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高氏父子

第14章 高氏父子

由于宇文泰初时的实力远不如高欢,因此,在作战时宇文泰谨慎用谋,高欢吃了不少败仗,连带着娄昭君也吃了不少苦头。

沙苑之战爆发前,高欢又一次率部出征,恰逢娄昭君身怀六甲,即将临产。半夜,娄昭君产下一对龙凤胎,自己产后大出血,危在旦夕。身边的人都十分担心娄昭君的安危,打算快马加鞭去追回高欢。娄昭君却拼尽全力告知众人:“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轻离军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们现在把高欢叫回来能顶啥用处,别徒增大王的烦恼便好。

高欢得胜而归后,听闻妻子的深明大义,钦佩至极。或许正因如此,即便高欢后来又续娶了广平王妃郑大车、柔然公主郁久闾氏,但在他心目中,娄昭君始终无可替代。

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政治盟友。

东魏天平四年(537),高欢兵败沙苑。那一阵子,宇文泰以寡敌众的教科书式操作始终在高欢的脑海中浮现。

为了给老大找回自信,高欢的小弟侯景主动请命,说只需要借给他两万兵马,就能打得宇文泰满地找牙。

侯景是个残疾人,天生一脚长一脚短,六镇之乱中依附尔朱荣,尔朱荣死后,又依附高欢。侯景对高欢一直服服帖帖。高欢对这名猛将也十分信任,“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

对于侯景的忠心,高欢是清楚的。不过,他刚刚遭遇大败,侯景的提法是否可行,抑或别有用心,他也拿不准。他将自己的犹疑告诉了娄昭君,并坚持认为侯景忠心耿耿。

谁知,一向支持丈夫的娄昭君,此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她认为,侯景借兵,只会借而不还。到时,侯景利用手上的兵力谋反,才遭遇大败的高欢定然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再者,侯景是高欢手下重要的谋士和将领,一如当初高欢与尔朱荣那般。如若放任侯景和宇文泰火并,万一出点什么状况,也是高氏集团难以承受的。

所以,娄昭君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打宇文泰,十分不可取。

高欢听了娄昭君的话,立即终止了借兵给侯景的念头。

高欢父子霸府统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旧权威,强化新权威,从旧政权中逐渐生成新政权的过程。

不过如同曹操和司马懿一样,高欢也只是做到了无冕之王,并没有触碰伸手可及的改朝换代工作。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是他的儿子。

高欢控制东魏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怎么吞并宇文泰操盘的西魏上。这个计划遭到西魏强有力的抵抗。在双方正面交手的四五场大战中,东魏虽然占据兵力和国力优势,却胜少败多,眼看着西魏一步步上演以小博大的逆袭戏码。

高敖曹出身渤海高氏豪族,以勇猛善战闻名,被高欢委以大都督之职。但在鲜卑化色彩浓重的东魏政坛上,高敖曹常常感觉不自在。某日,“高欢七友”之一的刘贵与高敖曹在一起,有人进来禀报说,治河溺死了很多人。刘贵回了一句:“一钱汉,随之死。”高敖曹闻言大怒,拔刀要砍刘贵。刘贵吓得跑出军营,在侯景等人解围后,事情才平息下来。

高欢自己也不信任汉人,对待高敖曹也不放心,于是刻意给他安排千余鲜卑兵进行“掺沙子”。

公元547年,高欢拖着病体,率军十余万围攻西魏的玉壁城。

东魏大军围攻了50天,玉壁城就是攻不下来。士卒战死和病死高达七万人。

突然,一颗流星坠落在东魏军营,所有的驴开始长鸣,士卒惊惧。高欢的坐骑也受到惊吓,失蹄将他摔下马。

东魏大军撤退。凛冽寒风中,病倒的高欢回到他的大本营晋阳。

西魏这时散布谣言,说高欢已被守城大将韦孝宽射杀,以此瓦解东魏人心。

为了稳定军心,高欢强行拖着病体,公开露面辟谣。在与军政权贵的见面会上,高欢专门让手下大将斛律金唱起《敕勒歌》,他自己也跟着唱: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唱着唱着,高欢老泪纵横。

高欢病重时,看到高澄面有忧色,便问为什么?高澄还没回答,他又问,是不是担心我死后,侯景要叛乱?高澄回答:是。

侯景野心极大,特别看不起高欢之子高澄,经常说“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

高澄上台后,对侯景起了杀意,要求侯景入朝。侯景惧,便许诺割让河南六州给西魏,但宇文泰也怕请来一个不安分的主,所以只给他荣誉头衔,却不肯发兵帮助。侯景知道北朝已无容身之所,于是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跳槽。

这一次,他把目光瞄向了南方的梁朝。

得知侯景承诺将自带河南十三州的土地来降,梁武帝萧衍两眼放光,力排众议伸出橄榄枝,给侯景上了梁朝“户口”。

不过入籍梁朝没多久,侯景那颗不安分的心又躁动起来。梁太清二年(548)八月,寄人篱下的侯景开始反客为主,起兵造反,仅用一年时间就逼死了梁武帝。

在梁朝拥立了两任傀儡皇帝后,已经是“宇宙大将军”名号加身的侯景,直接废帝自立,建立了自己做主的“汉”帝国。

这一刻,侯景从人臣晋升人主,脸上洋溢着咸鱼翻身的得意之情。相比于至死都摸不到皇帝宝座的前任老板高欢,侯景的“成功”显得有模有样。

高欢死后,高澄以大将军、大行台的身份控制东魏政权。

高欢临死前留下遗言,日后要重用并善待斛律金的子孙。

斛律家族累世为领民酋长,在草原上颇具人望。斛律金崛起于北魏末年,尤善骑射,在六镇起义之际,借此一技之长,先后获得尔朱荣、高欢等人赏识,在沙苑之战中审时度势,救高欢逃出生天。

斛律光,字明月,斛律金的长子。少年时即以“工骑射”、武艺出众闻名军中。

17岁时,斛律光随父征战沙场。他凭借精准的箭术,于万军之中一举生擒宇文泰身边的行军长史莫者晖,斛律光因此得到高欢的嘉奖,擢升为都督。

对于这名比自己年长六岁的少年英雄,高澄也十分看重。平日里,他们的父辈在前线征战,他们就在后方称兄道弟。高澄每次出门巡游或是打猎时,总是让斛律光随行开路。

一次,斛律光陪同高澄前往洹桥狩猎,路上看到天空中有只大鸟飞过。斛律光一箭射出,大鸟应声盘旋落地。等他们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只雕,斛律光的箭矢不偏不倚正好卡在雕的喉部,斛律光由此成为军中远近皆知的“落雕都督”。

高澄稳定局面后,加紧了代魏自立的步伐。东魏孝静帝逐渐失去人身自由,常常被高澄辱骂为“狗脚朕”。

549年,高澄到达邺城,与亲信密谋禅代事宜。谁知道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就在代魏自立万事俱备的时候,一个厨子将高澄刺杀了。

高澄被刺,高氏家族的霸业遭到颠覆,这时从小被家族成员当作“傻子”的高洋出手了。

高洋是高澄的弟弟,与高澄从小就表现出的过人智慧不同,高洋显得很愚笨,常常遭到高澄的耻笑。连他们的母亲娄昭君都瞧不起高洋,后来听到高洋要谋魏自立,娄昭君公开反对说,汝父如龙,汝兄如虎,他们都没做成,你是什么东西,你也配?

只有高欢生前看出高洋与众不同,曾对人说:“此儿意识过人。”

高洋被推到前台后,立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镇定老练,连放了几个大招,一举稳住了东魏政局:

安定人心——高洋秘不发丧,隐瞒高澄已死的真相,对外宣称高澄只是受伤而已;

控制晋阳——在平叛、处理了刺客之后,高洋留下亲信镇守邺城,自己带队赶赴晋阳,将东魏的政治军事基地牢牢控制在手中;

更改政令——到达晋阳稳定政局之后,高洋立即召见晋阳的旧臣宿将,并宣布调整高澄执政时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借此树立个人权威。

孝静帝以为高澄已死,还想弄出点动静,结果来了个更狠的角儿,孝静帝一下子被镇得死死的。

尽管高洋的母亲娄昭君反对儿子行禅代之事,但高洋还是在掌权的第二年,即公元550年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齐文宣帝。

从533年高欢控制北魏朝政算起,历经两代三人17年的努力,高氏家族终于取代元氏家族,建立起北齐王朝。

建立北齐王朝后,高洋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和军事天才。他实行一系列改革,“留心政术,以法驭下”,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并在制度、法律、经济等方面都有建树。他重新整顿军队,挑选勇敢善战的鲜卑男儿充当中央宿卫军,由他本人亲自指挥;又从汉人中挑选勇武绝伦的人充任边防军。

北齐立国不久,宇文泰率兵东渡黄河,高洋也率领他亲手组建的新军迎战。

宇文泰望见北齐军容严盛,惊叹说:“高欢不死矣!”此后,北齐的军事力量一度超过了西魏。

此时所有人才发现,他们眼中的那个“傻子”原来只是在装疯卖傻以躲过长兄高澄的猜忌。就政治才干而言,高洋不在高澄之下;而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性格涵养,高洋也明显强过高澄。所以父兄未竟的改朝换代大业,最终在高洋手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