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图书集成》城墙资料汇编
- 成一农编
- 3066字
- 2025-04-25 17:37:08
永平府
《職方典》第五十七卷
永平府部彙考三
永平府城池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盧龍縣附郭)
永平府城池 秦時建。明洪武四年,指揮費愚等拓東而築之,甃以磚石,設永平衛守之,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有奇,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五丈;門四,東曰通遼、南曰觀海、西曰望京、北曰鎮平;角樓四,敵樓四十,警鋪五十六。景泰中知府張茂,弘治中知府吳杰,嘉靖中兵備道溫景葵,隆慶中知府劉祥,萬曆中知府任鎧,天啓中兵備副使張春相繼重修。按《盧龍縣志》,北曰居所,其西北別有一門,曰小水西門,其重門曲而盡制;其南門之東二百步當學宮,前有魁星閣,又東數十步下水關,上有憑虛閣;東門之北有臺最高,上有望高樓,又北上水關有元覽樓;西偏有武備樓。池東北而南阻山爲塹,北憑肥水入漆,漆爲西塹,其北隅有文會亭臨之,迤南而東皆蓮池深廣;其西城下有磚石泊岸以防漆嚙,泄水有渠,汲水有級,其制頗備。
遷安縣城池 高二丈一尺,周回環五里許。舊城之東西門迤北屬縣,迤南屬衛。舊城惟土築,明景泰二年,都御史鄒來學檄縣包以磚石。儒學舊在東門外,成化四年,教諭胡憲奏准增築新城以包之,其規制如舊之半。東城舊無券門,弘治十二年,知縣張濟增建。舊無樓,正德七年,知縣羅玉創建北樓。嘉靖十二年,知縣許穡卿建南樓。二十六年,知縣韋文英建東樓。三十八年,知縣羅鳳翔建西樓。東北隅城猶卑,隆慶元年,知縣隨府一撤而新之,比舊增高一丈,闊丈二尺,甃以大磚,四隅有角鋪,四面有腰鋪。城外築土墻以圍之,四門樓有闉,扁額東曰“肅清海濱”、南曰“阜安嵐甸”、西曰“夾輔神京”、北曰“鎮靜邊陲”。萬曆十二年,知縣申安浚隍,西引河水以繞之,四圍植以柳。二十五年,回祿爲灾,北門樓毀。二十七年,知縣錢吾德重修券城。三十年,知縣張九三重修樓,樓內舊有關帝像,後立廟瓮城祀之。皇清順治五年,南樓毀於火,知縣張玉重修。隍深二丈,闊三丈。康熙五、六年間,霪雨繼作,城垣傾圮者不下百丈。至九年,知縣王永命重修,更建西門樓三間,扁額曰“屹然西鎮”。按《府志》,天順中知縣江澄重修。
遷安縣民堡三:南十五里曰沙河驛,西六十里曰新店,西北六十里曰羅家。
撫寧縣城池 舊土城一座,在陽河東二里。明洪武十三年,遷河西兔耳山東。永樂三年,於舊縣址置撫寧衛。成化三年春,復縣於舊治,乃於衛東立縣,合爲一城,今衛裁。撫寧城,共一千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五尺,門四座,月城四座,水門一座,敵臺一座,樓八座。明成化三年,本府同知劉遂、指揮陳愷建。弘治三年,知縣李海、指揮陳勳重修。至嘉靖四十二年秋,士民以城低難守,爭願助修,以資保障,巡撫溫景葵、永平道王公維寧、知府廖逢節劑量其事,屬通判李世相總領之。於是分南門迤東至北門東邊止,爲知縣段廷宴修;分北門迤西至南門西邊止,爲指揮淩雲漢修。工肇於四十二年之二月,竣於四十四年之十月。城之周圍如舊,高增二丈九尺,垛增一千六百四十八個,臺增一十六座,池闊五丈餘,深三丈餘,水門塞裏口。舊以土築,隆慶三年春,易之以石,城門外攔馬墻高一丈二尺,周如城。萬曆十四年,掌縣事通判雷應時同指揮張輝先建,今廢。十六年夏,淋雨,州縣衛城垣坍塌者十之六七,雷、張二人復修。十八年春,恐裏口不固,雷通判復以三合土墁之。後歲遠不修,遂多廢墜。皇清康熙六年冬,知縣王文衡捐俸倡義隨力輸助,爰鳩工而修葺之。興於康熙七年之二月,告成於康熙八年之四月。至康熙十二年五月,霪雨綿浸,西北隅傾四丈許,知縣譚琳捐資修補。十六年夏,霪雨,傾圮東北城二十餘丈,知縣劉馨捐資修理,城復完固。譙樓在縣前,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黑文耀易以門額爲“遼海通衢”,樓移城東門上。知縣姜密建東南角樓,明季廢。東北角樓。神京要路樓,在城西門上,指揮高維祺建,後廢,知縣王文衡協同山撫衛守備陳廷謨連瓮城門重修。西南角樓,崩廢。西北角樓。鎮樓在城南門上,籌邊樓在城北門上,知縣王文衡重修,又添建瓮城、上廳三間。鎮海、籌邊二樓,俱知縣張彝訓建。鐘樓在縣二門東,久廢,知縣王文衡建於西城上迤北。
撫寧縣民堡六:北二十里曰馬頭嶷,三十里曰羊角山,西四十里曰鵓鴒堂,西北三十里曰鵬巖,東三十里曰塔子山,南三十里曰兔嘴巖,俱係山寨。
昌黎縣城池 羅城周圍四里,高二丈,舊土城。弘治中,知縣殷玘易以磚,知縣陳綱城門裹以鐵,知縣秦志仁建四城樓,知縣李希洛毀近城房舍、浚城壑,知縣胡溪厚築城堞。隆慶元年,寇薄城,有司奏請,知縣張存知重築,依舊城爲限,高三丈奇,增敵樓二十,浚濠廣四丈,深三丈五尺,又建城鋪二十四;知縣孟秋築重墻,添重門;知縣吳應選修四城垛口,重築女墻;知縣胡科建四城護門;知縣石之峰重修數處,約有十餘丈,四角樓各一座,又建東南城樓各一座、東西南三城護門棧板;知縣馮恩新添北門月城一座,周圍磚包鐵門,鐵護門棧,棧一間,東西城門外橋立碑記;知縣洪霖、王漢杰陸續修葺;知縣吳望岱各濠溝植柳樹,惟東南二濠之柳什僅二三,知縣楊於陛復督栽完備。今城高池深,視前堅固已什伯矣。皇清順治八年,北城樓門傾塌,知縣劉彥明重修。康熙十一年,城垣多圮。南城敵臺一座,計高三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北城二處,各計高三丈五尺,闊十六丈,知縣王曰翼捐俸倡修,屹然堅固。
昌黎縣民堡六:東二十里曰裴家莊,西三十里曰蛤泊,五十里曰靜安,六十里曰莫各莊,南五十里曰套里,六十里曰石各莊。按《昌黎縣志》,民堡六亦列鄉名內。
灤州城池 城,遼時築。明景泰二年,巡撫鄒來學檄州同楊雄甃以磚,周圍四里二百餘步,高二丈九尺,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門四,東曰禦灤、南曰安巖、西曰迎恩、北曰靖遠。弘治中知州孔經,嘉靖中知州張國維、陳士元,隆慶中署州事府同知賀溱、知州崔炳、劉欲仁,萬曆中知州白應乾、張元慶、何士偉、周宇相繼重修。
灤州民堡五:東南二十里曰馬城,六十里曰倴城,西四十里曰石佛莊,九十里曰榛子鎮,西南八十里曰司家莊。
樂亭縣城池 城始創莫考。明初土城。成化乙酉,巡撫閻本檄知縣元弘甃以磚。至壬寅年,知縣李瀚修完。弘治己未,知縣田登設堞。歲久圮壞,隆慶丁卯,蒙古入寇,巡按郝杰題准調獻縣知縣李邦佐來任修築,環九百九十七丈,基闊二丈二尺,上闊一丈五尺,高二丈八尺五寸,堞一千三百六十,月城四,敵臺十。萬曆乙酉,知縣於永清修壞裂處二十二丈五尺。戊子,修水衝處一百三丈。歲壬辰,月城外建以護城,環以周垣,於防守有裨(於永清,《府志》作王永清)。皇清康熙七年,灤河溢,水至城下,城西南角樓並頽塌,知縣於成龍修完之。城有四門,知縣李瀚建,李邦佐重建,東曰寅賓、南曰鎮海、西曰望宸、北曰控遠,外爲月城門,東西俱南向,南北俱東向,各懸鐵棧。萬曆壬辰,建護城門,四門樓俱三層三間,四角樓俱二層一間,知縣李邦佐建。池,舊淤窄,萬曆辛卯,挑浚,四門俱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水流通環繞,各建橋其上。年久復淤,明崇禎三年,知縣李鳳翥浚如舊,署篆同知常三錫即以其土築欄馬墻,周四城,計七百餘丈。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於成龍復浚如舊濠,內外樹以柳。水關一在鎮海門西,一在控遠門東,以泄城中聚潦,咸砌以石闌以樁。萬曆癸巳,重修。按《府志》,正德中縣丞孫鴻、嘉靖中知縣相文祥各重修。
樂亭縣民堡六:東二十里曰胡家坨,三十里曰黃瓜口,西北六十里曰連北店,西三十里曰新寨,西南三十五里曰馬城,南三十里曰閻各莊。
山海衛城池 城,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達創建,周圍八里一百三十七步,高四丈一尺,廣二丈,池深二丈五尺,闊十丈。北翼城、南翼城、寧海城,俱明巡撫楊嗣昌建。東羅城,明萬曆間,管關主事王邦俊、永平道成遜建。皇清康熙四年,通判陳天植、都司孫枝茂、守備王御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