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

《職方典》第二百六十二卷

青州府部彙考四

青州府城池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益都縣附郭)

青州府城 磚城。自廣固東陽廢遷之後,北齊始築今城,南枕山麓,北帶河流。歷唐宋金元明率皆覆土。明洪武三年,都指揮葉大旺增修,樓堞砌以磚石,周圍二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壕闊如之,深一丈五尺;四門,東曰海岱、南曰雲山、西曰泰山、北曰棱霜,東南北三門皆有月城、重關。十一年,都指揮丁德修東陽廢城,與今城相合,門皆磚砌,雄壯精巧,工未及完,以齊藩國除而止。天順元年,都指揮高源、知府徐郁、趙偉建北門敵樓三座,重修東門、南門、敵樓四座、角樓四座、窩鋪二十六所。正德七年僉事牛鸞,十年知府朱鑒,嘉靖八年知府江珊相繼修葺。十三年,僉事康天爵增築西門月城。皇清康熙七年,地震,樓堞圮壞,分巡青州道僉事鄭牧民捐俸重修。

顔神鎮城,在府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嘉靖三十六年,巡撫傅頤、巡按段顧言、兵備副使王世貞創建,周五百丈,爲門四,內外俱甃以石,濟南李攀龍記。

廣縣城,漢齊郡屬,舊在府治西南四里,瀑水澗側。

臨淄縣城 在古齊城西南,當古城之半。元末,達魯花赤李仲名改築,周圍六里,高三丈;隍深一丈,廣倍之;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通晝、南曰迎恩、北曰望京。明成化三年,知縣蔣鳳復砌四門。正德十年,知縣馬暹築月城,護以崇堤。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張汝雨重修,易以磚。崇禎十六年,知縣鄒逢吉築空心敵臺十座。

博興縣城 土城,元末毛貴陷益都,遣僞丞修築,周三里二百九十步,高二丈三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八尺,堞用磚計一千七百五十三;城內馬道闊一丈,外馬道闊八尺;門樓五座,東曰朝宗、西曰通濟、南曰來熏、北曰拱極、東南曰迎秀,城角樓四座;壕深七尺,闊倍之,其始建無所考。明正德五年,知縣王光增築墩臺二十,引小清河水入濠。嘉靖六年,知縣張集因水門闕,闢迎秀門,浚濠,插柳栽蓮,類河間郡。崇禎八年,知縣翁兆雲修築城樓,增置敵臺。

高苑縣城 明初以前無考。景泰四年,知縣蔡澄創立土城,周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爲門者四,南曰顧清、北曰拱辰、東曰賓陽、西曰望秋;池深一丈,廣倍之。歲久圮,正德六年,本府同知張宏因流賊之亂,大加修浚。嘉靖元年,知縣蔡翠增建樓於東門。二十年,知縣杜鏞撤縣譙樓及東門樓,於四門各建一樓,南門增築瓮城;舊鐘鼓在北城,移鐘於西城樓,移鼓於東城樓,以警晨昏。二十九年,知縣葛臣增修雉堞一千四百。萬曆四年,知縣單濱增修雉堞而易以磚,始塞顧清門。

樂安縣城 土城,圍九里有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間,知縣馬亮所加築也。門四,東曰東作、南曰阜財、西曰西成、北曰通濟。池廣二丈,深一丈。正德七年,僉事牛鸞檄知縣張宗德復補築,城滋以完厚。嘉靖間圮,知縣郭中重修。萬曆初,知縣姜璧兩築,厥外陴樓咸新。六年,臺臣以星變,檄慎封守,知縣崔汝孝於內增築八尺餘,建角樓四,望堡十七,又於垣下內築馬道,外築護堤,各極高厚,徧植楊柳於池際,巍然稱保障矣。

壽光縣城 城北去海涯一百里,南距彌水十五里,西距夾河十里,東距彌水亦十里。城垣周三里半,高二丈,基闊稱之,上闊减其一;闢五門,南曰來熏、東曰迎旭、西曰宗岱、東小門曰青陽、西小門曰瞻辰。正德六年,知縣張良弼重築之,增置敵樓、月城。七年,知縣劉瀾於隍外築堤護之。九年,知縣李楷繼葺其門。嘉靖十一年,署印推官李延馨又增築之。二十年,知縣許元祥復修之,於北城上始建臺榭。萬曆九年,知縣徐伸復修之。崇禎五年,署印通判李維憲增築二小門之瓮城。東小門外舊無關厢,隆慶初,知縣溫純始以舉人李芊地創造街市,名曰觀化。崇禎十三年,知縣劉升祚始甃以磚石,邑人馮治運捐千金以首其事,剋日而功成,城門皆重設。以歲久漸圮,皇清康熙三十五年四月六日,知縣劉有成具文詳明捐修重造,即於是日經始,至十月十一日落成,遂復堅壯如初。

臨朐縣城 舊土城。元至正十七年,盜據益都,其党李華自稱右丞據此,因加修築,周圍三里,高二丈;池闊一丈六尺,深五尺;二門,南曰朐陽、北曰古駢。明景泰二年知縣陳安,成化二年知縣卜釗,二十年知縣張璉,正德八年知縣姚文明,嘉靖十年知縣褚寶相繼修葺。崇禎十三年,知縣任遠因救荒興役,易以磚石。

安丘縣城 土城,元至正末,元師王野驢守禦,重修,周圍三里有奇,城高一丈六尺;池闊一丈七尺,深半之;門三,東曰威武、南曰太平、北曰乘勝。明洪武初,新闢內外馬路。弘治十八年知縣王敬之,正德七年縣丞劉恭,十年知縣周璋,嘉靖中知縣楊時太、邵大章,萬曆中知縣熊元相繼修築。

諸城縣城 即唐密州,舊爲南北二城。明洪武四年,守禦千戶伏彪修葺,合爲一城,周圍九里,高二丈七尺;池闊一丈九尺,深半之;門五,正南曰永安、正東曰東武、正西曰西寧、東南曰鎮海、西南曰政清,門各有瓮城、有樓、有重門。正德八年,知縣申良葺。嘉靖中,青州同知王鍾靈、知縣祝天保、梁淮,萬曆中知縣趙楫、李觀光皆繼修。

蒙陰縣城 原設石城一座,周圍一里零二百步,內外俱石塊包壘,墻連垛口共高一丈六尺,城門樓三座,角鋪四所,窩鋪四個,磚垛五百七十四個,內馬道一丈,外馬道八尺,濠深三尺,闊八尺,東門樓名曰望海、西門樓名曰瞻岱、南門樓名曰文昌。故城創建無考。明洪武三十年,百戶龍勝重修,止有東西二門。成化三年,知縣白良輔拓南門一座,名曰正觀。正德九年,知縣梁緒始將故城甃以石,改正觀門曰文昌。嘉靖四年,知縣王銳重修東門。至崇禎五年,知縣趙珍增修外墻。八年,知縣許連榜又加修葺。皇清順治九年,大雨,城圮其半,知縣陳崇誥修。康熙七年,地震,城大圮,知縣詹龍翔修。

昌樂縣城 土城,周圍四里。明成化二年,范威修。正德六年,知縣謝譽增築。嘉靖三年,知縣何洪增修門樓、角樓、腰鋪、重門。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張美以石築東南二面。三十一年,知縣宋名世築西北二面,門易名,東曰永清、西曰臨丹、南曰熙寧、北曰望海。崇禎十一年,知縣劉芳奕築外土城,又築丹河二壩,引水入濠爲護城之計,後以河水泛溢,尋廢。

莒州城 古城陽城地,周九里,元至元間,參政馬睦火者鎮莒,以城大難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東北隅爲今城,周圍五里,門三,東曰望海,南曰狀倉,後更曰文明,北曰沙浦。正德辛未,復修,城高二丈二尺,池闊二丈七尺,深半之。萬曆二十五年,知州某始築以磚,今以地震大圮。

沂水縣城 舊土城,天順間,知縣陳孜築以磚石,周圍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五寸;池闊二丈,深一丈一尺;爲門者三,東曰東莞、南曰沂陽、西曰西成。正德六年,流賊毀城門、敵樓,知縣汪淵重建,增置敵臺、鋪舍。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趙應元重建西門,知縣汪淵有記。

日照縣城 土城,金置縣時所築。元至正十七年,毛貴寇益都,邑人相士安率衆修築固守,周圍二里,高二丈有奇;池闊一丈五尺,深半之。明正德壬申,攝縣事州判王伯安重修,門三,東曰永安、西曰太平、南曰望海。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楊一岸重修,甃以磚,有給事中鍾羽正作記。先是,知縣張執中於城西又築土城三面。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大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