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本书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对象是一个学贯中西、穿越古今、横跨学科的学术巨匠,因此对他的思想的研究,必须采取与这种特点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方能真正把握其精神命脉与思想肌质。
1.历时溯源与共时扫描相结合。从历史的视角抉发钱锺书与传统文化及文学的渊源,从中西文化的视野梳理钱锺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的关系。
2.跨语际、跨文化的比较视角。运用阐释学、后殖民主义、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多学科多角度地来研究钱锺书,以达到对其基本文化面貌和思想内蕴的把握。
3.点面结合的方法。从微观方面,采用西方“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理论,对钱锺书的文本做精细而具体的分析,将抽象的理论概括建立在具体直观的感性把握上;宏观上,以比较的方法、阐释学理论进行理论抽象和整体观照。
(二)本书创新之处
本书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钱锺书文学思想进行整体观照与研究,在论域上突破了此前钱学研究的格局。
2.以“审美性”为线索,考察钱锺书文学思想对“五四”主流功利主义文学的反叛与纠偏意向,显示钱锺书文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与社会参与意识。改变学界一直以来抽象研究钱锺书文学理论,忽视其学术意图、当下针对性等关涉主体问题意识的研究现状。
3.具体研究上,一方面旁搜远绍,将钱锺书文学思想的精华予以阐幽发微,悉心提炼,有很多独到认识;另一方面大胆质疑,审慎探讨,发现了不少钱锺书的学术缺失,尤其在对《读〈拉奥孔〉》一文研究上有重大创获,推翻了此文的立论基础(请参见“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一节)。另外发现《管锥编》中论及一字多义时,“意”“义”不分;在使用概念时常常不遵守逻辑同一律,以致意义表达模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首次提出,或许不免冒失与鲁莽,但也许能一定程度使目前较为沉寂的钱学研究局面激起一点涟漪。
[1]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转引自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小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前言》,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美]胡志德:《钱锺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51、61页。
[6]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8页。
[7]参见季进《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页。
[8]钱锺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页。
[9]钱锺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6页。
[10]参见季进《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2—53页。
[11]乐黛云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使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多元共生的现实。”参见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12][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页。
[13][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页。
[14]王水照:《记忆的碎片——缅怀钱锺书先生》,李明生、王培元编《文化昆仑:钱锺书其人其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15]王晓明等编:《也说“钱学”》《胡河清文存》,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77页。
[16]笔者以为,对话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内涵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穷尽一切文艺现象,对于个体来说尤其如此。钱锺书的很多观念就不具备对话性质,即如文章所列“持情强物”与“物我情契”,事实上在钱锺书那里不构成对话关系。他几乎全然否定前者,而推崇后者(参见本文第四章),并非作者意义上的互为主体的对话关系。将“对话”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去解释钱锺书文学理念中的某些对立统一的现象是可以的,但以之为支点来统领钱锺书整个文学批评观念,则勉为其难。
[17][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18]参见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参见季进《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4页。
[20]笔者不是意在排斥此种模式,只是考虑到钱锺书接受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为从宏观上以此模式考察,将会带来巨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