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路翎创作概述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仓米巷35号,在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抗战爆发后,辗转武汉、重庆多地求学、谋生。路翎自幼喜爱阅读和写作,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著。抗战中,路翎开始向报刊投稿,1938年,他陆续发表了散文《秋在山城》《在襄河畔》《一片血痕与泪迹》等。1940年,年仅17岁的路翎在《七月》上发表小说《“要塞”退出以后》,标志着七月派最重要的作家,也是20世纪4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43年,《饥饿的郭素娥》出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极具冲击力的美学风格在文坛和评论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讨论。20世纪40年代,路翎佳作不断,陆续出版了小说集《青春的祝福》《在铁链中》《求爱》,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上、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政治环境与文学规范的变化,路翎在创作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他多次深入工厂一线,实地体验生活,出版了反映新社会工人劳动生活的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又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创作了《“洼地”上的战役》《初雪》《战士的心》等志愿军题材小说,出版了散文集《板门店前线散记》,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这些作品虽在读者中获得赞誉不断,却遭到了密集的政治批判。1950年,路翎由南京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创作的剧本《迎着明天》《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不仅未能公演,而且受到多方批判。1955年,路翎因“胡风案”被捕入狱,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文革”后,路翎重新拿起笔,积极恢复创作,但二十多年的牢狱之灾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艺术才华,艺术水准已大不如前,虽然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但大多乏善可陈。

正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幸”。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战争阴云密布,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分区而治。20世纪初的文坛也因不同区域间政治文化和文艺导向的差异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样形态:一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文坛的作家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另一批极具冲击力的新锐作家又横空出世。国统区的路翎、解放区的赵树理、沦陷区的张爱玲等作家,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美学风格,也为文坛贡献了新鲜各异的文学经验。这些“专属”20世纪40年代的“新”作家与老舍、巴金、曹禺、沙汀等“老”作家,一起构成了20世纪40年代多样共生的文坛生态。路翎一“出场”便以其沉郁、凝重的风格,尖锐、复杂的心理刻画引起关注。在短短几年里,他在小说、散文、评论上佳作不断,迅速走到了文坛的“第一线”。作为七月派最重要的作家,路翎深为胡风所器重,得到了胡风的大力帮助与支持。路翎文学创作与胡风文艺理论之间彼此印证、支撑的互动缠绕,以及两人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既为路翎在文学道路上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日后不幸的个人遭际埋下了伏笔。路翎的创作从“现代文学”的“四十年代”延续到“当代文学”的“十七年”,再到努力重返文坛的“新时期”。他在20世纪40年代和“十七年”都留下了足以代表当时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又常常发出与主流相异的不和谐“声音”。可以说,路翎既是一位才华横溢、锐气逼人的天才,又是一位充满“争议”与矛盾的作家。而在当下的文学研究格局中,对路翎的研究日趋“边缘化”,当一个作家离我们的文学生活越来越“远”的时候,也许恰恰是在提醒人们,空间的距离与时间的检验是重新认识一个作家的最好契机。

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既要从宏观上梳理、把握作家的整体创作情况,在文学史流脉中“定位”作家,确定价值坐标,又要从文学内部对作家创作的特质、流变做出细致的辨析。路翎的小说创作时间跨度长,风格变化较大,为了便于研究的展开与深入,有必要对作家的创作进行阶段性的划分。从时间和艺术风格上综合考量,路翎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38年至1940年,创作准备期;19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创作高峰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5年,创作转型期;1980年至1994年,创作复出期。这样划分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路翎不同时段的创作实绩和风格变化;二是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1938—1940年,创作准备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路翎跟随家人到达武汉,后辗转进入四川,躲避战火。这期间路翎开始向报刊投稿。1938年,他在《时事新报》副刊上发表《秋在山城》《夜渡》《在襄河畔》《高楼》等多篇散文;在《大声日报》上发表《在空袭的时候》(散文)、《血底象征》(诗歌);署名“烽嵩”在《弹花》上发表散文《一片血痕与泪迹》;1939年在《大声日报》文艺副刊上连载小说《朦胧的期待》,这是路翎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未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无法判断它们与路翎之后的创作具有怎样的内在关系,只能暂时把这段时期的创作视为路翎正式走向文坛前的“练笔”和准备。其间,路翎出众的文学潜质和才情吸引了合川民营刊物《大声日报》的注意,他被邀请编辑文艺副刊“哨兵”,任职“哨兵文艺社主编”。虽然名曰“主编”,但除了路翎的好朋友偶尔给写写稿子外,副刊的编辑和撰稿基本上由路翎一人承担。

19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创作高峰期

1940年,路翎的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在胡风主持的《七月》上发表。1940—1945年,路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矿山和工人生活的小说:《家》《何绍德被捕了》《祖父底职业》《黑色子孙之一》《卸煤台下》等;反映知识青年精神动向的小说《青春的祝福》《谷》等。这些作品中,路翎文学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对知识分子、具有流浪汉气质的人物的青睐,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关注与追索,欧化、繁复的语言风格,沉郁、涩滞的叙事风格——已经形成。

1943年,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出版,在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1945年,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上)出版,1948年,《财主底儿女们》(下)出版,胡风称之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时期,路翎的重要作品还有《蜗牛在荆棘上》《罗大斗底一生》《王兴发夫妇》《王炳全底道路》等,出版小说集《求爱》《在铁链中》。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路翎对多种题材的驾驭、叙事节奏的控制、故事结构的安排、人物心理的把握都更趋娴熟,塑造了各类性格复杂的人物;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与中、长篇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轻巧、灵动,嘲讽中带有批判,冷峻中蕴藏浓烈。这些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路翎文学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路翎多样的艺术才华。

1949—1955年,创作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政治环境和文艺规范的要求,路翎在文学题材、语言、主题上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呈现出“化繁为简”的趋势。1952年,路翎出版了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收入其中的多是中短篇工人题材小说;1953—1954年,陆续发表了志愿军题材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初雪》《战士的心》《你的永远忠诚的同志》。其中《洼地上的“战役”》代表了路翎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十七年”文学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他的长篇志愿军题材小说《朝鲜的战争与和平》创作完成后因为政治原因未能在当时发表。这一时期的路翎意图在创作上响应意识形态的要求,但作品呈现的“异质性”又与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要求相抵牾。这些作品在当时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但恰恰是这些“异质性”因素和独特的表达构成了其作品重要的艺术价值所在,为我们反思文学与政治、主体与规训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经验。

1980—1994年,创作复出期

20世纪80年代,平反后路翎重新投入创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但发表的只有《钢琴学生》《拌粪》《海》等很少一部分。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紧紧围绕“文革”后的社会生活,歌颂轰轰烈烈的国家建设、和谐平等的社会氛围,描绘新时期祖国的宏伟蓝图。作品努力追随社会公共话题,借以表达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与热情,格调昂扬,浅近平易。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有所欠缺。1998年,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结集出版为《路翎晚年作品选》。

客观地说,路翎复出后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没有贡献新的经验,反而丧失了作家独立的思考和艺术个性。而路翎不幸的个人命运和坎坷的艺术道路却为我们反思那个政治化的时代,思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鲜活而宝贵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