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李儒是死脑筋
- 董卓:我真的只想回凉州
- 斌话
- 3340字
- 2025-04-02 06:46:10
董卓心中暗自叹息,眉头微蹙,装作一副沉思的样子:这李儒果真是个死脑筋,自己已经如此明确地表示要回凉州,他却还是这般劝谏。
无奈地摇了摇头,深知自己不能表现得太过急切,否则恐生变故。
“文优所言,亦有几分道理。”董卓缓缓开口,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游移不定,“只是……”故意停顿片刻,观察李儒的反应。
李儒赶忙接话道:“主公,此时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切不可轻易放弃啊。”
董卓心中苦笑,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吾亦知时机难得,只是这诸多困难摆在眼前,实让吾难以抉择。”
李儒上前一步,言辞恳切:“主公不必担忧,儒愿为主公排忧解难。”
董卓微微点头,与李儒商量起来:“也罢,那文优说说,依你之见,我们当如何应对?”
李儒沉思片刻,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可先按儒方才所言,打探粮草之事,同时加强防御,以防他人偷袭。”
董卓装作认真倾听的样子,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嗯,此计可行,还有呢?”
李儒继续说道:“再者,主公可与城中其他势力修好,以保局势稳定。”
董卓心中暗叹,知道这并非易事,但也不好直接反驳:“文优所言甚是,只是这修好之事,恐怕没那么容易啊。”
李儒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主公放心,儒自会想办法周旋。”
董卓无奈地笑了笑,知道李儒主意已定,只能先虚与委蛇:“好吧,那此事就全仰仗文优了。”心中却依然想着如何找机会说服李儒同意回凉州。
董卓缓缓踱步,神情凝重,眉头紧锁,似在为当前的局势深深忧虑:“文优啊,这些士大夫向来瞧不上咱们这些行伍出身之人,又怎会真心与咱们亲密交流?”
李儒静静地听着,神色专注。
董卓继续说道:“即便他们假意与咱们沟通,恐怕也只是在实行拖延之计,其目的无非是想耗尽我军粮草,或者迫使咱们做出那些令人不齿之事,比如烧杀抢掠。如此一来,民心尽失,声望扫地,到那时可就真的无将可招、无兵可募、无粮可收,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了啊!”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所以,吾等还是尽快回凉州为妙。”
董卓看向李儒,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期待他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李儒沉思片刻,微微皱眉,分析道:“主公所言虽有道理,但此时撤军,恐有诸多不利。”
董卓心中一叹,知道李儒还是不愿轻易放弃:“文优,你且说说,有何不利?”
李儒上前一步,言辞恳切:“主公若此时回凉州,恐被天下人视为怯弱,且之前的努力皆付诸东流。再者,凉州之地虽安稳,却也难以成就大业啊。”
董卓听后,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思量。
李儒继续说道:“主公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再寻良策。”
董卓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也罢,那此事再议。”心中却依然想着如何让李儒改变主意,同意回凉州。
董卓坐在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似在憧憬凉州的前景:“文优啊,凉州虽地广人稀,然可迁入人口。如今乱世,流民遍野,若招募他们前往凉州,必能使其富足。”
李儒静静地听着,神色微动。
董卓继续说道:“况且凉州往西,还有西域诸多番邦小国,皆富庶异常。再往西,土地广袤无垠,不比大汉逊色。吾等在凉州,进可攻,退可守,往西还能开疆拓土,此等功绩,何人能及?”脸上浮现出向往之色,“若有人胆敢来犯,必为天下人所耻笑。所以,吾等还是回凉州去吧。”
李儒沉思片刻,微微摇头,反驳道:“主公所言虽有道理,然此时放弃洛阳,恐失天下人心。且凉州之地,终不如中原繁华,若想成就大业,还需占据要害之地。”
董卓心中不悦,但面色不改,故作沉思道:“文优所言,亦有几分道理。只是……”故意停顿,观察李儒反应。
李儒上前一步,言辞恳切:“主公,此时正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切不可因一时之念而放弃大好机会。”
董卓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吾亦知时机难得,只是凉州乃吾等根基之地,吾实在放心不下啊。”
李儒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主公不必担忧,儒愿为主公谋划,定能兼顾凉州与中原。”
董卓心中暗喜,表面上却装作犹豫的样子:“文优有何良策?”继续与李儒周旋,心中却仍想着回凉州之事。
董卓背着手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神情焦虑,透着一股急切想要离开洛阳的情绪。随后站定身子,看向李儒:“文优啊,洛阳处于四战之地,被各州环绕,若在此发展,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全天下人的围攻啊!与天下人为敌,绝非明智之举。”眉头紧锁,满脸担忧,“文优,还是听吾的,助我撤军回凉州吧!”
李儒微微皱眉,沉思片刻,随即上前一步,眼神坚定,神色认真:“主公,洛阳乃天下中心,极具战略意义。虽四周皆敌,但只要我们策略得当,未必不能坚守。且此时撤军,恐会让诸侯们更加轻视主公,日后凉州也未必能得安宁。”
董卓心中一沉,却还是耐着性子,故作苦恼地揉了揉太阳穴:“文优,吾并非不知洛阳的重要性,只是……”故意停顿,观察李儒的反应。
李儒紧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焦急:“主公,我们可在此处厉兵秣马,发展势力,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凉州虽好,却终究偏安一隅,难以成就千秋霸业啊!”
董卓无奈地叹了口气,装作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文优所言,亦有道理。只是吾实在担心凉州的安危啊。”
李儒再次进谏,言辞恳切,态度坚决:“主公放心,凉州有亲卫和诸多将领镇守,必能保凉州无虞。主公当以大局为重,留在洛阳,方为上策。”心中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劝董卓留下。
董卓面色略显焦急,双眉紧蹙在一起,手不自觉地握紧椅子的扶手:“文优啊,你看何大将军在洛阳经营多年,不也落得惨死下场?这些士大夫没一个好对付的。若在洛阳定居,势必要与天下士大夫勾心斗角,哪还有精力发展?在这洛阳,无论做何事,都难上加难啊。文优,还是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回凉州逍遥自在不好吗?若想成就大业,往西攻打那些番邦小国,轻而易举。若需人口,到中原招募流民即可。文优你当知‘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莫要成为那风口浪尖上的出头羊,被众人围攻啊。”
李儒微微低头,沉思片刻,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再次向董卓进谏:“主公,虽何进惨死,但此时情况不同。主公若此时放弃洛阳,恐为天下人所笑,且凉州之力未必能敌诸侯联军。”
董卓心中恼怒,却强压怒火,装作无奈地叹了口气:“文优,吾知你一心为我着想,然凉州才是吾等根基,吾等在凉州可从容发展,何必在此与天下人为敌?”
李儒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主公,洛阳乃战略要地,若能占据此地,可号令天下。虽有困难,但若能克服,必能成就大业。凉州偏远,发展受限,若想图天下,终需占据中原。”
董卓心中纠结,来回踱步,脸上露出挣扎之色:“文优,此事容吾再想想。”其实心中还是想回凉州,但又不能直接拒绝李儒的建议。
董卓停下脚步,神色凝重,背着手站在营帐中央,双眸微眯,透露出深深的忧虑:“文优啊,如今何进已死,皇宫亦破,那些士大夫们掌控着宫中诸多印章、符令等凭证,若我等进入洛阳,他们借此作恶,恶名岂非要由我们背负?这必然会让我们失去天下民心,成为众矢之的。况且在洛阳,不仅有士大夫限制,那天子也会对我们诸多掣肘,若有不慎,做出越矩之事,必遭天下人围攻。在此行事,需处处小心,哪有凉州逍遥自在啊!”
李儒低头沉思片刻,微微皱眉,语气坚定:“主公所言虽有道理,但此时洛阳局势混乱,正是我们入主的好时机。至于那些凭证,我们可想法应对,未必会被士大夫们所利用。而天子那边,我们也可采取相应策略,加以控制。”
董卓心中不悦,但还是耐着性子,装作苦恼地叹了口气:“文优,此事并非你想得那般简单,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啊。”
李儒上前一步,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主公,富贵险中求。若此时退缩,日后再想图谋大业,恐更艰难。我们可先在洛阳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势力,再做打算。”
董卓眉头紧锁,手抚下巴,沉思片刻:“文优,容吾再斟酌斟酌。”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说服李儒同意回凉州及,既然软的无法说服,那便试试硬的。
想到这,董卓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怒火,怒目圆睁,额头上青筋暴起,用手指着李儒的方向:“文优,你虽有才能,但难道自信能与全天下的士大夫、智谋之士较量?这分明是玩火自焚!文优,还是听我的,助我回凉州,再图大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才是正途啊!”
李儒毫不畏惧地迎上董卓的目光,挺直腰杆,语气坚决:“主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洛阳乃天下中心,若能在此立足,何愁大业不成?此时回凉州,无异于放弃大好机会。”
董卓气得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愤怒地甩了甩衣袖,咬牙切齿:“文优,你怎就不知我的苦心?凉州才是我们的根本,在那里我们才能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