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初邱大概是在2019年开始做宋菜的,当时她的技艺还不像如今这么娴熟,对照着不同版本的文献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材料和做法,一道菜要做上好几天。
有一次我去拜访她的时候,她正在做一道叫“莲房鱼包”的菜,桌上散落着不少莲子,应是做废了好几个莲蓬。这道菜是要把鳜鱼做成莲子的形状放进莲蓬,远远看去莲蓬像新摘的一般完好无损,但内里却已是鲜嫩鱼肉。
初邱邀我和她一起去补一些食材。于是在梅雨季偶有阳光的下午,我们来到西湖边孤山前的小桥旁,在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中寻找食材。
与其说我们是为了找食材,不如说是来找这道菜的来由。
几乎每一位到过西湖的诗人都为身处这莲花美景吟唱过。“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说的正是这个时候。
湖边伫立的我们不用“误入藕花深处”,只用在桥头定睛片刻,就能收获“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体验。当然这里要特别说明,西湖的莲蓬、荷花是禁止采摘的,但湖边卖莲蓬的大娘定是有不少新鲜好货的。
诗人的话道出意境,画家的笔溢出韵味,本该“远庖厨”的宋代士人们说且慢,心灵意绪既是我追求的,五感欲望与生活末节紧密相连,美食自当非常重要,与诗词歌赋一样,可寄情,可格物,可表明心迹。
宋人像作诗一样做菜,身处这美景时忍不住赞美,于是便巧夺天工般把绕莲叶嬉戏的鳜鱼化进莲蓬,取其莲形予其“鱼化成龙”之美意,“以酒、酱、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以底坐甑内蒸熟,再辅以‘渔父三鲜’(莲、菊、菱汤)”,以此法烹制出的鱼味鲜肉嫩,少有腥膻,唇齿伴有莲香,美之至也。如此精致又有雅兴,如我之凡人竟也能尝上一口“鱼戏莲叶化成龙”。本是带着要好好感受内涵意境的心态品味这道菜,却被味觉抢了先。也不知人们的味觉千年来有何进化之处,古人遵“自然之法”“和味之道”调出的菜肴,依然能得到味蕾快乐的回应。
比起宏大的理想和外部的功业,宋代士人更关注自我,更关注精神生活,这倒是与当下人们的理想契合不已,无怪乎近年人们都爱极了宋代。
但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当人回归到生活主题,留下的文化便变得鲜活又触手可及。
人的需求与千年前的相比,有多大的变化呢?吃、穿、住、行、健康、爱人而已。
在七月西湖桥头寻莲蓬,或是初春去临安山头挖笋蕨,又或是赶花朝节煮上一壶百花香茶……说是复刻宋代美食,倒不如说是借着对美食的赞誉,来窥得四季、自然、世间与自己的关系。
一位学者的话和初邱一样打动我,他说,读历史是“生命与生命之照面”的过程:古人以真实生命来表现,我以真实生命来契合,则一切是活的,是亲切的,是不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