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 马晓虹
- 11字
- 2025-04-24 20:21:04
第一章 王阳明及心学概说
第一节 王阳明其人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明代是具有思想转型意义的朝代。明代前期程朱理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权力拥有者建立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依然是一般士人用来与权力进行交换的知识”[1]。
明代中期开始,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被悄然打乱。一方面,理学思想依然作为官方统治哲学存在发展着;另一方面,被称为“异学之说”的“王学”的影响逐渐扩大。王阳明对孟子“尽心”说和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建立心学,并使之逐渐成为明中后期风靡思想界的重要学说。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曾修学于越城附近的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一生极不平凡,以文才武略著称于世。他的哲学运思与他的曲折人生互相交织。在《王阳明全集》的《年谱一》中曾有对其祖先的追溯:“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寿五世孙纲,善鉴人,有文武才。国初诚意伯刘伯温荐为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死苗难。”[2]这位祖先对其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被王阳明敬仰,并特意拜谒其先祖的祠庙。少年时的王阳明常静坐宁思,思考人生,曾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3]塾师曰:“唯读书登第耳。”[4]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5]在少年王阳明看来,成圣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哲学思想在其人生的早期阶段即已萌发。
在王阳明17岁那年的秋天,娶了表妹诸氏为妻:“合卺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还。”[6]这一年开始王阳明曾潜心练习书法,从“对摹古帖”始,直至“通其法”,其间王阳明“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在不断的内省中:“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7]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思想中“格物致知”的早期萌芽。按照《年谱》的记载,王阳明18岁时开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8]娄谅是崇仁学派理学家,此时已年近古稀,他的学术思想据理学家胡居仁认为接近陆九渊。在《明儒学案》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娄谅“少有志于圣学,尝求师于四方。夷然不屑曰:‘率举子学,非身心学也。’”[9]此次拜谒,从学娄谅,是王阳明对其学问的敬慕所致,同时这次见面也使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受了娄谅的启发,与娄谅有了关联。
1490年,王阳明的父亲因外艰归余姚,让其弟、妹婿为王阳明讲析经义,目的是期望科举考试及第。对此王阳明一改以往的“和易善谑”,代之以“端坐省言”,虔心研读:“日则随众课业,夜则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10]王阳明用这种刻苦勤奋体认着理学家的修身功夫。
1492年,王阳明参加了浙江乡试,后来到京城参加会试未中。为亲身体验宋儒的格物之学,王阳明“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11],因为想到先儒所说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12],恰巧官署中有很多竹子,于是决定格竹,结果是“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13],由此王阳明认为要成为圣贤不是都要走这一条路的,他转而回头研究“辞章之学”。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终于中了进士,授刑部、兵部主事。1505年,王阳明34岁时第一次倡导身心之学,开始招收门人。1506年,因上书为戴铣申冤而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谪贵州,做了龙场驿丞。在龙场期间,王阳明开始悟“格物致知”之理,提出“知行合一”说。正德五年(1510),在结束被贬生活后,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次年迁南京刑部主事,后任南京鸿胪寺卿,开始了心学的宣讲。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升任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此后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乱,其中有名的是平定宗室贵族宁王朱宸濠叛乱。1521年,王阳明在白鹿书院讲学,提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致良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整个心学体系。最后官至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于1528年57岁时去世。
作为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文治武功十分了得,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卓有成就,是真正的内圣外王的人物。在构建心学完整体系的过程中,王阳明从早年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素质,对于其一生的评价,历史上有“三变说”和“五溺说”之分。
“三变说”是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对其师的学术思想历程的总结。钱德洪的《刻文录叙说》有这样的记载:
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14]
少年时研习辞章,并把读书成圣贤作为第一等事,结合当时社会上朱子学还是“登第”必须要研读的圣学的背景,我们知道阳明心学的学术背景还是建立在对朱子学的研习上的。此后王阳明遇到了娄谅,在从师娄谅的过程中,王阳明大量阅读了各种宋儒典籍,在《年谱》中,对此时“驰骋于辞章”有如下记载:
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15]
格竹未格出朱子所说的理,使王阳明受到了打击,再加上两次登第未果,王阳明把兴趣转向了辞章之学。这是王阳明学术思想中的第一变。
第二变是指王阳明对佛老二氏的追慕。求圣至道一直是王阳明的追求,但在泛滥辞章的过程中,他没有找到成圣的路径,加上落第的打击,使他转而向佛老中寻求解脱和答案,《年谱》中记载:
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16]
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明年遂移疾钱塘西湖,复思用世。往来南屏、虎跑诸刹,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17]
沉浸于佛老二氏,对阳明来说使他更多地悟到了仙、释二氏之非。这一阶段是其归学正本之前的第二变。
第三变是得圣贤之旨而至道,真正回归了儒学的精神立场,完成对身心之学——心学体系的建构。在辞章研究和佛老二氏中都没有找到至道的答案,王阳明转而研究圣贤之学,期待能为曾经不解的格物之理找到注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关键的事件使其“恍若有悟”,洞开了通向儒学真谛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35岁时王阳明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做了龙场驿丞。龙场艰苦的环境和当年少数民族言语不通,再加上王阳明已身心俱疲,客观上为他“悟道”创造了条件,《年谱》中对这一段经历是这样记录的:
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何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8]
此次经历促成了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重新思索,也为早年一直困扰他的朱子之学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创立了“知行合一”说。钱德洪从王阳明创立心学的思想和经历入手,归结的这“三变”,可以说是较清晰地梳理了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脉络。
“五溺说”在历史上也广为流传,湛若水总结了创立心学之前的种种行为——在《阳明先生墓志铭》中,湛若水写了与王阳明定交的过程: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会甘泉子于京师,语人曰:“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甘泉子语人亦曰:“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遂相与定交讲学,一宗程氏“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指。[19]
可以说,这“五溺”之说从王阳明生平的生活经历切入,梳理出其归本正学前学术思想的演变: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早年对这五个方面沉迷之后才悟出正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