;特别感谢家人的关照,让我在春节期间也能安心写作和编辑。
最后的最后,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关注,期待与您在“好的阅读”中相遇相知。
王贤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
2025年2月7日
北京大学承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