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浦东募捐
- 亮剑:精锐在哪?我打的就是精锐
- 文娱憨
- 2122字
- 2025-05-05 16:59:31
李家镇内,一行人围站在炕床周围,一名身着破烂中央军军装的人正埋头为楚云飞处理着伤口。
“苏文华,楚团长的伤势怎么样?”
苏文华转过身,手里拿着从青山战俘营缴获而来的手术刀:“连长,楚团长中弹的位置在腹部,子弹应该嵌在侧腹肌肉层,没有伤到要害。”
炕上的楚云飞已经被拖去了上衣,腹部的枪伤触目惊心,他的脸色已经如同白纸般惨白。
沈毅飞问道:“你能把楚团长身体里的子弹取出来么?”
苏文华点点头,这个刚从战俘营解救出来的中年曾在中央军卫生部当任医疗兵,取过的子弹不在少数,这点他还是有信心的。
方立功像是抓住了希望:“苏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们楚团长!”
“我尽力,子弹取出来伤口不发炎的情况下,楚团长很快就能恢复。”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凌乱的脚步声,人还没进来,李云龙那洪亮的嗓音已经传进屋内:“沈毅飞你个兔崽子!打完仗不回独立团,跑李家镇这儿当大好人来了?”
木门被猛地推开,裹挟着风雪的李云龙大步跨进屋子。
他的皮靴在地上留下深色的泥印,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屋内众人,最后定格在炕上的楚云飞身上。
只见他喉结剧烈滚动,粗重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钱伯钧这个吃里扒外的狗东西!敢动楚兄一根汗毛,老子非把他碎尸万段不可!”
说着便要往外冲,手还把别在腰间的手枪掏出来一边上膛。
沈毅飞眼疾手快拦住他,压低声音道:“人已经绑在柴房了。楚团长的事,还是等他醒了自己处置妥当。”
见李云龙仍怒目圆睁,随即贴在李云龙耳边轻声说道:“人家的私事,咱们手伸太长不太好,你还是去看看咱们在青山战俘营的收获吧,保证让你满意!”
李云龙瞬间来了精神,铜铃大的眼睛一亮:“真的?都捞着啥宝贝了?快带我去瞧瞧!”
沈毅飞给魏大勇使了个眼色,对方立马领着楚云龙去看战利品去了。
等李云龙离开,沈毅飞又回到苏文华身边:“盘尼西林能帮楚团长抑制伤口发炎么?”
“那肯定可以!”
苏文华肯定的点头,不过话锋一转:“只是这楚团长伤势还没到用盘尼西林的程度,用了多多少少有点浪费了。”
盘尼西林是不可多得的救命药,苏文华在卫生部见过很楚团长这种伤口仅靠简单处理都能痊愈的,他作为医生,一直觉得这种珍贵的药得用在刀刃上。
方立功开始还在震惊沈毅飞他们手中居然有盘尼西林,要知道这药在晋绥军内部也是严格管控,每一支的使用要经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层层批准。
这要是打一针盘尼西林,楚云飞就欠天大的人情了,现在的八路军可比他们晋绥军富裕太多,万一楚云飞这一激动,当场要投奔八路军那可是拦都拦不住。
况且也如苏文华所说,他们的楚团长还没到用这个药的程度,于是他连忙劝阻道:“沈团长的好意我代团长心领了,这药还是留着你们应急用吧!”
沈毅飞笑着收起药瓶:“既然方参谋长这么说,那就依你。”
转身走出屋子时,他望见院子里李云龙正抱着缴获的盘尼西林和发报机,笑得合不拢嘴,活像个得到新玩具的孩子。
寒风卷着雪粒扑在李云龙古铜色的脸上,却掩不住那股子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是真的很喜欢李云龙的性格,勇敢坚毅,叛逆不羁,粗中有细,重情重义。
“李营长,东西没让您失望吧!”
笑得合不拢嘴的李云龙一听到这称呼,立马闭拢嘴巴,恶狠狠的盯着沈毅飞:“好你个兔崽子,我看你是皮痒欠收拾,走跟我回去练练刀法!”
“这是你让我叫你营长的,现在真这么叫的了,你又不乐意了!”
赵刚在一旁看着两人斗嘴也是笑得合不拢嘴。
“好了,把叛军的武器给我运回去!”
李云龙一挥手,准备回独立团。
赵刚立马制止:“老李,叛军的武器最好还是和楚团长商量一下,毕竟不是作战的时候缴获的,咱们直接运回去这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了。”
“老赵啊,你可真是个书呆子,为了帮楚云飞,老子今天动用了一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营的兵力,来回几十公里这么折腾,他还不应该给我点跑腿费?”
“况且咱们沈连长大老远从青山战俘营跑来救下他楚云飞,这救命的恩情我都还没找他要军火呢!”
“我们乡下人到大户人家打短工,那工钱都是一天一结算,概不拖欠!”
李云龙咧嘴一笑:“嘿嘿,我李云龙这是给他楚云飞打短工了,付点工钱那是理所应当的!”
赵刚也被他这副模样逗笑:“老李啊,你还真有一副奸商的嘴脸!”
……
乌云低垂的浦东,刚经历一场滂沱大雨的冲刷,街道上,积水如散落的碎镜,倒映着阴沉的天空。
徐若琳攥着那份刊登独立团战报的报纸,从晋西北归来的这段日子,她日夜奔忙,将独立团四战四捷的消息,化作铅字传递到全国各地。
一时间,浦东街头巷尾,无论是茶馆里品茶的老者,还是弄堂里嬉戏的孩童,都在谈论着这支活跃在晋西北的抗日劲旅。
泛黄的报纸上,那些穿着补丁军装、啃着粗粮窝头的战士身影,深深刺痛了浦东百姓的心。
徐若琳穿梭在浦东的大街小巷,在昏暗的弄堂里、热闹的集市上,轻声诉说着战士们的艰辛。
裁缝铺老板娘默默捐出积攒的布料,码头工人送来几袋糙米,就连卖糖葫芦的小贩,也执意把辛苦攒下的零钱塞进募捐箱。
夜深了,徐若琳和林夏等几个记者蜷缩在狭小的阁楼里,借着昏黄的灯光,仔细清点着募捐来的物资。
粗布衣裳叠得整整齐齐,粮食袋上还残留着泥土的气息,简陋的医疗器械虽少,却承载着满满的心意。
她望着窗外依然阴沉的天空,喃喃自语:“沈连长,再等等,我很快就带着大家的心意来找你们!”
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仿佛是她急切的心跳,与远处黄浦江的浪涛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跨越千里的牵挂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