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總部

順天府

《職方典》第十五卷

順天府部彙考八

順天府城 即京城(大興、宛平二縣附郭)

外州縣(按城池,國家守禦之大。今《通志》太略,而各州縣志又失之太繁。今以《通志》爲主,而或有應詳未詳者,兼采府州縣志補之。)

良鄉縣城池 舊土城,明隆慶中,甃以磚石,周圍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二尺,廣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按《府志》,通龍泉諸水繞城爲壕。崇禎二年,曾稍加修葺,今漸頽圮。按《良鄉縣志》,舊土城高二丈,周一千三百丈。明隆慶中,奏給官幣治甓易灰封築,高三丈二尺。崇禎庚午後,內土城小修,增寬,民修西面,衛修東面。池引房山縣磁家務漫水河,歷上岡、下岡村;又引西北十五里怪佗村龍泉水,經西北十里苑村彙於西五里馬村,過西三里顧村委折東行流入池,向繞至城東南角,復西流經東南六里魯村入桑乾河。今池內淤滿,不過東遽爾南下似有可修,以俟疏浚。

固安縣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創土基,周圍五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二丈三尺,廣如之,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嘉靖二十九年,甃以甋瓴。四十四年,重修。按《府志》,崇禎三年,知縣秦士奇請免養馬夫,浚深三尺餘,闊四丈餘,兩岸俱築小堤,沿城築攔馬堤一道。至今矚望,屹然有金湯之勢。

永清縣城池 舊城三里。明正德五年,知縣郭名世拓之,周圍五里七步,高二丈五尺,廣三丈,池深三丈,闊二丈。萬曆間,楊夢熊重修。按《府志》,康熙十五年,知縣萬一鼒葺築堅固。

東安縣城池 明正德間,知縣周義創土城,七里二百四十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一丈二尺。隆慶間,知縣劉祐甃以磚。按《縣志》,城東面闊七百六十四步,垛口四百七十個;城南面闊七百一十八步,垛口五百一十三個;城西面闊五百六十步,垛口三百九十三個;城北面闊八百步,垛口五百五十六個,共四面闊二千八百二十四步,垛口一千九百六十二個。按洪武三年,移治於此,公廨、民居尚俱草創,城池並未修砌。天順間,知縣於璧、成化初主簿何鍈節創壕塹。弘治十一年,知縣蔣升重修基址,磚券城東門一座,號鎮東門。正德六年,流賊猖獗,知縣周義急築垣浚壕,建三城門,曰安西、曰平南、曰拱北。正德十二年,知縣武魁垣內幫土築厚,環壘女墻,外浚池塹,始似城池。以後官節爲修補,而舉廢靡常。嘉靖十六年,知縣劉繼先將門額改北曰迎恩、東曰曙海、南曰通津、西曰宗山。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成印增修,城基廣一丈四尺,頂收一丈,高二丈,堞高五尺,浚池深八尺,廣一丈二尺,植柳排岸,以橫木貫頂。至二十九年春,仍磚包城四隅各四十丈,上建角樓四座;北門券上建樓一座,外用磚包瓮城一圈,券重門,上建二檐重樓一座。八月,賊患緊急,池外添掘圍城壕塹一周,深廣加倍,城中添中心臺六座以便上下防守,又城外創置窑廠數處,燒磚先將城西面包修,又修城南門,磚券重樓。隆慶二年,知縣劉祐承上司明文,令修磚城,審派闔縣富民磚七百餘萬,灰四千萬斤,遂修成堅固之城,堪資守禦。至天啓五年,知縣鄭之城又復重修,凡欹裂處皆撤故易新,而內垣之卑薄者幫築堅厚,可垂永遠。崇禎元年,知縣歐陽保重修城樓,改門額曰東升、西爽、南明、北拱雲。至皇清,則自順治五六年間,渾河水患,四圍衝沒,城樓垛口盡行坍圮。康熙十一年間,業經差員查勘估計,詳諮工部,未蒙發帑修築。於康熙十五年九月內,知縣李大章捐俸督工,修葺四面完固。迄今士民安枕,倉庫無虞。

香河縣城池 舊土城,明正德二年甃磚石,周圍七里二百步,高二丈三尺,廣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范經,隆慶二年知縣萬通,萬曆二十年知縣陳增美各增修。三十二年,河漲堤决,城垣半頽,知縣李垂術修。按《縣志》,今城垣四面傾圮,止存什一,公請申詳,候題重修。

通州城池 舊城,明洪武元年創建,磚甃其外,設通州衛守之,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四丈;池深二丈,闊八丈;門四,東曰通運、南曰迎熏、西曰朝天、北曰凝翠。萬曆八年、十九年俱重修。三十七年,知州梅守極、陳隨又重修。至皇清康熙九年,知州寧完福復加修葺。新城,係明正統年間創築,因置大運西南二倉,故建新城以衛之,甃以磚石,周圍七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廣二丈有奇;池深二丈,闊八丈;門二,南曰望帆雲表、西曰尺五瞻天。萬曆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崇禎三年屢修。至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寧完福重修。

按《通州志》,通州有城無池。明萬曆二十二年甲午,戶部郎中金壇、於士廉監督倉政,周視兩城隍並可爲池,引通惠河水注之,可通漕舟,以省陸挽之勞,乃上其事於戶部尚書楊總漕褚以聞於朝,詔如議,浚之。始於甲午三月,至丙申三月竣工,長三千三百餘丈,加深二尺許,廣視深四倍之,建閘一、橋四,計用銀九千餘兩,磚二十五萬有奇。士廉尋升山東兵備道郎中,楊初東代之,終其事焉。浚池固以通運,亦以設險也。至舊城,又按《通州志》,《舊志》相傳,元以前無城,編籬寨爲之。明洪武元年閏七月,燕山忠湣侯孫興祖從大將徐達定通州,督軍士修其城。修之爲言,似舊原有城,但修之耳。城在潞河西,磚甃其外,中實以土,周圍九里十三步,連垛墻高三丈五尺,創始嚴固,屹然爲京東巨鎮。門四,東曰通運;西曰朝天,瓮城門原向北,萬曆十九年改向南;南曰迎薰;北曰凝翠,門各有樓。萬曆八年修。十九年,兵科顧九思具題增修。三十七年,知州梅守極、陳隨先後申請重修。皇清康熙九年,知州寧完福申詳撫院題請修補。至十八年,地震,垣墻坍塌數處,至今東南隅一帶尚未修補,文昌閣左右往來者可通行也。至於新城,按之《通州志》,明正統間,總督糧儲太監李德、鎮守指揮陳信因西關厢置大運西南二倉,奏建新城以護之,亦甃以磚,周圍七里有奇,東連舊城,西南爲門二,一曰南門,一曰西門,亦各有樓,時屬經始,規制未弘,高止丈餘,視舊城不及其半。正德六年,巡撫李貢增修,加高五尺。萬曆十九年,密雲兵備副使王見賓建言,謂:“通爲畿輔咽喉,新城糧儲重地,非他郡城垣可比”,於是大加拆修,連垛墻高三丈五尺,厚丈餘,長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南門題曰望帆雲表、西門題曰尺五瞻天。此外別有敵臺,俗呼曰“空心炮臺”。按《通州志》,臺建於明崇禎四年,時督部范景文同通州道張春、總兵楊國棟閲視,謂舊城東北受衝,新城西南臨曬米廠,可容萬馬,更受敵衝,遂各建臺一座,形如扇,自左至右長十二丈,高三丈七尺,分下中上三層,俱有炮門,倉厫重地亦設險所必資。

張家灣城池 去州南十里許,南北水陸要會。按《州志》,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時因邊警,順天府尹劉畿請城以資捍禦。工部尚書雷禮議曰:“城於戍,便於守固”,詔報可。勅府丞郭汝霖、通判歐陽昱等以是年二月始事,閲三月竣工,周圍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視厚倍之,內外皆甃以磚,出光祿寺膳羞三萬餘,取之贖鍰樂輸,共費五萬六千餘兩。東南濱潞河,西北環以壕池。門四,上各有樓,又爲便門一,水關三。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則以貯運舟之糧,且以舍避兵者。設禦備一員,督軍五百守之,大學士徐階有記。萬曆三十三年重修後,以霪雨圮壞。四十年,知州楊忠裕再修。崇禎四年,又加補葺。

廢漷縣城池 在州南四十五里。按《通州志》,漷舊爲鎮,無城郭。明正德初,知縣郭梅始築土城,周二里許,城內四街,居民僅百餘家。嘉靖二十二年,巡按閻委署通州同知陳昶增修,上加女墻,四門作樓,城之規模始成,高一丈二尺,上闊一丈,下稍倍之,周三里。卑薄弗堪,歲久傾圮。知縣鱗游呂哲修築,題其四門,北曰拱闕、南曰迎熏、東曰臨津、西曰通都。歲久又廢。萬曆四年,薊遼總督楊、順天巡撫王、霸州道曹甃以磚石,南北建二大門,曰迎熏、曰鞏京,東西二小門,各設樓,周回六百二十三丈,高一丈八尺,上闊一丈一尺,下倍之,女墻高五尺,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三,壕深一丈,闊二丈五尺。萬曆三十七年,又圮,知縣艾友芝修葺。崇禎八年,知縣塗應召增高五尺,闊五尺。皇清順治十一年,大水衝激,西南北三面皆圮。十六年已後,漷縣裁併,守備徐達略加修葺。

三河縣城池 唐明宗長興二年,盧龍節度使趙德均建,磚石甃,周圍六里,高三丈五尺,廣二丈,池深四丈五尺,闊三丈。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仁,四十二年知縣劉文彬、張綸相繼增修。按《府志》,迄今樓臺盡圮,墻頽,尚未修治。

武清縣城池 明正統六年,知縣陳希文築,周圍八里二百六十步,高二丈七尺,廣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嘉靖二十二年兵備副使楊大章,隆慶三年巡撫都御史劉應節、總督軍務兵部侍郎譚論相繼修葺,甃以磚石。按《府志》,康熙七年,大水衝沒,樓垛圮坍,已經差勘估計。

寶坁縣城池 土城,明弘治間,知縣莊□甃以磚石,周圍六里,高三丈有奇,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一丈六尺。嘉靖末年,知縣唐鍊增修。按《府志》,歷載七十有餘,不曾修治。

昌平州城池 始建莫考,設四營守之。舊城,周圍六里,高二丈一尺,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門三,東曰太安、南曰永安、西曰平安。新城,接約四里餘,高减舊城四尺,廣略同,池深闊如之,門一,曰小南門。二城,皆內土外磚。

鞏華城附,按《府志》,明嘉靖十九年建,門四,南曰鞏華、北曰展思、東曰威漠、西曰鎮口,蓋京北之雄城也。

順義縣城池 唐天寶間建,周圍六里一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二丈,闊一丈五尺。明季屢有修葺。

密雲縣城池 舊城,創於明洪武間,周圍九里十三步,高連垛口三丈五尺,廣二丈八尺,池深二丈,闊一丈五尺。新城,創於明萬曆四年,距舊城東五十步,周圍七里,高連垛口三丈五尺,廣二丈,池深闊如舊池。自明季至我皇清,皆屢有修葺。

懷柔縣城池 舊土城甚大。明洪武十四年,甃以磚石。弘治十五年,縮其半,周圍五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一丈五尺。隆慶二年知縣朱繼立,萬曆六年知縣趙坰,八年知縣龐鳳鳴俱相繼增修。

涿州城池 舊傳築自顓頊。明景泰中,知州黃衡始甃以磚石,設涿鹿衛守之,周圍十里,高四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進德、南曰迎恩、西曰積慶、北曰通濟。皇清已屢有修葺,今亦壯觀。

房山縣城池 金大定間建,周圍四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明正德間知縣曹俊,隆慶間知縣李琮各有增修,甃以磚石。

霸州城池 創於燕昭王,宋將楊延朗葺之。明正德癸酉,知州王汝翼甃以磚石,設霸州營守之,周圍六里三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門三,東曰臨津、南曰文明、北曰瞻極;月城門三,東曰旭升、南曰向離、北曰迎恩;西不設門,而樓臺具焉,相傳避西來諸水故也,扁曰“堞屏房岫”。嘉靖中兵備副使王鳳靈、知州唐交,隆慶中知州田可徹,萬曆中知州錢達道,崇禎中知州朱朝藩相繼修築。

文安縣城池 土城,漢縣令趙夔建,周圍八里三十步,高三丈,廣二丈七尺,池深二丈,闊三丈。明正德中,知縣王德修。崇禎九年月,城甃以磚石,知縣張土春修之。至我皇清,則知縣衛建藩相繼修葺。

大城縣城池 始建莫考。明正德七年,知縣石恩即故址築土城。嘉靖中,知縣余尚貢磚砌西北二面,增南門月城,張應武磚砌東南二面,增修角樓及西南門樓。隆慶中,知縣趙德光建東北門樓。周圍四里一十三步,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七丈,闊六丈。崇禎間,知縣毛雲增築。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馬騰升增修。

保定縣城池 宋團練使楊延朗建,周圍六里六十九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八丈,闊四丈。明嘉靖庚戌年,知縣呂崇德又建新城於舊城之西北隅。

薊州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四年,甃以磚石,設薊州衛以守之,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三丈,池深六丈,闊五丈,門三,東曰望遠、南曰平津、西曰拱極。自明季至我皇清,皆屢有修葺。

玉田縣城池 始建莫考,舊土城。明成化三年,都御史閻本始砌以磚,周圍三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廣如之,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崇禎八年,知縣張棨盡易磚石。十年,知縣康國相浚池。皇清定鼎,未修葺。

平谷縣城池 舊土城。成化丁亥年,指揮袁忠增築之,甃以磚石,周圍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三丈,廣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五尺。嘉靖壬午年,巡撫御史孟春、兵備副使熊相重修,知縣任彬撤舊城而新之。隆慶年間,知縣瞿img挑浚隍池。

遵化州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十一年,指揮周寶拓而新之,甃以磚石。嘉靖元年,巡撫都御史孟春增修。萬曆九年,總理戚繼光撤而更築之,設遵化衛守之,周圍六里有奇,高四丈,廣三丈;池深二丈,闊三丈;門四,東曰鎮海、南曰時熏、西曰戴京、北曰清漠。皇清順治九年,沙河水溢,决壩沒城,知縣孫錫蕃勸輸修補,後知縣范藎及邑紳士又捐資修葺。

豐潤縣城池 舊土城,始建無考。明正統十四年巡撫都御史鄒來學,天順六年總兵馬榮,成化初閻本相繼砌以磚石,周圍四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闊各二丈。嘉靖中知縣時鳳,隆慶中巡撫劉應節,知縣馮如圭、余乾亨,崇禎間知縣李重鎮相繼增修。

延慶州城池 衛城,明時建,周圍一十三里三十七步,高四丈一尺,廣二丈六尺。

南口城垣,崇禎十二年始建。

保安州城池 志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