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
- 马明奎
- 1011字
- 2025-04-24 21:00:55
第一章 意象描述
这里的意象是指原型意象。
排除了各种不及题意的阐释条文的罗列之后,本课题关于意象的理解,最迟也应追溯到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它强调人对于世界的直觉把握和独特表现,构成意象理论的哲学前提。“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1]这里的“理智的交融”是指一种超出感性理性之辨的内心体验,一种朝向对象的、具有涵化或顺化倾向的心灵体验。柏格森似乎在提示我们,像意象这样的心理之事,它根本就不是一物,就不能拿通常意义上的理智或科学的方法,亦即分析的、二元对立的、唯物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而应通过直觉来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主体完全沉浸于认知对象中,与对象融而为一,那些属于对象但是被分析能力切割的,或者属于主体但是被二元方式隔离而遮蔽了的,或者双向熔铸但是不能被知识和经验识认的感觉、情绪、氛围,那些凝结于意象、弥散氤氲于场域的特质或意蕴,就映现出来。对此,柏格森未及做现象学那样的描述,但是他划出了相对确定的界域,当我们将意象归入这一界域来把握的时候,就可以确立以下预设:(1)意象不是梅兰菊竹之类的简单物象,虽然千百年来的文学吟咏中它们早已积淀了深厚的象征意义和心理义含;(2)意象不是抽象派或印象主义的感觉符号,虽然这些符号也超越知识和经验,相对深刻地表现对象特征或主体情感,但是它们更多的是扭曲和改变了对象,成为纯粹的主体感觉符码;(3)意象是心理之事,本质是一种生命冲动,蕴含于心灵体验之中,是一种具有深刻创造意向、绵延而攀援的生命意识,不仅涌现着自体的生命全息,犹如胚胎那样自足着、生长着,而且呼吸感应着客观对象和生命场域,衍射着存在方式及生命世界的纷杂信息;(4)意象作为生命的冲动形式和意识形态,尽管分蘖成各种意识样态,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的意志方向,它与场域和对象的感通和融会呈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从本体化向对象化、从价值化向符号化不断表述的过程。四个预设的命题规则是:(1)意象超越客观物象和抽象符码,是一种现象学意义的本体意向性;(2)意象是一种指向客观对象和历史情境的生命冲动及其意识形式;(3)在走向对象和情境的冲动中,意象保持着生命体验的绵延特质和直觉能力;(4)意象是从意向到世界、从时空向符码的表述运动。显然,这样的表述已经违背了直觉主义的游戏规则,但是不如此,又如何找到意象研究的命题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