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以山西“三河一关”20个古村镇为中心
- 段友文
- 5047字
- 2025-04-24 18:43:34
五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致力于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与减贫、能源及资源管理、公共财政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与世界银行开展合作的重要形式。世界银行项目“TCC5山西省古村镇保护利用与减贫方略研究”要求从山西古村镇现状出发,从物质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保护与减贫方略,它包括三个子项目:一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居环境研究所负责,着重从山西古村镇的空间结构、人居环境等物质方面考量,完成《山西省古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二是由山西大学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段友文教授主持,实地调查山西古村镇中依附于有形物质遗存之上的、以口头和行为传承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完成了《山西古村镇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三是由太原师范学院郭文炯教授负责,通过对山西省古村镇贫困现状、成因的系统研究以及减贫模式的探索,最终编著了《山西省古村镇保护、开发与减贫政策研究》。[46]山西大学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撰写《山西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录》和《山西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不但了解了山西古村镇的分布,还掌握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基本完成了对山西省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为古村镇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申报“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根据课题需要,在查阅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围绕山西古村镇集中分布的“三河一关”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选取已公布的1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能够集中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古村镇进行重点研究,它们应该是保留有相对完整的建筑结构、较为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浓郁的民俗意蕴,并传承着能够代表区域特色的活态标志性文化项目的古村镇。调查人员从古村镇物质建筑、空间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民众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山西古村镇的文化景观现状。同时,对“三河一关”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做专题研究,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先行发表,如《崇神敬祖、节日狂欢与历史记忆——山西娘子关古村镇春节民俗调查》《论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例》《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关古镇保护模式研究——以山西右玉县右卫镇为例》《汾河之神台骀传说信仰的文化传承与村落记忆》等阶段性成果都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47]这些典型个案的研究是对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利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前提,从个案到整体是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此外,山西大学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生也参与到课题之中,围绕山西古村镇保护利用进行硕士论文选题与撰写,提升了他们的研究水平。
在专题调查的基础上扩展到山西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利用所涉及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研究,从历时态角度,对山西境内“三河一关”各区域古村镇的形成、演变、发展进行纵向追溯,总结各区域古村镇形成、发展的规律、特征及重要的文化内涵;从共时态角度,总结“三河一关”古村镇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象,进行分析比较,发掘“三河一关”古村镇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该地区民众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既能实现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方案,争取与国内古村镇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形成对话,为我国古村镇保护和减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为了摸清山西古村镇的“家底”,了解不同文化亚区的古村镇与当地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需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查阅古村镇所属区域的方志史料,包括明清至民国年间的省、州、府、县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方志、文史资料、文化人士编撰的地方文化研究著作等,这样就可以为选择调查点、确定研究专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前期准备阶段,要大量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以便对调查资料进行理论提升,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山西境内的“三河一关”地域广阔,仅确定为国家级、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就达125个,要从事实地调查研究,选择调查点十分关键。我们在认真甄别、比较的基础上挑选出20个古村镇作为调查点,调查之前拟定翔实的调查提纲,做好理论预设。调查过程中争取与调查地取得多方面的联系,争取得到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村镇基层组织、地方文化精英的支持,通过深入访谈,记录大量口述资料,搜集该村镇的村史、家谱、碑刻等第一手资料,增强调查研究成果的可信性。
2.整体研究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要探讨古村镇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模式与扶贫策略,就必须从纵向了解古村镇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从横向把握古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文化景观特征。一方面,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针对山西省古村镇“三河一关”的地域分布,在每个区域选取历史意蕴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古村镇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分专题进行概括论述,这有利于深入、具体地了解调查地古村镇的历史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模式与扶贫策略,最终对古村镇整体保护进行理论探索与提升。另一方面,分章对“三河一关”古村镇进行讨论,每一章专设一节对该区域古村镇形成演变、分布特征、非遗资源、保护现状做概括介绍,接着分设章节,选择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讨论,试图加深对该区域古村镇共性特征的认识。每个流域古村镇的调查研究自成体系,成为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汇合在一起,形成全书的总系统,最后一章围绕古村镇整体保护模式与扶贫策略进行全面概括和理论提升。微观的个案调查、专题研究与宏观的区域考察、理论提升相结合,使全书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论述格局。这些专题的论述都是结合国内学术前沿动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话题对古村镇进行研究。
3.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
要对山西古村镇文化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和扶贫策略的研究,就必须从历史学的角度了解古村镇的发展变迁,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古村镇的主要特征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梳理山西古村镇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地理学的角度,掌握“三河一关”古村镇所处的区域环境、气候地形、文化影响的差异性,准确把握不同文化亚区古村镇的个性特色,为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科学保护奠定基础。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古村镇作为个案,对山西古村镇的形成、演变进行纵向梳理,对“三河一关”古村镇之间地理环境、文化特点、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而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古村镇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和扶贫策略。
4.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关注古村镇民众的现实生活,通过实地调查去发现古村镇文化景观的哪些文化要素能够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为当下乡村民众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同时,必须借鉴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维审视,有机融合,多角度分析研究古村镇文化景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例如,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启发我们从古村镇民众的角度出发,站在“文化持有者”的立场,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民众的意愿,同时也注意冷静观察、理性思考,对政府、地方、学者的参与进行反思性总结,使得出的研究结论既具有学术意义,又可以发挥现实功用。
[1].B.M.费尔顿、N.利契费尔德:《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陈志华译,《世界建筑》1986年第3期。
[2].Joshua Hagen: The Most German of Towns:Creating an Ideal Nazi Community in Rothenburg ob der Tauber,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4.
[3].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旅游学刊》2003年第18期。
[4].Cevat Tosun: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
[5].Graham Parlett: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Tourism Management,1995(16).
[6].Rafael Marks: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The Contradictions and Ambiguities of Tourism in the Stone Town of Zanzibar,Habitat Intl,1996(20).
[7].杰弗里·沃尔:《巴厘:可持续发展、旅游和沿海管理》,《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7年第2期。
[8].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版。
[9].王澍:《皖南村镇巷道的内结构解析》,《建筑师》1987年总第28期。
[10].张十庆:《建筑理论与创作:风水观念与徽州传统村落关系之研究》,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11].薛力:《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聚落发展探讨》,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1年。
[12].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黄芳:《传统民居与现代旅游》,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4].谢中元:《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综述》,《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15].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述评》,《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
[16].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纪颜臣:《山西传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8].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9].郭永伟:《平遥梁村的聚落形态和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20].李秋香、楼庆西、陈志华:《郭峪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李秋香:《丁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志华:《张壁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古镇书编辑部编著:《古镇书·山西卷》,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
[22].山西省建设厅编:《山西古村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3].朱向东、王崇恩、王金平编著:《晋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4].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古村镇保护、开发与减贫政策研究”课题组编:《山西省古村镇贫困现状、成因分析与减贫模式》(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TCC5-003-08),内部资料,2011年。
[25].段友文主编:《山西古村镇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
[26].王煦柽:《文化地理学》,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27].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导言》,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28].王煦柽:《文化地理学》,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29].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30].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1].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1期。
[32].郝从容:《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33].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34].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35].王煦柽:《文化地理学》,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36].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导言》,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37].王煦柽:《文化地理学》,转引自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38].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9].张洁:《旅游景观系统的概念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0].方海川:《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1].杨世瑜、庞淑英、李云霞:《旅游景观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42].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1期。
[43].秦潇:《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4].闻莉娜:《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及扶贫策略调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3年。
[45].李仙娥、马晶:《山西省古村镇贫困发生特点及减贫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4期。
[46].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古村镇保护、开发与减贫政策研究》课题组编:《山西省古村镇保护、开发与减贫政策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TCC5-003-08),内部资料,2011年。
[47].段友文、王旭:《崇神敬祖、节日狂欢与历史记忆——山西娘子关古村镇春节民俗调查》,《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段友文、王禾奕:《论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例》,《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段友文、张鑫:《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关古镇保护模式研究——以山西右玉县右卫镇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冬季卷第4期;段友文、王旭:《汾河之神台骀传说信仰的文化传承与村落记忆》,《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