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看着纸上的字回忆一下,家臣有很多种,比如义子,家将,幕僚,管事的。
苏百万不想再去做生意,选择当管事,不入贱籍的那种。
用血,书面盟誓生死不负,也算堵上了其他路。
他以后身边需要很多可信的人,古人重诺,特别是唐朝以前。
管家有背叛的,但是有这张纸在,背叛就是死,他不动手别人都会杀,不允许家臣出现叛徒。
了解苏百万的人品以后,他选择收下这张纸。
苏百万夫妻俩见此,马上拉着儿子磕头。
“起来起来!”李青云亲自扶起他们,拿起简易桌子上的银子和地契吩咐道。
“明日找人做块牌匾,把院子收拾干净,给每人做套新衣服,新被褥。”
苏嫂接过一百两银子忐忑道:“家主用不了这么多,我们有衣服穿。”
“不需要为此破费。”
“拿着按家主说的办!”苏百万瞪她一眼,有些事可以提醒家主,有些事要照做。
如今是官员府邸,门面必须有,他们也不能穿的太寒酸。
李青云让她收着,人家拜了家主,日常花销自然由他出
还有答应过给小九买新被子肯定要做到。
今天值得庆祝,让三人破例和他一起吃顿便饭。
随后让苏嫂把灯笼贴上李字。
他身边没仆役,上朝要让苏百万提灯笼牵马,不是为了装。
要让苏百万去跟其他官员的仆役等混个脸熟,等酒楼开业,免得有些人在不知情下找茬。
知情还来的话,他也就不讲情面了。
有武曌当靠山,他现在连来俊臣都不惧。
结交的人不一样,地位变化的速度也天差地别。
小九目送道长和父亲离开以后,他双手叉腰看向南市方向得意道。
“从今日起!九爷不好惹了!”
以前他在南市被富商家的孩子瞧不起过,被收税的官吏呵斥过。
现在有官老爷撑腰,还是六品大官!
他要在这南市横着走。
家主说昨夜没休息好今日不做生意,可是他高兴的睡不着。
他爹苏百万同样精神抖擞,牵马提着灯笼走到上善坊看着那些高门大院露出羡慕神色。
家里最富裕的时候也盖不起这么大的宅子,更不敢盖。
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上善坊附近。
平民百姓会下意识的远离贵族区域。
今天他敢挺胸抬头走了,只因为他家主是骑着马的官员,有资格来到这里。
后面有不少同样官服骑驴的要下来走路。
没有类似的规矩,他们只是敬畏公侯宰相皇亲国戚的权势。
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几千平的高门大院里有丫鬟仆人伺候着。
李青云淡笑道:“这里的宅子不错。”
苏百万恭敬道:“此地未来必然有家主庭院。”
并不是恭维,因为靠山是皇帝了,以后搬这里来,他真是水涨船高了。
没看见那大院里伺候老爷出门的仆人,驱赶要上前献媚的官员么。
在那些仆人眼里都没瞧得起这些小官。
人家都下驴步行,偏偏他这位家主大摇大摆的骑马过去,丝毫没有给高官先行的觉悟。
家主有意如此,他不敢说也不敢问,加快脚步牵马过桥。
李青云坐在马上望向宫门口,他住的远走的早,这会宫门附近的官员并不多。
算上仆役有百人,静悄悄的让他想笑。
在那些紫红官服中夹杂着几件绿袍,也只有这几个御史言官敢窃窃私语。
仿佛做贼一样四处偷瞄,其他官员仆役当然是在防“贼”了。
他骑马直接来到造成一切原因的地方。
在这皇宫正门口不远处摆放一个铜箱,有一个令武周官员谈之色变的名字——铜匦!
武周的官不好当,一切都是因为它。
皇宫四个门口各摆放一个。
高一米左右的铜制方匣,四色分区,象征四方:东青、南丹、西白、北黑。
跟意见箱差不多,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顶部设可投不可出的开口,防止告密信被篡改。
由“知匦使”专职管理,每日汇总投书,直报武则天。
表面为“广开言路”,实为打破官僚垄断、打击异己,尤其是针对李唐宗室与反对派势力。
告密者由朝廷保护,说是诬告会反坐,其实告密内容只要关系到武则天的政敌。
证据不重要,如果告密者有能力“提供”证据,或者“完善”内容。
那么封官!
比如酷吏集团那帮人,最出名的就是来俊臣,靠告密当官,靠诬告令人色变。
李青云围着铜匦打量,也就武曌能想出来这损招,坏处不少,当官的越来越多了。
黄巢如果生在这时期,当官就容易了。
好处也有不少,寒门平民有出路,选出来了几个好官。
此物是他接下来对付世家的利器。
附近官员对于这个穿绿袍的家伙,不屑有之,疑惑有之,防备者居多。
就是没人敢惹。
谁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官,这么大摇大摆的摆弄铜匦,会不会是不是来俊臣的人?
这世上不缺猛人,有些高官为了彰显身份会晚来一会,会带随从甚至仪仗。
李青云的战马有点不听话,它转圈屁股朝外,正好把人家轿子的前路挡住了。
仆役不管是谁的马,直接开口呵斥,苏百万不停认错,可是这马就是不动。
轿子上下来一老者,捋着胡须不悦道:“汝是谁家的这么不懂规矩?”
官员从宫门前到后,由高到低,仆役送完人要去远处等着。
连他都要在此处下轿,这马居然跑中间来了,看见那几个绿袍在,难怪没人来驱赶。
李青云走过来打量此人,身材高大面容古板神情倨傲,仿佛随时都要发火。
穿着红色官服,能坐四人抬的轿子来,仆役也带了不少,灯笼上写着李字。
他猜到是谁了,快步上前认真行礼道:“下官第一次来洛阳不懂规矩。”
“请明公勿怪。”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者刚上来的火气马上熄灭了,甚至带有一丝自得。
明公是什么称呼!
这是对声望名气的认可,不是谁都敢接下的。
此处很安静,刚才恭维之声不小,他虽然目不斜视,却用余光观察其他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