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知篇》:认知哲学:从士兵到企业家的蜕变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大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会通过大脑的“算法”转化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大脑对信息进行转化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任正非对事物的认知,与大多数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从别人那里吸收的知识,变成适合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方法。

——

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即使遭遇困苦也不肯低头,人生路窄,那就闯出一条路。任正非的认知哲学,不仅体现在他对困境与苦难的态度上,更体现在他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思路上。他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完成了从士兵到企业家的蜕变。

从部队里走出来的“学毛著标兵”

任正非,作为华为创始人,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他和他缔造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最终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难以想象,三十多年前,在只有2万余元的创业本金,没有技术,没有产品,没有客户,甚至没有几个专业人士的条件下,任正非带领华为人凭借着满腔热情,艰苦奋斗,使华为成了世界级通信制造业的领军者。

1967年,任正非面临大学毕业后的人生抉择;1968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

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在军队中,任正非除得到“学毛著标兵”的口头表彰外,再没有获得过任何嘉奖。任正非回忆道:“无论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我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

这些看似遗憾的经历,反倒塑造了任正非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性格。他曾坦言自己已习惯了这种不应得奖的平淡生活,这也培养了他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任正非的这段军旅生涯,是他人生中意义重大的气质锻造时段。任正非回忆创业经历时曾多次谈及,曾经的苦难和军旅生涯,是他创业的宝贵财富。他曾公开表示:“我的导师是毛主席!”

任正非的军旅生涯和“学毛著标兵”的经历,让他得以在创立华为后,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政治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管理理念,为他日后引领华为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

在华为,任正非倡导“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强调务实、高效、敢于创新。这一理念源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强调将指挥权交给一线作战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华为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积极应对挑战。

例如,华为的市场战略,就是学习了毛泽东的作战思路,即把握好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点。所谓的实事求是,就是依据客观条件制定策略;所谓的群众路线,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还要长期保持艰苦奋斗,如果奢靡享乐就容易脱离客户;所谓的独立自主,就是坚持自主研发。

除市场战略外,华为的客户策略、竞争策略以及内部管理与运作,同样带着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烙印。任正非的内部讲话和宣传资料,更是经常性地运用战争术语,极有说服力。

作为一位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任正非经常与员工讲毛泽东、邓小平,谈三大战役、抗美援朝,讲得情绪激昂。他深信,在战场上,军人的职责是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是维护企业的市场地位。在现代商战中,核心技术是企业自立的根本,如若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便犹如空中楼阁。

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秉持核心技术自立的理念,在商战中不断砥砺前行。任正非明白,只有建立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位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将军事精神融入企业管理,使企业在经济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任氏智慧

任正非:“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身上烙上了毛泽东时代深深的印记,对理想抱负狂热追求,充满激情而又不乏理性,似乎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奋斗拼搏来达到一种自己向往的理想状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对毛泽东的理解和传承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从毛泽东身上更多吸收到的是哲学思想方面的传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辩证思维和自我否定的意识。”

华为诞生于“生活所迫,人生路窄”

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

——任正非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最神秘企业家”,在2015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他解释自己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因为自己不懂技术、财务,也不懂管理,怕回答不上来问题,就少亮相。被问及创业的动机,任正非说,做华为并不是意想之中的。任正非曾回忆道:“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

我们可能领悟不到“生活所迫,人生路窄”这八个字的含义。1987年创立华为时,任正非43岁,那时的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中年人,面临失业、负债、离婚,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痛苦的遭遇。

任正非从部队复员后,进入了深圳一家国企工作。当时他非常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对市场经济却没有任何了解,结果被骗了200万元,因此丢掉了工作。负债200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这可是个天文数字。

当时在很多人眼中,任正非是翻不了身的。你想象一下自己月工资只有4000元,却背上了4000万元的债务,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就可以想象得出任正非当时的处境和压力。不仅如此,他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还有父母和弟弟妹妹要照顾。

他女儿孟晚舟后来回忆当时在深圳的生活,说一家人就挤在一个小铁皮屋子里,为了省钱,母亲都是等菜市场快关门的时候,去买一些死鱼死虾。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任正非人到中年却身处困境,一无所有,陷入了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了解到这些,再细品“生活所迫,人生路窄”八个字,可谓饱含血泪,道尽艰辛。“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入低谷后的反弹力。”这句话在任正非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诠释。那些曾经的苦难,后来成了他登顶事业高峰的基石。

从任正非的人生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那颗不屈的心,面对重重困境,他选择了勇往直前。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任正非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困难最终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是我们成就事业的考验。

任氏智慧

任正非:“我看过云南的盘山道,那么艰险,一百多年前是怎么确定路线,怎么修筑的,为筑路人的智慧与辛苦佩服;我看过薄薄的丝绸衣服,以及为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纹是怎么织出来的,而折服,织女们怎么这么巧夺天工?天啊!不仅万里长城、河边的纤夫、奔驰的高铁……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力大无穷的。”

什么办法都想过,就是没想过投降

我们曾经准备以100亿美金把这个公司(华为)卖给一个美国公司。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再发展下去,就会和美国在某些领域碰撞。准备卖给人家的时候,合同也签订了,所有手续也办完了,我们还穿花衣服在海滩上跑步比赛。但是突然美国那个公司董事会发生了变化,新董事长否决了这项收购。

——任正非

华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多得不可想象,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任正非曾经想以100亿美金的价格把华为出售给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这在我们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任正非怎么会想要将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出售给美国公司呢?原本已经达成交易,美国公司为什么又反悔了呢?

2000年左右,华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了,业务也拓展到了国外,但是与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公司相比,在技术水平上差距仍然非常大,同时还受到以美国为主的某些西方国家的抵制和打压,例如被美国指控侵犯知识产权、威胁其国家安全等。

当时,如果不卖掉公司,就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这条路可走。对于当时资金并不雄厚的华为来说,卖掉公司是相对保险的发展路子。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一群中国人戴着一顶美国“牛仔帽”,实现自己的发展。

在任正非看来,与美国摩托罗拉这样的大企业达成交易,不仅能得到一大笔的资金来确保自己的发展,还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让华为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和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保护和支持,不再受西方国家的限制和干扰,提高华为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因此,任正非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让华为实现转型和提升。

然而,任正非出售华为的计划并未获得美国人的认同,反而受到美国方面的嘲讽。他们认为,任正非不过是在玩弄小聪明,试图以华为作为筹码,从美国换取技术和市场优势。

任正非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美国人的短视,反而激发了他将华为打造为强大企业的动力。他正视自身的不足,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决定不再出售华为,秉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客户至上,永不止步”的经营理念,在人才和研发方面不断加码。

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华为历经一次次变革、一次次突破。在技术方面,他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致力于芯片、软件、云计算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市场方面,华为成功开拓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市场,赢得了众多客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声誉得到不断提升。

决定坚决不再出售华为后,任正非就开始布局与美国在顶峰相遇,耗资几千亿做“备胎计划”,为打赢“科技上甘岭”战役做足了准备。这也是后来面对美国几轮制裁,华为依然能逆势而上的底气。

反观摩托罗拉,与华为的收购交易流产后便逐渐走向了末路。2010年,摩托罗拉起诉华为,指控其窃取商业秘密。这是摩托罗拉首次向华为发起挑战。2011年,华为以知识产权侵权为由起诉摩托罗拉。2011年,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部门。三年后,谷歌又将它出售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

一口吃不成胖子,同样,事业上的成就也难以在短期内达成。我们不能只将“奋斗”挂在嘴边,却不付诸行动,光是幻想着静待成功,不仅触不到事业成功的果实,还有可能失去原本拥有的宝贵机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现在来看,任正非创立华为是偶然,华为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取得后来的成就却是必然。

任氏智慧

任正非:“我创立华为以后,就要去琢磨‘到底市场经济为何物’。我在研究时阅读了许多法律的书籍,包括欧美很多法律书籍……我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市场经济就两个东西:一是客户,一个是货源,两个的交易就是法律。客户我不能掌握,那我应该掌握货源。我以前就是搞科研的,接下来我们就研究产品,把产品做好卖给客户。”

40亿元拜师IBM,十年磨一剑

我们不要把创新炒得太热。我们希望不要随便创新,要保持稳定的流程。要处理好管理创新与稳定流程的关系。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的公司来说,频繁地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地保障和延续。

——任正非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正处在变革当中,当时的任正非在等一个机会。1991年,邬江兴首次研发出了万门级的HJD04(巨龙04机)数字程控交换机,这让任正非大受鼓舞。

任正非预见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或者说,邬江兴的成功让任正非看到了希望。任正非想要研发属于华为自己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但遭到了公司管理层的普遍反对。公司管理层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将公司辛辛苦苦赚到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中,要是打了水漂怎么办?

自主研发对当时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任正非曾在研发动员大会上对干部们说道:“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最终,华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1993年研发出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并迅速占领了市场。

1997年至1998年,华为进入野蛮生长阶段。一方面,华为开始由农村“杀入”城市,人才如潮水般涌入,营收也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却不规范,组织体系也比较落后。当时,任正非甚至搞不清公司有多少人,该怎么发工资。他心里越来越不踏实,生怕华为就像一个不断增大的泡泡,说不定哪天就破裂了。在他的认知里,体系构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于是,任正非率领企业骨干踏上了赴美考察的旅程。考察期间,任正非被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管理流程吸引了。他清楚,若将此套体系引入华为,就能整合华为的研发、市场、供应链及财务等部门,提升效率,且大幅降低成本。其实,在赴美考察之前,任正非还曾发出过疑问:为何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的王安电脑公司,如今却到了破产的境地?实力雄厚的日本三菱集团,为何选择退出电脑生产领域?

IBM为华为举行了诊断报告会,阐述了对华为管理问题的十大诊断,结论是“华为是一家量产型公司”。任正非提出质疑。他表示,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应视为一家创新型公司。IBM团队回应道:“那么,请阐述创新型公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量产型公司与创新型公司的区别又是什么?”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技术无疑是核心竞争力。IBM开出了20亿元的咨询费报价,涵盖了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IT(信息技术)系统重建、财务等八个方面的管理变革。任正非带领华为从IBM那里学到的不只是管理模型,更是认知上的本质转变。实际上,这20亿元的咨询费支付的只是5年的服务,5年之后,IBM又被任正非请来做组织流程改造。前后大约10年时间里,华为累计向IBM支付了40亿元左右的咨询费。

1998年华为的营收为89亿元,2018年华为的营收却达到了惊人的7212亿元(约合1070亿美元),而2018年IBM的营收为795.91亿美元。华为不仅在自身发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业绩上超越了曾经的“老师”,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卓越的认知,明确关键所在,熟知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的策略,还要深入理解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必须在短期利润与长期利益之间作出抉择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就是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公司为我们贡献的宝贵智慧。

任氏智慧

任正非:“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别神化我,我就是“一桶糨糊”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我聪明的话,就不会从事电信行业。如果我去养猪的话,这时可能是中国的养猪大王了。因为猪很听话,猪的进步很慢,电信的进步速度太快,竞争很惨烈,不努力就要落后,甚至死亡。

——任正非

华为取得巨大的成就,加诸在任正非这位创始人身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他是杀伐果断的“统帅”,有人说他从小就是天才……面对这些言论,任正非哭笑不得地表示:“人一成功后,容易被媒体包装他的伟大,网络媒体都想把我‘神化’了,那是他们没有看到我抱头鼠窜的样子。”

2019年,任正非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采访时,主持人问他:“美国压境的时候觉得您是民族英雄,您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号吗?”任正非笑着回答说:“不接受,狗熊。我根本就不是什么英雄,我从来都不想当英雄。任何时候我们是在做一个商业性的东西,商品的买卖不代表政治态度。这个时代变了。怎么买苹果手机就是不爱国?哪能这么看?那还开放给人干什么?商品就是商品,商品是个人喜好构成的,这根本没啥关系。媒体炒作有时候偏激,偏激的思想容易产生民粹主义,对一个国家是没好处的。”

主持人又问:“那您觉得您希望民众现在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华为这样的公司?”任正非回答道:“不需要。希望他们没心态,平平静静、老老实实种地去,该干什么干什么,多为国家产一个土豆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谈到业界说他神秘、伟大时,他表示自己其实名实不符,也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隐藏起来,华为真正聪明的、厉害的,是华为十几万的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任正非说:“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黏合起来。”

提及网络媒体对他的“神化”,他谦虚地回应,自己并不聪明,上学时很贪玩,学习成绩也不好。创业也是被生活所迫,更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最大的愿望就是“活下来”。创业之初也根本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是走过了崎岖艰辛的道路,艰难地爬上了山坡,才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任正非表示,创业是艰险的,压力是巨大的,发展越快,矛盾就越多,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靠一个人是力不从心的。其实华为只是近十年才下定决心走向世界前列,但不是世界第一,这个“第一”是社会给华为编造的。

华为的发展史和任正非的领导智慧,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重要的启示:人生就像爬一座山,在山脚下时我们望而生畏,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就是好的开端。虽然路上布满荆棘,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是只要爬上山顶,视野就开阔了,自然也就有了目标。迈出的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哪怕最初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爬得够高,目标自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

任氏智慧

任正非:“成功不是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我们需要将危机意识更广、更深地传播到每一个华为人身上。谁能把我们打败?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古往今来,一时成功者众多,持久的赢家很少。失败的基因往往在成功时滋生,我们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在内部形成主动革新、适应未来的动力,才可能永立潮头。”

“中华有为”是梦想,更是使命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严格认真的管理平台,我们才能在上面“跳舞”,平台的作用化解了很多(问题),没有平台,就不可能有网络战争的成功,我们这个技术平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任正非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找朋友凑了2万余元,在深圳成立了华为公司。任正非后来说过,当初将公司起名为“华为”,就是寓意“中华有为”,为中华的崛起而为之。那时的他只想着怎么让华为“活下来”,根本想不到华为会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任正非一直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当时华为的最高战略和最低战略都是活下去。1992年,华为营收突破了一亿元人民币大关,在年终大会上,任正非泪流满面地说了一句话:“我们活下来了。”活下来的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把大部分盈利投入到自主研发和人才积累中去了。

一家企业,如果首先考虑盈利,那么“拿来主义”显然比自主研发更容易赚钱,这本就无可厚非。当国内一众企业家大谈创业经的时候,任正非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接受采访时,谈到公司盈利越来越多时,任正非却说:“盈利太多就是我们战略投入不够,我们战略投入够一点,那我们今天的困难就少一点。”

2019年前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华为遭受美国多轮制裁和打压,任正非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记者问道:“任正非先生,您为什么不操心华为,反而关心教育问题?您为什么要操一份也许在别人看来是闲心的心?”任正非的回答十分简单,却又非常有力:“爱国,爱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繁荣富强,不要再让人欺负了。”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时候,华为遭遇美国连续的制裁和打压,社会上爱国情感和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任正非却呼吁大家不要让爱国变成民粹主义,不要让没钱的老百姓,去救一个有钱的华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在于开放和包容。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高涨之时,任正非与华为作为“实体清单”制裁的受害者,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民族情绪,反而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可见任正非是少有的清醒者。

任正非曾表示,华为是一家怀抱理想的企业,它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目标是占领科技世界的最高点。终有一天,华为会与美国在山顶相遇,届时美国可能会试图将华为击退。面对这样的情况,华为可能会往下滑一点,再起来爬坡,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山顶。这个时候,华为绝不会选择和美国人“拼刺刀”,而是会去拥抱他们,因为大家共同为人类服务会更好。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任正非或许正用他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任氏智慧

任正非:“从来都是学生超过老师的呀,这不是很正常嘛。我这个学生超过老师,老师不高兴打一棒,是可以理解的嘛。美国是我的老师,然后他看到学生超过他(就)不舒服,也很正常的嘛。没关系啊,然后写论文的时候,以后加一个名字,把他放在前面就行了,我放在后面不就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