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多元升学规划的常见问题

1.升学规划对考生的重要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除了完全按照高考分数,遵循考生志愿,竞争招生计划的方式外,还有20多种特殊的招生方式。

虽然每个招生项目都只适合特定的群体,比如:有的适合拔尖人才、学科竞赛生;有的适合综合优秀考生;有的适合海外双线规划、着眼于未来留学的学生;有的适合希望进体制的考生;有的适合艺术生;有的适合体育生;有的适合分数不高考生;有的属于郊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福利项目。但这些项目拼在一起适用的群体,几乎覆盖各个分数层次、各种类型的考生。

以北京为例,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历年本科实际录取人数(不含保送生、各种提前录取项目及2024年的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中:

①艺术类专业占比10%,但对于文科生来说,不限选的专业计划本身就少,艺术类专业在不限选考科目的专业中录取人数占比超20%。

②普通类提前批A段占比9%,这里面既包括面向高分段考生的名校小语种专业、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评价招生、香港的高等院校(简称港校)统招,也包括面向中高分段考生想毕业进编制或从事稳定工作的热门专业(院校)—飞行员选拔、军校、警校、特殊院校等。

③普通类提前批B段的双培计划、外培计划、乡村教师计划、农村专项计划占比4%,但集中在原211院校以下且一本线以上的分数区间,是值得一本线以上考生、郊区考生特别关注的项目。

④普通批占比只有77%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考生只关注普通批专业,将失去超过20%的机会。

另外还有,强基计划相当于在原985高校实际录取计划的基础上,额外多出超过10%的录取名额,这还没计算不按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放计划的学科竞赛生。此外还有港校单招和各类少年班。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有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各类公费师范生、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等。

这些招生项目,各有各的备考和填报注意事项,考生家长如果不研究就有可能失去原本适合自己孩子的录取机会。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不但会做大量无用功,而且,还会因为信息量大、理解不到位,导致填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