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之又玄的故事大概念之后,我们开始理解微观的概念,研究生活中的故事。
了解了故事运转的原理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故事是流动的、交互的、成长的、让人成瘾的、拥有权威的,是人不可或缺的沟通的补充,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成为讲故事的人呢?至少,要成为故事上游的人,因为故事的流动方向和资源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向下传播故事的人在搜集资源,他们把理念传达出去,因此搜获了资源:你被短视频吸引了,那短视频的平台赚钱了;你打游戏充值,那游戏公司赚钱了;你在电商购物,那电商平台赚钱了……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听故事的人。
这个世界都是故事,在那么多故事中,有的人是听故事的人,有的人是讲故事的人,还有的人是故事本身。但大部分都是听故事的人,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讲故事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理解原理,但不要害怕它、拒绝它,而是要去拥抱它,成为上游里讲故事的人,在信息传播和资源回笼上占据优势。
■ “茶与豆腐乳”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茶与豆腐乳。
许多中国中年男人爱喝茶,甚至发展出“茶道”。何谓道?道即故事,茶道即茶的故事,茶叶有哪些品种,茶叶要什么时候去采摘,不同的茶要用什么水去泡,泡好的茶要用什么器具盛放……
为何喝一杯茶有如此多的工序甚至不惜花更多的钱?那是因为,茶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发明的,他们是这个国家的贵族、统治阶级,身处讲故事领域的上游,当他们发明茶以后,茶的故事便向下游传播。老百姓看到知识分子、精英阶层都在喝茶,争相模仿,那时候,喝茶无非就是采摘茶叶、晾干然后泡水而已。然而,士大夫阶层为了向下剥削,开始丰富茶的故事。他们会说:某种茶必须采自哪座山,几月去采摘最为适宜,于是下游的人争相模仿;采摘完后,他们会说:某种茶必须用哪种泉水泡才会好喝,而这种泉水又只有他们所有,于是一些人只能去买他们的水;接着他们又说:白茶要配白瓷、红茶要配紫砂,于是一群人又只能去购买他们的器具;他们还会说:某种茶只能是少女在清晨时分采摘,否则就会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于是又垄断了采茶流程……关于茶的故事,就在众人的集体创作之中不断成长、不断交互、不断让人成瘾,最终就有了现在关于茶的故事。它由士大夫阶层发明,被很好地包装利用起来,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我爱喝茶,我相信这个故事,在其中我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成为被剥削者,购买昂贵的茶叶、茶具,为这个故事消费。
与茶的故事相反,尽管豆腐乳历史也非常悠久,但它并没有形成故事。豆腐乳是谁发明的呢?大概是某个卖豆腐的穷人,没卖完的豆腐放在家里,第二天发现它长毛了,臭得没法卖,但因为贫苦,他没舍得扔掉,忍不住尝了一口,发现别有一番风味,这件事很快就传播开来,周围的人也跟风开始吃,逐渐从底层人民流传到了高层,最终就有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慈禧老佛爷每顿饭都要吃豆腐乳。尽管这个故事是底层人发明的,并传播到了最高层,但他们不会用故事去剥削他人,因此,穷人吃的豆腐乳和慈禧吃的豆腐乳并没有什么区别,不产生任何故事。
设想一下,如果豆腐乳一开始就是知识分子或士大夫阶层发明的,或者说是讲故事的人发明的,那么历经千百年,豆腐乳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群人围在一张桌子旁,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孩拿出一瓶红腐乳,拿出一瓶白腐乳,娓娓道来:这两块腐乳产自十年前的某种豆子,使用的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菌落发酵,它出自慈禧太后吃过的一块腐乳上,传承百年,繁殖到了现在。有请各位贵宾拿出紫砂碟和白玉碟,我用小刀给大家切一小块,细细品尝。记住,红腐乳放到紫砂碟上,白腐乳放到白玉碟上。在大家品尝之前,请用清水漱口。这时,如果一个没有眼力见的人拿出一块馒头,蘸了一点儿腐乳,那么他立即会被女孩鄙视:你懂不懂“腐道”?你这是在侮辱我们的传统文化!
看,这就是有故事和没有故事的区别。总体而言,我们是茶道的输出国家,把茶传播到了全世界,吃到了茶的红利。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意识到理解了故事的原理,不代表要拒绝它,而是要积极拥抱它、利用它。事实上,在营销中很多都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某一款纯净水主打是天然弱碱性水,宣传的是人体衰老之后身体会偏酸性,喝碱性的水会更好。然而在这世上还有很多酸类的食物,比如肉、水果,难道老人就不吃了吗?所以,这些都是故事,我们了解它的原理,只为破除它的权威感和神秘感。
■ 生活中需要故事
可以说,生活中每种场景都需要使用故事原理。
自媒体需要故事
如果你是自媒体博主,偶尔需要拍摄短视频或写种草文,作为创作者一定要会讲故事。简单而言,即共鸣和期待。围绕创作的内容,先给共鸣,再给期待,或者说先给已知的,再抛出未知的。对短视频而言,尤为如此,先有共鸣,才能让用户停留;再给未知,才能让用户保持期待。文章也是如此,先写“我和你遇到的一样的烦恼”,再写“我遇到了某款产品,刚开始我不相信,但我做了一次尝试,终于打消了疑虑,最终我离不开这款产品”,这就是种草文,讲述一段你和某款产品相爱的故事,在创作时,一定要写成动作片,而不是产品说明书,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爱情需要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与另一个人发生故事,故事需要两个人共同参与,比如相互帮助、共同谋划。因此在日常的爱情生活中,情侣之间一定要做好相互帮助的环节,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一方帮助另一方,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期待。但如果有一方是追求者,被追求者不愿意做任何事呢?那就从小事开始,比如借点东西,或者让另一方照顾一下宠物,这种小事也能让对方付出,这样才会产生期待。之后,两人迅速地做一些共鸣的事,比如一起完成某件无伤大雅的小坏事、出格的事,一起去冒险,等等。
销售需要故事
贩卖一件商品给用户,在销售理论中,叫“制造需求”。从故事的角度来说,不是制造需求,而是“制造缺失”。所有的故事都包含缺失,销售更需要这样的缺失,比如横向的缺失:别人都在使用而你没有,比如后果的缺失:如果没有它你会怎样。当然,有人会说这有贩卖焦虑的嫌疑,但销售就是这样,严格来说,所有的销售都贩卖焦虑,所有的故事都有焦虑和恐惧的成分。
应聘需要故事
推而广之,当你去应聘岗位去推销自己时,请一定使用故事。先提出你的优势和差异化——把期待放在前面,然后再谈论你达到优势和差异化的过程——再引发共鸣。为了打消一下自吹自擂的嫌疑,再提出一点困惑,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这种三段式的论述,可以用在一切自我介绍之中,给对方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