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编译策略

翻译《红楼梦》绝非易事,在林稿译者序言第四部分,林语堂首先谈到了翻译《红楼梦》的艰巨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考验译者能力:书中的风物习俗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且有大量诗歌。

第二,出版面临压力:原著75万字的篇幅,出版全译需1000页,出版商不会冒险。

第三,读者耐心有限:西方读者难以接受原著缓慢的节奏与琐碎的人物。

林语堂的解决之道就是编译。编译也是他英译中国文学的一贯做法。这一做法时至今日仍有支持者。谢天振就指出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时间差”和“语言差”,“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学、文化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开始有较多人积极主动地关注和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则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操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现代西方语言并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方面,比操英语等西方语言的人学习、掌握汉语要容易。”“西方就没有这么多精通汉语并深谙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谈不上有一大批能够直接阅读中文、轻松理解中国文化的普通读者。”“在积极推进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时,现阶段勿贪大求全,编译一本诸如《先秦诸子百家寓言故事选》,也许比花大力气翻译出版一大套诸子百家的全集更受当代西方读者的欢迎。”[189]

林语堂编译《红楼梦》的策略主要体现为删除、整合、概括、增补四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