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不叫汤若望

在北京古观象台,有一座雕像,雕像的铜板上铸有以下文字: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公元1592~1666年),德国耶稣会传教士,1619年来华,参加翻译、编纂《崇祯历书》,顺治元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制造了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等天文仪器,著作有《远镜说》一书。

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就要从这个外国人说起。

汤若望的原名其实不叫汤若望,这个名字是他来中国之后改的,他的本名叫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是名副其实的日耳曼贵族。以汤若望的出身,他原本应该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修个跟炮楼似的小城堡,天天在里面花天酒地,没事就带着骑士收收地租,似乎这才是他原本的人生轨迹。

北京古观象台汤若望雕像

但汤若望选择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1611年,汤若望加入耶稣会,宣誓终身安贫、贞洁、服从,并进入教会的罗马学院当了一名见习修士,接受严格的修士训练。

罗马学院不但有神学课程,还有天文学、地理学、机械力学、化学等,主讲老师也都是当时各个学科的大咖。比如,在比萨斜塔上扔球的伽利略就是罗马学院的教师之一,而且据说他和汤若望的关系还非常不错。不仅如此,伽利略还将自己的法宝——望远镜,传给了汤若望。后来汤若望还把这部望远镜带到了中国,并展示给了中国官员。不过对汤若望来说,在罗马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却是通过利玛窦等人留下的文献资料了解到,原来在地球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神秘东方古国,那里的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还心地善良……唯一的问题是,那里的人民不信上帝。

汤若望欣喜若狂——这简直就是教会开疆拓土的天赐良机!

1617年,汤若望以优异的成绩从罗马学院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神父。毕业证刚拿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教会提交申请,主动要求到中国去传教。教会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毕竟,这样的傻子可是不常见的。

1618年4月,汤若望等二十二名传教士从里斯本启航东渡。

当那艘被命名为“耶稣号”的帆船缓缓离开码头的那一刻,汤若望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是自己看故土的最后一眼——他此后一生的辉煌和痛苦,甚至生命,都将留在遥远的东方。

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以后,汤若望等人终于在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抵达中国。

大海的风浪没有浇熄汤若望等人的热情,他们无比兴奋地幻想着可以把上帝的福音传播给东方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

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首先,语言沟通就是个问题。

当时的《圣经》基本上是拉丁文版本,即便是在欧洲也没多少人能看懂。因此,罗马教会在英国招聘传教士的标准非常简单:只要能用拉丁文背诵《圣经》的前三行就算合格,后面的会不会都无所谓,全靠自己发挥。英国尚且如此,万里之外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圣经》到了中国,被翻译得五花八门,圣母不叫圣母,叫玛利亚观世音菩萨;神父也不叫神父,叫番僧。

其次,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名声不太好。

原本这帮传教士个个能说会道,说的也都是劝人向善的话,中国的百姓接受起来问题不大。不过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有些传教士认为传教形势一片大好,当年利玛窦那一套所谓“合儒超儒”的模式已经过时,会影响天主教的纯正性,应该剥离儒家思想,规定凡是入教的信徒,一律不能拜天地、祭祖宗,甚至最后发展到连孔子都不能拜。

这样一来就出问题了。

中国的官员和百姓纷纷开始反感传教士,后来甚至还闹出了“南京教案”,整个中国内地的传教士全部被驱逐,连汤若望也被赶到了澳门。眼看就得收拾行李回家,不承想机会又来了——明王朝和后金在关外正打得热火朝天。为了对付八旗兵,明朝廷派人到澳门采购葡萄牙大炮。汤若望等人摇身一变,竟成了葡萄牙政府派遣至东方的火炮技术员,跟着大炮一起进京了。

天启三年(1623年)一月,汤若望到达北京。

这次传教士们吸取了教训,纷纷入乡随俗地和中国人套近乎。汤若望还特意改了中文名字,并且非常时髦地给自己弄个了字,叫“道未”,取自《孟子》中的“望道而未之见”。

事实证明,汤若望这步棋走得非常对。

汤若望不但帮助明朝设厂铸造大炮,翻译西方冶金著作《矿冶全书》,还和李祖白一起撰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至此,中文里第一次出现了“望远镜”一词。而最让汤若望声名大振的,当属他两次成功地预测了月食,崇祯钦赐其匾额“钦褒天学”。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北伐,攻取京师(今北京)。

李自成像

这种改变历史的时刻不是谁都能亲身经历到的,而汤若望幸运地赶上了——虽然他自己不一定乐意。在汤若望后来的记录中,虽然关于他本人在北京保卫战中的遭遇只有寥寥几笔,却详细地记载了崇祯的最后时刻。

皇帝彻底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他重新走出了皇宫,向皇宫后面的一座山上走去——不久前,他正是在这里参观了新铸的火炮。在这块见证了一个人命运转折的地方,他停下了,拿起一支中国人用来替代羽管笔的毛笔,在黄袍的折边上用他那特有的、优美的书法写下了以下的话。据说,他在左臂受伤后,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敬礼未来的李姓皇帝!我至诚地恳求你:勿害吾国民,勿用吾国臣。

景山

按照汤若望的说法,崇祯并不是吊死在景山的歪脖树上的,而是吊死在拱廊的一根突出的柱子上。其实,崇祯究竟死在哪里,对汤若望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即将要面对的,是自己未知的命运——清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