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總部

濟南府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濟南府部彙考五

濟南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歷城縣附郭)

濟南府城 即戰國之歷下,自西漢建國治東平陵,至南宋孝建中移爲郡城。至明初,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闊五丈,深三尺;四門,東曰齊川,西曰濼源,南曰舜田,今改爲歷山,北曰會波。成化四年,分巡濟南道僉事張珩重修。十九年,巡按御史宋經重修。萬曆二十年,巡撫宋應昌重修。天啓五年,巡撫呂純如重修。崇禎七年,巡撫朱大典重修。皇清康熙十四年,巡撫趙祥星重修。二十七年,巡撫錢玨重修。

章丘縣城 齊天保七年,廢東朝陽置邑於此,名高唐縣。隋開皇間,始名章丘。城高二丈五尺,周圍六里。明成化元年,知縣張慶立層樓其上。正德中,知縣呂秉彝重修。萬曆六年,知縣李臣之取女郎山之石甃以石。城四門,東曰綉江、南曰明秀、西曰錦川、北曰清平。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锺運泰捐俸建更鋪二十一座;復於二十七年,捐貲倡修,沿堤植柳,麗譙如畫,迢遞相望,屹屹乎金湯矣。

鄒平縣城 元至元中,縣尹陳彥武築,高三丈八尺,周圍四里;四門,東曰通齊、南曰興賢、西曰迎恩、北曰仁義,教諭張崇文有記。明萬曆八年,知縣李瑞重修,始砌以石,吏部呂坤有記。崇禎九年,知縣韓文焞重修,都御史張延登有記。皇清康熙十五年,知縣劉元慧繕修。

淄川縣城 自漢興置縣,周圍七里三十步,墉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四門甃以磚,各設戍樓,東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明弘治十四年,知縣楊武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李性再修,加以磚垛。萬曆七年,知縣王九儀重加擴治,始構以重門,門上有闉闉,下爲河。崇禎九年,知縣韓承宣始建石城,分堵計工,紳民競勸,城高三丈二尺,基廣六尺,頂剡五尺,女墻至邊共闊一丈六尺,周圍八里,城下築岸二丈餘,塹石護之,外作深濠,內外堅致。四門,東內曰黌山,外曰書帶;南內曰甘泉,外曰淑聖;西內曰孝水,外曰沙堤;北內曰萬年,外曰栱極,外門設樓,稱雄麗焉,邑人張大學士有記。崇禎十一年,知縣楊蕙芳建空心樓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設炮眼各二十四,上覆敵樓。順治四年,謝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圮旋築。康熙七年,地震,城樓崩圮,墻垛傾毀。二十一年,大雨,又復崩損城墻三處,闔邑公議鳩工庀材,僅費七百餘金,而麗譙、堞墉煥然如故矣。此一役也,經始於知縣汪如龍,落成於知縣張嵋,省闔邑三千餘金,易曰不傷財、不害民,可謂兼而有之矣,邑人高侍郎珩有記。

長山縣城 即古東平原縣,始於東晋,北齊至隋唐、五代皆因之。宋宣和末,重修。元至正十二年,縣尹苗居巖再加修築。明成化二年,知縣薛方重築,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二尺,周圍四里;四門,東曰望遠、南曰懷范、西曰迎恩、北曰傳命。成化三年,知縣趙沄重修。嘉靖二十七年,知縣邵苾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秋,大雨,城圮,知縣邢邦彥重修。隆慶九年,知縣馬三接塞舊南門,移於儒學正南,名之曰景文門,門上架樓三間,立石爲之記,後復行塞閉,仍開南門。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錢士琰增修雉堞,復開景文門。越歲戊辰,李太史魁麟經、王參戎登狀元,形家以爲復開景文門之驗,或者國有人杰,地亦靈歟。

新城縣城 建自元末。明成化間,知縣白英因舊址修築。弘治中,知縣胡璉重修。正德六年,知縣許禮復增築外城以資捍衛。十三年,知縣張民表重修。嘉靖中,知縣胡應鳴重修。萬曆七年,邑人侍郎王之垣倡建磚城,巡撫都御史趙賢、分守濟南道嚴用和、知縣牛希儒捐俸修築,厥功懋焉。城周圍五里,東圓西方,高一丈三尺,池闊二丈,外繞以短墉,樹榆柳以護之。四門,東曰厚生、南曰永寧、西曰正德、北曰利用。嗣是,知縣趙文炳、錢汝梁皆重修。天啓二年,知縣孫印奇廣募鄉紳重築而新之,增以戍樓而規模异舊焉。

齊河縣城 自金僞齊阜昌初,始築城池,角樓四座,墩臺八座,外設隍塹,周圍六里,高一丈三尺;四門,東曰臨濟、南曰瞻岱、西曰康成、北曰拱極。金大定中,劉信重修。明弘治十四年,知縣趙清重修。正德六年,知縣李秀、主簿陸垣重修。隆慶六年,知縣陳天策改南門。萬曆八年,知縣浦卿重修北門。崇禎十四年,知縣張安豫重修,東北二面甃以磚,西南二面仍以土築之,東北二門各建敵樓二座,邑人都御史孟養性有記。康熙二十七年,知縣黃雯重修。

齊東縣城 建自元太宗七年。明成化元年,知縣薛獻修築,周圍五里零二百十四步,高一丈四尺。正德十年,知縣蕭敬諫增修,因東南隅逼近河岸,乃捐俸買地,移築於內,下通馬道八尺,濠深一丈,闊七尺。六門,東曰東皋,今改迎旭;南曰凝秀;西曰拱華,今改迎恩;北曰臨清,今改拱極;東南曰疏潦,今改放海;東北曰通汲。周圍五里零二十步五分。考與《舊志》不同者,蓋因屢經河决,移築近裏之故也。

濟陽縣城 土築,周圍四里,高二丈八尺,址闊二丈,池深八尺,金天會間築。市井低窪,淋澇猪水,居民不堪,知縣張鏜增而高之,後知縣張端疏通水道,沿濠兩岸植柳數千株,引城中水入於城河,民始便焉。三門,東曰仁風、西曰泰和、南曰清陽。明萬曆四年,知縣秘自謙易土雉爲磚。十九年,知縣蔡惟忠建敵樓十五座,緣臺起堡,後復傾圮。三十九年,知縣侯加乘始營繕之,凡女墻、敵臺、城樓、城河俱爲重修,迄今猶相傳爲勝事云。

禹城縣城 土築,周圍九里三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七尺。唐守將李銑建。明洪武六年,重修。嘉靖十三年、二十一年,俱重修。萬曆元年,重修。四年,始建四門城樓,東曰祝阿、南曰禹迹、西曰鬲津、北曰都楊,鋪樓三十一座,墩堡六座。七年,縣丞項太禒奉文監造,乃易以磚,護城堤畔盡植楊柳,稱巖邑焉,有蘭谷宗記。

臨邑縣城 宋建隆三年重築,周圍九里,高一丈九尺,池深一丈二尺。元至元中縣尹田壽,明天順中知縣劉文,成化中知縣王啓相繼重修。正德中,縣丞高爵重修,知縣郭郁重建南北城門,上建譙樓。四門,東曰迎暘、南曰南熏、西曰告成、北曰來蘇,城外爲濠,濠外爲堤。萬曆七年,巡撫都御史趙賢檄委知縣馬思恭盡易以磚,縣丞王執中堤上植柳,登城彌望,遂成佳觀矣。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陳起鳳重修四門,因改門額爲“東連滄海”“南瞻泰岱”“西達燕趙”“北拱宸極”。後西南兩門傾圮,康熙十五年,知縣鄭彙重修,額仍如舊焉。

長清縣城 元至正十四年築。明成化四年,重築。十一年,知縣解鍈始易石城。正德中,知縣劉儒、縣丞呂俊再築長堰,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周圍四里,環甃以石,女墻以磚,四門上建敵樓,東門曰迎恩,樓爲景陽樓;南門曰通魯,樓爲向離樓;西門曰挹清,樓爲懷更樓;北門曰拱極,樓爲安貞樓。城外浚池,深丈許。隆慶中,知縣柴宗義重修,植樹盈堤。崇禎中,知縣劉之蛟於四門外各增月城,爲重門四,東曰青陽、南曰南熏、西曰西成、北曰拱極,知縣王心學復增高女墻三尺。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呂朝輔重修。康熙六年,地震,城樓傾毀。十年,知縣岳之嶺鳩工重修,後圮。二十八年,知縣巴朝柱捐俸修築,不派里下,輿論韙之。

肥城縣城 創始無考。元監肥城抹漢重築,周圍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闊一丈;南北二門,其方如矩。明永樂中,東城爲河水所衝,後人隨地修築,而西北始灣環矣。成化五年,知縣林廷庸、千戶曹紀分築月城,復構重樓,南曰文安、北曰武定。弘治十三年,知縣張希達、千戶曹麟分修警鋪、角樓。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馬經綸易磚城爲石城,民永賴焉。

青城縣城 元至元間,華總管、郭元帥築,周圍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六尺;四門,東曰望海、南曰仰岱、西曰通濟、北曰拱宸,又闢南、北二門;雉堞以土爲之。正德中,知縣謝源增建重樓。嘉靖中,知縣許志重修四門。萬曆六年,知縣李繼美因城薄易圮,加築四尺,雉堞更以磚。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王建中四門增以瓮城,環城築臺十二,青邑之民實嘉賴之。

陵縣城 舊在平原郡城之內,即唐顔魯公禦安祿山地也。城舊用磚築,明永樂初,改州爲縣,遂移於德州,廢爲曠地,延袤甚闊。至正德六年,改築今城。嘉靖壬子,知縣孫昺又增築而高之,創建北門,居民便焉,南門無樓,亦復增建,城遂巖峻。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樓坍塌,知縣史揚廷重修,四門完固,其名仍舊,東曰迎輝、南曰朝陽、西曰聚秀、北曰望闕,捐俸竣工,斂不及民,實美政也。

泰安州城 舊爲土築,創始於金大定二年。明嘉靖癸未,濟南通判王雲興奉臺省修城之議,版鍤爲石城,七里六十步,堞高而池深,雄據岳麓,襟帶泮渿;四門,東曰靜封、南曰乾封、西曰望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年,沂州兵備道任希祖檄知州鄭聚東重修。崇禎十二年,郡守道蔡懋德增修,四隅創建四樓,復於壁內設炮眼,後爲地震傾圮,而遺址具在焉。城以岱岳爲基,東北盡屬曠野,荒凉倍常。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州傅鎮邦悉心招徠,創作房屋,後任知州張錫懌相繼營繕,遂成街市。南城敵樓、西城敵樓,年久坍塌,康熙二十六年,知州陳於逵重修。東城倒壞,二十六年,州同吳檉重修。南城、西城、北城,連年秋雨,傾毀數處,二十七年,知州張迎芳重修。

新泰縣城 周圍四里,高三丈五尺,池闢二丈,深如之。舊有東南二門,弘治十四年,知縣吳禧始闢西門,東曰通齊、南曰望魯、西曰瞻岱。正德中,知縣張啓建敵樓、瓮城,典史張魁築護城堤。嘉靖中,知縣魏河用磚包堤,上植榆柳。戊申,大水,城門壞,知縣郭邦清修之。萬曆丁酉,知縣李上林築石城一面。壬子秋,知縣高如山改東門於學宮之左,名之曰文明。乙卯,知縣王應修沿城築堡百餘座,四隅增建敵樓。天啓壬戌,知縣趙希忭修完石城,建東門瓮城。崇禎戊寅,知縣鄭寢昌修敵臺欄墻。皇清順治六年,知縣王大詔重修栅欄。城之外有舊城基址,規模宏闊,相傳爲康王城云。

萊蕪縣城 元至正間建。明正德六年,知縣盧秉彝甃以石,周圍三里,高一丈四尺;三門,東曰通齊、西曰望岳,南臨汶水之衝,知縣傅國璧始建南門,增東、西、南瓮城三座,敵樓一座;池闊一丈八尺,深丈餘;三郭人烟輻輳,北浚深池以衛之,土人名之曰鐵城云。康熙二十八年,大雨城垣坍塌三十餘丈,知縣李欽式捐俸重修。

德州州城 魏泰和中築。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張文杰、指揮徐福等始建磚城。萬曆四十年,巡撫都御史黃克纘檄濟南同知孫森重修,周圍十一里,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五門,東曰長樂、南曰朝陽、正西曰聚秀、偏西曰廣川、北曰拱極,武德道晋江陳亮采有記。西城有閣,俯瞰衛水,名振河閣。外有羅城,正德六年,守備桂勇、知州寧河築以禦寇。嘉靖七年,守備張學、知州何洪增修,延袤二十餘里,北拱神京,襟帶趙魏,東省之奧區也。

德平縣城 舊在治北一里許。宋熙寧三年,改遷於此。明弘治十一年,知縣李恕廣其規制。正德十年,知縣申惠、縣丞王楷重修,周圍六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三門,東曰長魁、南曰懷仁、西曰宜封。正德中,知縣朱冕增築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趙鎛內外城俱重修之。萬曆四年,知縣何倬又易內城以磚。萬曆三十三年,知縣成文選浚內外池,深廣有加焉。崇禎四年,知縣扈邦直築城浚池,增修雉堞,知縣蘇翹楚建敵臺二,東曰多助、西曰禦侮,屢經寇變,賴外城之捍衛實多。康熙七年,地震坍塌,知縣戴王縉增修堅厚,乃成崇墉。外城三門,東爲迎旭、西爲留輝、南爲來熏。知縣王霖重修,改南門曰映奎,以門拱儒學之東,取聚東井之義也。內城北垣,知縣程沂建。有光岳樓,知縣王霖重修,扁曰“海岱一覽”,後圮,知縣戴王縉修而新之,更其額爲“海岱文峰”。二十七年,知縣楊天樞重修。

平原縣城 土築,高一丈七尺,周圍五里七十九步,池深一丈二尺;門四,東曰控岱、南曰迎熏、西曰朝京、北曰拱極,創始莫稽。元至正十三年,達魯花赤也仙不花重修。明成化初,知縣周密始建敵樓。弘治十三年,知縣朱良重修。正德六年,知縣陶成築墉浚池。嘉靖三十八年,知縣胡子重添修北門敵樓。萬曆三年,知縣王遵義增擴數尺,垣更堅厚。十年,知縣喬起鳳始建磚城。十一年,知縣方可畏增建樓櫓。三十七年,知縣黃景章重修。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崔掄奇捐俸重修。康熙二十七年,秋雨頽壞,知縣李瑢捐俸倡修。《邑志》載,古城二,一在南二十餘里;一在南三十餘里,或鄃繹幕之故址也。

武定州城 歷有徙置,今城昔爲陽信之喬氏莊。宋大中祥符八年,徙於此。崇寧元年,始詔工部牛保修築,周圍十二里,高三丈五尺,闊丈餘,基倍之;四門,東曰青陽、南曰朝遠、西曰金景、北曰靖安;門上建樓,東爲春風、南爲明遠、西爲景山、北爲紫微;復浚濠瀦水,深二丈,闊五丈,上造飛橋;又築護城堤延袤三十餘里,九年而工始成。金大定十九年,詔守臣修葺。明成化五年,知州衛述重修。弘治十四年知州趙永禎,正德八年僉事許逵,嘉靖十四年僉事王璣、僉事王暘相繼增修,四城乃各易以磚,並修四郭門,南關植棹楔題曰“古齊北鎮”。崇禎十一年,副使魯棟重修。後圮,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董鼐重修。

陽信縣城 土築,周圍六里十三步,高二丈四尺;池闊一丈八尺,深半之,元平章於保保建。明知縣張佶、李深、陶儼、吳琦、池龍相繼重修。嘉靖十年,知縣徐九皋創建城樓。四門,東曰永和、南曰迎熏、西曰長阜、北曰拱極。又四隅各設敵樓,知縣毛鳳來建。

海豐縣城 土築,周圍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七尺,闊五丈,四門,元至正十七年,平章於保保築。明洪武、正統中俱重修。嘉靖三年,知縣王訓增築浚池,各署門額,東曰宜春、南曰迎春、西曰通衢、北曰鎮河。四十四年,知縣喻曉建四城敵樓。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郭應登重修。天啓三年,知縣王禎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雷之渤增建敵樓四座。十二年,北城樓毀,雉堞多圮,知縣李桂芳修補。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杜良佐內修女墻,外浚城濠,資保障焉。

樂陵縣城 土築,周圍三里,高二丈三尺,闢東、南、北三門。元末,平章余潜據棣州舊城所築也,去今縣西南五十里。明洪武間,縣丞何恒始遷今治,即漢之富平縣。成化丁未,知縣孫賓重築土城,闢四門。正德辛未,知縣許逵重加修築,遂廢西門,增築城墻高二丈八尺,建磚垛、敵臺,顔其門額,東曰朝海、南曰宣和、北曰迎恩,城外周圍浚池,冬夏不涸,隍外築堤,種植榆柳,成巖邑焉。萬曆五年,知縣劉旁重修。萬曆十九年,知縣王登庸增建瓮城。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郝猷明重修四門,高培雉堞,削屢完好。康熙九年,知縣李時謙重修。二十一年,知縣錢爲青重修。二十七年,知縣姜植重修城垣、垛口、更鋪、栅欄,誠禦備之至計也。

商河縣城 唐武德中建,土築,周圍三里,四門壘以磚甓。明成化二年,知縣寇源修築,撤舊城而重新之,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闊倍之;各題門額,東曰太平、西曰聚仙、南曰德隆、北曰歸厚。弘治十三年,知縣徐朝元修築。正德六年,知縣陳旼創建外城,周圍九里,高二丈二尺,闊一丈四尺,池深一丈。嘉靖二年,知縣柯相重修城垣,各設樓櫓;四門,東曰育物、南曰來熏、西曰阜民、北曰鎮武。萬曆六年,知縣朱希召重修。十二年,知縣曾一侗重修。崇禎四年,知縣邢體元、顧文光相繼重修。八年,知縣原毓宗增添外城,四門塹板,砌以磚石,護以鐵葉,上覆重檐,居然一偉麗巨觀也。十四年,土寇吳魁陽破城蹂躪,外城遂廢。

濱州城 土築,周圍九里,元平章於保保築。明正德七年,巡撫御史張璇、副使王金檄委都事呂佩重修,高二丈五尺,闊丈餘;四門,東曰望海、南曰迎熏、西曰臨川,北曰拱宸,嘉靖二十七年,知州李德甫改轉向東,更名曰永福,四十年,東昌同知攝州篆萬鵬程改轉向南,名曰呈秀。萬曆八年,知州秦可久奉諸臺檄修,遂增厚一丈五尺,女墻壘砌,堊以陶灰,判官王采督工,悉中法則。十一年,知州艾梅奉檄修築,雉堞悉易以磚。城外長堤,金昌明中築,久不修治,知州艾梅鳩工深浚,兩岸植柳,復發倉穀以供大役,州人猶有郇伯之思者,佚道使之也。

利津縣城周圍七里,築土爲之;四門,東曰觀瀾、西曰朝京、南曰迎熏、北曰鎮海。正德中,縣丞魏彥昭增築,高一丈五尺,闊九尺。嘉靖中知縣楊啓芳,隆慶中知縣賈光大相繼重修,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萬曆中,知縣周大年重建四門瓮城並敵樓二十座。茲年久頽壞,峙乃楨幹,偫而畚挶,是在守者。

霑化縣城 周圍五里二十步,創始莫稽。明成化二年,知縣陳謨重修。正德十年,知縣馬福慮無城難守,經始鳩工,版築之日,親爲省試,獎其能者,抶其不勉者,人民爭奮,一年竣役,延袤二里三百步,高三丈,上廣六尺,下一仞有半,池稱之;四門,東曰布德、南曰迎熏、西曰涵輝、北曰朝京。邑自此有城矣,顧土鹻易圮,守土者其加意修治焉。

蒲臺縣城 土築,周圍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二丈九尺。明成化二年,知縣孫經增築。正統五年,縣丞薛元泰重修。嘉靖中知縣高大經,隆慶中知縣王淑、時守中,萬曆中知縣李時芳相繼重修。四門,東曰仁化、南曰迎熏、西曰金澤、北曰拱極,今西門閉塞,僅留西瓮城一小門,俾民便焉;敵樓四座,敵臺十六座。萬曆七年,知縣秘自謙奉例創置城池,周圍四里,深丈餘,闊倍之,堤上植柳,以嚴保障。邇來城垣多圮,尚俟修築,存其故制,以有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