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
- 黄科安等
- 3008字
- 2025-04-25 19:14:01
上编 时空之维
上编小引 “真人真事”?——“陈三五娘”故事的时空印迹
“陈三五娘”故事是广泛流传于闽台、潮汕、东南亚等地区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泉州书生陈三于潮州城邂逅潮州佳人黄五娘,为实现美好自由爱情,五娘投荔示情,陈三破镜卖身,几经曲折,两人相携私奔。这个故事始于闽南民间传说,在很长时期里借由不同的传播体式——小说、戏曲、歌谣、俗曲唱本、电影等广为流传。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经庶民大众的生发、文人学士的增饰,其故事情节不断发展丰富。由于编撰者的编创立场和思想倾向的不同,在后期故事的延展增饰中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故事结局。或“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写陈三五娘历经艰险终喜成眷属;或“非写得字字是血痕,终未极情之至”,写陈家被抄陈三五娘双双投井遗恨长存。无论何种结局,时至今日“陈三五娘”故事仍为闽粤台等地区百姓所津津乐道。
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随着故事样貌的日益生动化、具体化,故事接受者也越来越相信故事基型的真实性,不断在泉潮两地的传说或遗迹中求证。今潮州西郊有花园村,相传为五娘之父黄九郎府第蔚园所在。屋舍早已不存,旧址尚存一口古井,人称“五娘井”,相传五娘常于此井汲水浇花。附近有“五娘墩”,传说系五娘梳妆观景之所。西郊还有一个地段名曰“楼下”,传为五娘绣楼旧址。还有一条为纪念月老李公而命名的“李公街”。又传说,陈三与五娘私奔途中经过诏安一座山头,五娘不慎坠下簪花(三丹花),此后满山开遍三丹花,因而此山得名“坠花山”。此山附近有一条小溪,名为“胭脂溪”或“脂粉溪”,传为五娘解帕洗手,误坠胭脂,染红了溪水沙石而得名。而泉州洛江一带同样有各种与“陈三五娘”故事相关的旧迹。洛江区双阳街道有水利堤坝“陈三坝”,相传陈三回泉后任当地官吏,为解决水患问题率乡民修建而成。在洛江朋山岭上有座古庙“青阳室”(又称“清凉室”),传为陈三隐居读书之所。据相关资料记载,20世纪40年代这里曾出土一块墓碑,上刻“陈三墓志铭”,详述陈三身世经历,轰动一时。凑巧的是,这附近还有一座“运使宫”,据当地村民介绍,祭祀的就是曾任广南转运使的陈三之兄长陈伯贤及其夫人。洛江梧宅村内还有一座陈家妆楼和传为五娘投井所用的八角井。凡此种种,言之凿凿,有迹有证。所有遗迹似乎都反复证明“陈三五娘”故事的真实性。然而,细究“真实性”的诸多论据,我们不得不说,“真人真事之论”只是一些富有乡土情结的性情中人的美好臆断。
“真人真事论”的第一个立论根据是明代文言小说《荔镜传》中的两篇“实录”:“陈必卿实录”“王碧琚实录”。这两篇“实录”详细介绍了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姓名、籍贯、家世、品貌等,其信息资料与明清戏文所涉基本一致。不少人因“实录”的名称,认定“陈三五娘”故事源于真人真事。实际上此“实录”并非真的实录。以“陈必卿实录”为例,据郑国权考证,查遍《泉州府志》也“没有 ‘登景炎间进士’陈必贤(伯延)的名字,更无 ‘西川(崖州)太守’‘广南运使’以及 ‘潮州令’等名宦的片言只字……陈三显赫的家族及其人其事,于方志正史无据”,[1]由此可证这一故事原型并非真人真事。其实,小说开篇的两份“实录”,就其本质而言,类似于话本小说中的“入话”,主要借介绍男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暗示故事的基本内容及人物关系。之所以称为“实录”,恐怕与文言小说史上广泛存在的实录观念有关。在文言小说史上,不少作品尽管内容非写实甚至离奇不经,却常表以真人实迹的样态,强调其纪实性与非虚构性。因此,此处的“实录”不能简单地顾名思义,将之理解为某人某事的“真实记录”。
“真人真事论”的第二个立论根据是曾经轰动一时的“陈三墓志铭”。墓志铭中有如下文字:“吾邑世家子陈麟,字伯卿,行三,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时人称之。尝游潮邑,娶潮邑黄九郎之第五女碧琚为妻……元兵入泉,杀戮宋室臣僚,伯卿不甘受辱,与妻碧琚投井死。其兄运使,于归家路上,遥望家门起火,亦于朋山之顶,与妻吞金自尽。元兵入侵,举家殉焉。”[2]据传该碑石是一农民在泉州朋山岭古庙“清凉室”附近无意掘出,后被土匪高维国磨光另作他用,其真实面貌我们无以考证。现传铭文是当时“清凉室”住持陈传秘诵记、文史学者许书纪抄录而得。铭文所记陈三五娘的身份、事迹与《荔镜传》中的“实录”相近,唯主人公的最终死因与小说戏曲所载有所不同。关于这篇墓志铭的可靠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泉州文史专家,如陈泗东,提出质疑。他认为此篇墓志铭的表述语气,不像是为陈三立墓志铭,而似邑人为“清凉室”奉祀的陈三所写的碑文。而且立碑时间应为元朝至正十九年,也就是1359年。除了陈泗东提出的两点质疑外,郑国权又从修坝的经费、时间两方面论证了墓志铭中所提到的陈三修坝是不成立的。实际上,查阅《泉州府志》我们就知道“陈三坝”的名称实属张冠李戴。明万历刊本《泉州府志·舆地志·山川部》记载:“县北四十一都曰爱育里,有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在谷口。宋右史留公元刚筑,纵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视衡十之一,为斗门五,留氏庄在焉。堤垾高广,望之屹如长城,今俗呼 ‘陈三坝’。”[3]“陈三坝”实为“留公陂”,是南宋泉州名臣留元刚所筑。
“真人真事论”的第三个立论根据是清代潮州人郑昌时《韩江闻见录》中有“陈三诡计越娶黄五娘”的记录。在《韩江闻见录》的记载中陈三、五娘、林大皆有实人,只是故事没有小说戏曲中“荔镜情缘”的浪漫色彩,陈三纯粹就是个工于心计、事有所成的抢亲者。关于《韩江闻见录》中“陈三五娘”故事的可信度,台湾地区研究者林艳枝就从《韩江闻见录》的创作宗旨这一角度论述了作者“为先人释嫌的苦心”[4]。大概因为明清时期“陈三五娘”故事在潮粤等地广泛流传,林大纨绔恶俗的反面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致作为潮州人的郑昌时无法接受,就做了这么一篇破绽百出的翻案文章。
虽说陈三五娘并非真人真事,但作为一则广泛流传并得信于民间的爱情传说,其相关情节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历史上潮州与闽南、与泉州有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唐代,潮州曾三度归属福建管辖,而潮州管辖范围则至今漳州以下各县;宋代,大量闽籍官员到潮州主政,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同为闽南语系的潮州话的形成;明代,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口岸的潮州和泉州,其经济和人员来往更为密切。可以说,陈三五娘私奔通婚的文化现象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展现。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我们无法也不应坐实为某人某事,但其原型与宋代陈洪进家族事迹却存在着若有若无的联系。据明代泉州人李光缙《景璧集》卷十六为陈愧泉夫妇所撰写的《墓志铭》,朋山陈氏始祖陈邕唐代进士出身,官至太子太傅,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和,被谪入闽。至族人陈梓开始创业定居于泉州朋山岭玉泉乡。因陈梓曾任宋代转运使,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陈梓就是故事中陈三兄长陈伯贤的原型。此外,另有专家学者结合《宋史》《泉州府志》及一些民间材料(如南安《美山尊王记录》),认为宋初闽南名臣陈洪进(陈梓的曾祖)实为陈三兄长的原型。不过此一论断明显受到清代小说《绣巾缘》的影响。事实上,文艺创作的魅力就在于想象虚构的活力。或许“陈三五娘”故事形成之初真的与陈洪进家族事迹有那么丝缕联系,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经历了无数村俗庶民、文人雅士的增饰提炼,其故事一方面展现了文艺创造变化的多种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其本事是否真实越加隐晦难寻。尽管泉、潮两地留存至今的诸多相似遗迹,无法直接证明“陈三五娘”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却有力地说明了两地百姓对“陈三五娘”故事的喜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