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简史
- 张顺洪
- 3678字
- 2025-04-24 17:45:04
前言
本书旨在考察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什么是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呢?在这里有必要先做简要说明。从严格的概念翻译来讲,“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对应的英文应是British Colonial Service。而在英文著述中,特别是在英国学者和政府的出版物中,往往只用Colonial Service,很少前面加 British;Colonial Service 是“殖民地公职机构”之意。而“殖民地公职机构”在英文中又有单数“Colonial Service”与复数“Colonial Services”之分。1930年之后,英文Colonial Service泛指整个殖民地公职机构。英国研究殖民地公职机构史的有关专家把1837年作为“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开始,因为这一年英国印发了首部《殖民地规章》,为殖民地公职人员提供了关于工作职责、待遇、纪律等方面的指南。英国学术界关于这个专题的权威著作《为君主供职:皇家殖民地公职机构与海外文职机构史1837—1997》(1999),就把1837年作为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开始。但实际上英国殖民地的“公职人员”是早已存在着的,可以说英国在海外有了殖民地就有了殖民地的“公职人员”。
英国的殖民事务管理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不同类型的殖民地在英国本土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例如,20世纪30年代时,英国就有4个政府部门管理帝国事务。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由印度部主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归自治领部主管;“英埃苏丹”等地则由英国外交部主管;其他的广大殖民地、保护地、委任统治地则由殖民部主管。本书讨论的殖民地公职机构是由殖民部主管的机构。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殖民地公职机构主要是指管理英国殖民部主管下的管理殖民地、保护地等的公职机构。英国成立单独的殖民部是在1854年,一直存在到1966年。广义上的殖民地公职机构应该包括英帝国历史上所有殖民地的公职机构。本书主要从狭义上考察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本书也从广义角度对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阐述。例如,本书第五章和第六章,就分别考察了“印度文官机构”和“苏丹政治机构”;这两个机构不属于英国殖民部主管,也不是狭义上的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一个部分。但是,它们同样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本质上与“殖民地公职机构”没有什么区别。英国的殖民地管理机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比较复杂,而且处于较大的变化当中。为了便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本书第一章、第二章对英国早期和19世纪殖民部成立前的殖民地事务管理做了简要的考察。
学术界对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已有一定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以英国学者为主。在英国,近些年来有代表性的专家主要就是安东尼·柯克-格林。从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之交,二三十年时间里,柯克-格林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文章和著作,并成为英国现阶段研究这个专题的代表人物。柯克-格林本人曾是英国殖民地公职人员,后来在牛津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他的著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两部著作,一部是《英国的帝国行政官员1858—1966》,一部是《为君主供职:皇家殖民地公职机构与海外文职机构史1837—1997》。这两部著作是本书重要的参考书。除这两部著作外,当今英国学术界并无其他著作从整体上专门考察英国的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但是,也有著述考察英国殖民地的总督和区长的历史;英帝国史著作的一些章节讨论到殖民地的公职机构;也有一些文章讨论到与殖民地公职机构相关的问题;也有著述考察过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中某个分支机构的历史,如梅斯菲尔德(G.B.Masefield)的《殖民地农业机构史》(1972)。像这样的学术出版物比较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在本书的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中将会适当提及。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些“国别史”研究中,不少著作设有章节考察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有的著作也讨论到英国当时殖民地统治机构的问题,但大多只是“局部的”的介绍和探讨。
国内学术界对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研究很少,近年除个别学者发表过相关论文外,几乎无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一些著作,特别是关于英国史、英帝国史、亚非拉美国家历史(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的著作,对英国殖民统治制度问题往往有所讨论。在撰写本书过程中,这样的学术著作也是有帮助的。在本书的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中有所体现,这里不作介绍。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对英国早期殖民统治机构与殖民地管理情况做个十分简略的、很不全面的考察,时间大约从英国海外殖民之初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第二章考察英国最强盛时期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发展简况,时间大致是1815年至1914年。第三章考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发展变化。这个时期是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四章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扩展、演变、消亡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第二、三、四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简要地考察英国的“印度文官机构”和“苏丹政治机构”,这是英国在“英属印度”和“英埃苏丹”进行殖民统治的公职队伍。第七章对英国殖民地最高行政官员——总督的情况进行概略考察;第八章则对英国殖民地基层最主要的官员——区长的情况进行概略考察。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作者试图在体例、结构、内容安排和选择上做些创新性的尝试。首先,本书没有按常见的章、节、目结构方式来撰写,而是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安排内容。其次,在考察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历史时,注重对每个阶段的世界格局和英帝国演变状况进行简要的阐述,以便读者能够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观察和理解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发展变化的历史,用世界历史眼光来看待英帝国某个领域——殖民地公职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第三,前四章是按“编年体”模式来撰写的;后四章则属于“专题性探讨”。这是一种尝试,希望这样的安排能够有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第四,在本书多章中,专门设立了“人物小传”,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关人物做简略考评,以便读者加深对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认识,体会历史进程中人物角色的具体表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本书脚注中的外文资料名称、作者等一律翻译成中文,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加注原名。资料信息参阅参考文献。
通过这些考察,笔者希望能够比较系统地揭示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历史的概况:形成的过程和背景、发展演变阶段、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人员招聘与培训,以及公职队伍的社会背景、待遇、职责等。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是英帝国史的重要部分,也是英国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属于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不应忽视的内容。对我国学术界来说,这样的考察是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加强英国史、英帝国史、西方殖民主义史的研究,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这项研究工作,首先旨在弄清楚一些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一些理论和学术见解;与此同时,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着力弄清一些相关的概念,做到科学地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成熟的相关领域的中文概念体系。
关于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历史,笔者断断续续从事了多年研究工作,曾去英国查阅过有关资料;在撰写这部著作期间,笔者特地两次到英国查阅了有关资料,特别是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文献。撰写此书,首先是查阅了一系列有关的中英文著作和文章。同时,重点查阅了不少第一手英文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包括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两个方面。已出版的第一手英文文献资料主要有:英国政府敕颁文书、英国殖民部印行文件、当时的报刊等;已出版的文献资料还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档案文献集,如《英国关于帝国终结的文献》(多卷本)、《关于英国海外政策的文献》(多卷本)、《关于英帝国与英联邦宪制史的文献选辑》(多卷本)。在尚未出版的档案文献当中,主要有英国内阁档案和英国殖民部档案,也使用了英国自治领部和外交部的一些档案。还有一种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第一手资料,就是英国殖民官员撰写的回忆录、传记和关于殖民地事务的著述,特别是当时人、当事人撰写的与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有关的著述。这样的著述,如弗里德里克·卢加德的《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委任统治》(1922)、安东·伯伦特的《殖民地公职机构》(1930)、肯尼思·布拉德利的《曾经是区长》(1966)、约翰·史密斯主编的《管理帝国: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回顾》(2001)等,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版的有关著作,如悉尼·史密斯·贝尔的《大不列颠的殖民管理》(1859),也是有益的研究参考资料。
本书作者希望在运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学术界推出一本比较扎实的世界史领域的专题研究作品,为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史相关专业的有价值的参考书。但是,在这里笔者也深怀歉意地坦承,在查阅、掌握和利用英文研究资料方面,与英国有关专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第一手资料不能及时查阅到;在史料选择与甄别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有的地方只有依赖英国学者甚至是那些具有殖民统治经历、对殖民主义怀有深情厚意的著述。在引述这类著述的材料和观点时,笔者尽量注明,以便读者作出判断。希望读者在浏览此书时,能够意识到本书在这方面的局限,也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