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吟拆开海瑞送来的信件,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倒不是他想要插手海瑞南下,而是他对西北,以及高原,有许多问题都想要发问。
海瑞作为当事人,又是大明在西北,以及高原最高的民政长官之一,自然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当地的了解,远胜过自己这样的走马观花。
自己唯独强过海瑞的一点是,自己杀了很多人,将很多不满自己的人都给杀掉了。
而这些人的死亡,构筑了自己的轨迹,从大明再到草原,再从草原到大明,上高原,去草原,再去辽东。
每一次行动轨迹,都是人为调控的。
看似自己在西北当了一年多的总督,但自己真的在西北的时间少之又少。
反倒是海瑞结结实实的在西北呆了三四年,所见所闻都远远胜过自己的了解。
同样,在关于安南的事物,他也没什么可指教的。
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安南政变,申时行跟莫敬典达成交易。
最近他最大的事情便是陪着产妇待产。
可以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宫里面,还是共外面,许多人都在关心此事。
倒不是有孩子会如何,而是一旦有了孩子,陆子吟就将成为一个父亲,他的家眷也会被拿捏。
至少在某些人看来,顾横波会长久的留在京师,跟人质也相差无几。
陆子吟身边,可是没什么女人的。
甚至就连他,也会忘记,自己曾经有一个正妻。
信并不长,里面的内容也都是关于西北的一些事情,以及问候。
这只是一封家常的信,并无什么特殊的地方。
李芳的到来,反倒是出乎了陆子吟的预料,不过他很快就醒悟过来,对方只怕是冲着海瑞来的。
毕竟皇帝将海瑞从西北扔到了大明最南边的直辖国土上面,这一距离,足够发生很多事情。
不过安南的重要性,陆子吟也很清楚。若是派遣一个无能的官员去管理,用不了多少时间,安南就会成为大明的累赘。
海瑞做事不错,足以让安南的局势在大明的控制范围当中,最多四年,安南就能恢复大明寻常行省的平静。
现在海瑞最缺的就是时间。
“许久不见侯爷,眼下内阁会议不少,唯独侯爷因为家中事,不用天天去,倒是让咱家羡慕的很。”
李芳嘴里面的羡慕自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真心羡慕。
能够让大明皇帝让陆子吟在家里面歇息几天,这已经是恩赐。
他很清楚对大臣而言,内阁就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而在内阁当中的大臣未必对这个位置有多少留恋,尤其是陆子吟,他对权势的欲望小的惊人,许多人都认为陆子吟对权利不感兴趣。
这不是装逼,而是某种事实。
大明当权者当中,权力欲望最小的就是他。
“内阁会议不用天天去,的确是好事。反正最近也没什么大事,先把分内的事情处理好再说。”
陆子吟笑笑,请李芳坐下,又才说道:“南边局势混乱,让海瑞去只能稳住时局,钱粮兵马缺一不可。海军就在南海沿岸,可以请戚继光时常靠岸,威慑心怀叵测之人。”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海军也是我大明的军队,有他们威慑,也好觉那些蛮夷心中多几分尊敬。”
李芳眼前一亮,他倒是真没想过戚继光。
此人虽然有本事,但现在统帅的是南海海军,负责的是从马六甲到大明江浙的航线,身系重任。
很少有人将目光放在戚继光身上,因为像戚继光这样的人就应该像是一颗螺丝钉一样,钉在一个位置上面,直到大明有新的需要,才会将其调遣到大明的其他位置。
“那在侯爷看来,安南还需要什么?”
“自然是安南本身。”
陆子吟淡淡一笑:“安南一分为三,现在只有黎朝拥有的清化等地归顺了我大明,还有广袤的土地或许有主,无主。若是这些土地不能连成一片,同时成为我大明的一部分的话。”
“那怕日后战争爆发,安南就还有立国的可能性。只有将其彻底吞并,变成我大明的一份子,这些土地日后就算是有叛乱,也是内部分裂,想要将其收回也容易得很。”
李芳深以为然,他即使不说话,也是颇为赞同陆子吟的。毕竟眼前人是礼部左侍郎,还是大明对了解蛮夷的人,他跟蛮夷打交道之多,在大明也是首屈一指的。
这样的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安南的话,听说许多商人希望大明出手,将其收复。”
“是。”
陆子吟鄙夷道:“世界上总有人认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可以不劳而获。他们想着大明帮助他们,却没想过大明出兵他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不过没关系,很快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离开大明,屁都不是。”
“什么法子?”
“清化税赋是大明收取的,粮食的贸易,大明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让别人做。”
陆子吟笑笑,对付奸商最好的法子就是利用规则。
大明的规则很简单,那就是用尽一切手段往上爬。
安南的商贾自大的很,他们吹嘘自己多有用,都不如黎朝壮士断腕,将不值钱的土地卖给了大明。
即便大明不说,安南的商人也知道大明绝对不会主动开口,更不会发兵。
他们不知道的是陆子吟此刻已经转变。
黎朝献土之后,大明面对的问题就复杂了。如果大明想要治民,就要上下一心,而不是现在这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在预防上面。
就像是后世的越南战争一样,一旦大明在安南,或是占婆等地没有执法权,那立马就会有无休止的战争出现。
大明想要平定安南,唯一的法子就是将所有的反对者都干掉,让他们无力反对。
不听话的人全部杀掉之后,会有奇效。
大明之所以之前丢失安南,便是因为无法彻底掌控安南,无法达成国家认同。
骚乱,叛乱不绝,才会有安南脱离大明发生。
这不是大明想要的结果,却是大明不得接受的后果。
借着这一次机会,陆子吟好好谈及了一下安南的民生,以及该如何对待南方。
这些问题并不复杂,难以解决的是无处不在的抵抗。
“一下子增加数万卫戍军队,野战军,大明财政也吃不消。”
这是根本原因。
投入小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