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基础教育结束后,母语教育是否意味着已经完成,学生是否具备了应有的母语应用能力或水平?在高等教育阶段还需不需要继续开设语文课?大学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是中学语文课的自然延伸还是一种全新的母语教育提升课程?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究竟如何定位?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的最大化?社科类院校和自然科学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是否应该有所区别以及区别到何种程度?大学语文教材如何体现高等教育及院校特点与追求?大学语文教材如何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学生评价实施有效影响?大学语文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一段时期以来,诸多院校、诸多专业逐渐取消了大学语文课。即便有些院校或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课程地位尴尬,不仅无法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更无法同外语课相比。结果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呈现持续滑坡之势,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堪忧。面对这种局面,近来重视大学语文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院校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大学生母语教育出现了新的动向和转机。本教材的编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特别是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学需要而启动并实施的。

大学语文课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本质特征上去求得。

第一,大学语文具有天然的工具属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而大学语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语言知识、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育,并通过语言教育实现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工具性是大学语文与生俱在的本质特性。第二,由于大学语文课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涵盖了思维、知识、心理、能力等所有个体发展的层次和要素,因此,素质性就成为大学语文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第三,大学语文所选用的所有课文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抑或是图片画面,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知识的凝聚,因此,知识性也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之一。第四,语文教育必然要涉及这样一些最基本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观察、思维、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具化为听、说、读、写、译等几种具体能力。无论学习者是否有意识,无论学习者的能力高与低,它都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养成并不断提高。第五,从大学语文的信息涵盖面上看,它几乎是包罗万有的。从理论上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自然、科技、政治、经济、军事等所有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成果,都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得以体现,都可成为大学语文的教育载体。这种综合性特征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比拟的。第六,“学而为用”“学以致用”不仅是大学语文课的深层和未来目标追求,同时也非常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即学即用的教学过程中,因此,鲜明的应用性也是该课程的基本属性。第七,自古以来,“文以载道”“文以教化”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功能。大学语文所选择的课文,无论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它所承载的信息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教化性,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心理、审美等施加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教育。故,教化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属性。

通常情况下,教材编写必须考虑时代特征、现实需要、教学追求、适用对象、课程定位、结构体例等诸要素,并以此为根据确定编写指导思想。基于上述认识,本教材的编写主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突出能力教育追求。同目前流行的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重点放在知识教育的追求不同,本教材的编写将把能力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大学语文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应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语言转化能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说、写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技能应对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二,突出素质教育追求。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国家把素质教育摆在了教育的核心地位。由于语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涵盖性、综合性和应用频度,具有素质养成的天然优势,所以,语文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素质教育的最佳手段和最佳学科之一。突出素质教育追求不仅同国家教育的核心追求相一致,也是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其三,突出应用教育追求。“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归宿。任何一门学科的落脚点都应如此,语文教育尤其需要这样。从语文本身的特性看,语言是人类一切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本身就具有极其鲜明的应用特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为其所用的人才;从本教材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的角度看,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在追求之一也在于强调应用。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学科性质,也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其四,突出主体主动追求。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性、主导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其成因虽然不止一端,但教材的制约因素决不应忽视。因此,我们编写这本大学语文教材时,力求实践现代教学理念,真正地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充当教学中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实践者。其五,突出独到创新追求。在目前林林总总多达近三千种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多数教材的编写理念传统保守,有些教材虽力图创新,但落实到课文中,往往还是难以摆脱传统的窠臼。有的把大学语文变成了文学知识读本,有的编成了文学作品欣赏集,有的依然延续中学的教学思路,按照传统的模式编排……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体现现代教育的新思维,本教材的编写力求在理念上、体例上、选文上有所创新。理念方面,力求体现时代变革,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社会需要,体现新的人文思想。体例方面,力求摆脱传统以知识为核心的构建方式,围绕能力培养和学习主体(学生)进行设计。选文方面,不囿传统,不迷信名家权威,不唯政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性,贴近学生心理,贴近教学规律。古今中外的佳作美文均在选择之内,力求精采精到。其六,突出教学改革追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教学改革中,通过教材改革带动或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本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种变革的尝试,并尽量通过教材的变革促成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其七,突出教化功能追求。学校教育的首要课题是育人。具体到学科和课程时,大学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因为在人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它所包含的信息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其思想、道德、美学、科学等诸方面的智慧成果,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审美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的绝好材料。不必刻意说教,教化功能及其效果在自然而然中达成。其八,突出前瞻性追求。目前,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阶段一直处于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但是,随着一段时期以来围绕大学生母语能力和素养日益下降的反思和担忧越来越强烈,有关大学语文的争论也逐渐升温,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能排除大学语文有提升为公共主干课程的可能。因此,教材编写不仅要在理念上、体例上、内容上力求具有前瞻性,也应该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可能变革有所准备,并一定程度地体现在教材编写中。

与此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符合政策法令,符合国家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符合课程性质和定位,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特点,体现育人精神,追求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最大化,实用创新,精当严谨,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具有足够的弹性等也是编写团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教材的编写体例既不同于传统的文体式结构体例、单元式结构体例、时序式结构体例,也不同于常见的“文选+写作”的板块式体例,而是根据前述大学语文课的性质、指导思想以及编写原则,选择了“能力本位”的编写体例:在内容方面,以听记能力、表述能力、阅读能力、翻译能力、迁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本位并统率课文选择,分别构建了听辨与表述能力、阅读能力、繁体字识记与文言翻译能力、能力迁移四个学练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项目(有的还有二级子项目),每个项目下均有若干篇精选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支撑。在结构方面,总体上采用板块式单元结构;单元内部采用“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提示+项目”结构;项目内部则采用“项目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提示+基础知识+(学练子项目)+课文”的复合型结构。

本教材的体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一、以能力养成为立足点和优先选择,以能力训练促进知识积累和带动素质提升。这不同于传统大学语文教材重知识积累,以知识养成为核心进而带动能力养成和素质提升的教学立意。

二、本教材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所成就的学生以听、读为主的学习方式,鲜明地确立了听、记、读、说、析、译、写以及能力迁移并重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为全面和平衡的提升。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师生作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或变化,有利于探索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三、本教材特别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文课教学需要,同时也能适合普通本科院校教学需要。

四、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弹性强,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课时、专业需求等进行灵活选择。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五、本教材的体例在已经公开出版的近3000种大学语文教材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既体现了编写团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思索与体会,也体现了编写团队对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本教材第二单元项目二由向颖编写,第二单元项目三由张平编写。其余由王辅政编写;另外,王辅政还承担了全书的统稿任务。

本教材的编写是编写团队基于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追求而进行的一次初步尝试,限于时间、精力以及学识水平,疏失、舛误、错漏恐所难免,还望方家和学者们不吝赐教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王辅政 代笔

201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