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后裔探考
2009年7月至9月,湖北秭归县委宣传部与《三峡日报》联合开展全国巡访屈原后裔活动,组建7人的专门巡访组,历时近一月,行程近万里,在重庆、四川、陕西、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屈氏聚居的乡村巡访,并在苏州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地图书馆及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屈氏谱牒等资料,共搜寻屈氏族谱100余卷,翻阅地方志书60多册。在巡访及查阅过程中,利用走访座谈、田野调查等形式,访问近千人,实地调查26处屈氏聚居村落,拍摄并收集大量资料,查找屈原后裔线索,对屈氏源流有了基本了解。
作为屈原故乡的秭归,举行巡访屈原后裔活动,旨在查寻国内屈原后裔的世系分布、源流等情况。这项活动堪称中国屈学史之最,不仅是首创,而且大规模、大范围的考察亦史无前例。先秦古籍对屈原生地、妻室子女均无记载,通过此次巡访,不仅颇有收获,且有意外发现。
要考察屈原后裔,首先要弄清屈原的故乡所在。我们通过这次“巡访屈原后裔”所查寻的屈氏谱牒、文物古迹、方志文献来看,认为屈原生地在秭归,且归州即今秭归是屈姓发源地。
一是有古籍文献可证。“屈”地在何处?清朝以前各代少有论证,今人有所述及。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说:“屈氏,是因封地而得姓。春秋时期,楚武王之子瑕,为莫敖(楚官名,仅次于令尹),他食采于屈,即今湖北秭归县东,故称屈瑕。”[1]赵嘉树、舒雁《千家姓查源·字帖》说:“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历史上的屈在今湖北秭归县东一带。”[2]今人多认为,“屈”地也在秭归境内。屈氏始祖为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一作达)之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注》:“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3]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建、屈到、三闾大夫屈平字原、屈正,并其后也。”[4]屈氏由食邑之“屈”而始生于中国姓氏之中。
二是有屈氏宗谱为证。所查寻的屈氏宗谱之序言,多记载有“始祖屈原”“始祖(屈)原”“今之归州为本族”,又多录有《史记·屈原列传》。据雍正甲寅年(1734)《衡阳屈氏邵阳雍正谱序》记载:“本楚芈姓,为灵均公苗裔,先时居归,家湘阴,徙衡阳,不一其处。”如湖北麻城东黄市一带屈氏家族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修撰的《屈氏宗谱》、江苏及浙江境内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3)修撰的《荆桥临海郡屈氏宗谱》及道光十三年(1834)修撰的《临海屈氏世谱》、湖南衡阳一带于嘉庆十四年(1810)修撰的《衡阳屈氏宗谱》、四川泸县一带于道光己亥(1839)修撰的《泸北屈氏宗谱》等等。北京国图、苏州大学及常熟市图书馆收藏的三套临海屈氏世谱也表明,临海屈氏为三闾大夫屈原之后裔,“伯庸生(屈)平,是为三闾大夫……则屈氏谱系又断自三闾大夫”,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屈姓以邑为姓,谱系从屈原开始,临海屈氏都是屈原后裔。这些屈氏谱牒不仅称屈原为其始祖,且以秭归(旧时称归州)为其发源地。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屈家清收藏的族谱谱序是乾隆二十五年(1761)屈氏18代孙屈必伸所写,记载的是自元代泰定元年(1319)的一世祖屈龙朝从归州青滩南岸搬迁到三斗坪一带后繁衍生息的情况,族谱列屈龙朝为一世祖,距今已700年历史了。
三是有近代方志可证。清代湖南《同治龙阳县志·人物》记载:“屈平,字原。……平,实归州人。”1991年出版的陕西《山阳县志·人口》记载:“屈氏:三闾大夫屈原后裔,原籍楚国。汉高祖九年,‘徙贵族昭、屈、景,田氏(于)关中’。西汉末,一支由关中迁来。”[5]该志还记载:1985年全县有屈姓464人。2008年出版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屈氏》记载:“屈氏原与楚同姓,为熊氏后裔。楚国称王,建都于郢,生子瑕,居屈地为客卿,因以屈为氏。麻城屈氏发祥源自归州,由归州迁往江西,明朝初年……由江西迁至湖广,由襄阳府枣阳县迁麻城宋埠……再迁麻城东黄市屈家冲。”[6]既点明屈氏源地,又述明迁徙之时与地。再如清代《归州志》《长沙府志》等,亦有类似记载。
四是有文物古迹可证。湖北秭归屈氏聚居的万古寺村(三峡工程移民前名为黄阳畔村)发现一座“大清光绪十四年孟夏月吉日立”的墓碑,其墓葬完好,碑名为“清故显考屈公讳真字尚朴老大人之墓”,碑文曰:“予乡有真公者,楚灵均之裔也。”墓主人屈真(字尚朴)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26),卒于光绪十四年(1889)。该地屈氏村民保存的民国十二年(1924)《屈氏宗谱》亦自称是屈原后裔。“屈原后裔巡访组”在四川广安岳池县莲花屋基村的一栋清初的屈氏故宅内,意外寻得一块清时镌刻有“三闾遗风”四字(阳刻)的匾额,长2.02米,宽0.8米。据该村文书何自忠介绍,全村875人中有340多人为屈姓,是村内第一大姓。据该地屈氏老人讲述,先祖即来自秭归。至今,此处屈氏的语言、习俗均遗留有秭归的痕迹。
同时,在对秭归屈氏调查中,有两个现象也值得重视。一是秭归及周边的夷陵区、枝江市等地屈姓多为世代居住于此,秭归文化村的屈氏族谱已记录25辈子孙,至少也在600年以上,从秭归搬迁到夷陵区三斗坪镇的屈姓也有700年的可考历史。二是秭归及周边屈姓普遍述及当地屈姓在明代洪武年间和清初的两次全国性的大移民中,朝廷特许屈姓后裔就地为屈原守灵而不外迁。此说虽无史料可证,但秭归其他如王姓、郑姓族谱等证明其多是“江西填湖广”而来,当地两部600年至700年的族谱也可旁证此说。这两个现象也说明秭归屈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郭沫若《屈原研究》说:“屈原的后人大约会是有的。据《长沙府志》称屈原有子,虽不知其何所据,但他的故乡(秭归)还有屈姓存在,至少螟蛉也是应该有的。”[7]当代屈学或称楚辞学名家苏雪林、陈子展等认为《长沙府志》《蕲州志》的记载是民间传说。查阅古今史籍,尚无对屈原子嗣情况有明确记载。通过这次寻访活动,我们发现对于屈原子女有六说:
“四子”说。湖南邵阳屈氏于乾隆丙辰年(1736)修撰的《屈氏宗谱》记载,屈原有四子:长子承开、次子承元、三子承天、四子承贞。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研究衡阳清代《屈氏族谱》之后,在其《中华姓氏源流史》一书中专列《衡阳屈氏世系》,认为屈原长子承开四十二代时徙衡阳,次子承元徙江宁(今南京市西)、三子承天徙沔阳(今陕西勉县东)、四子名承贞,并分别列出了长子承开、四子承贞之世系。[8]在四川泸县道光己亥(1839)修撰的《沪北屈氏宗谱》、湖南衡阳一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6)修撰的《屈氏五修族谱》、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发现的民国十四年(1926)《华阳屈氏续修族谱》等亦有屈原有四子之记载,并均以屈原为该支世系始祖。
“三子”说。陕西《耀州志·药王族源》载:“《韩城志·方技传》中记载,有一名叫房寅的宋朝人,祖籍龙门,住在韩城西庄北井溢村,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屈姓后裔,当年三闾大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都进入秦国。其中一个在耀州,改姓为孙,隋唐医学家孙思邈即其后裔。一个家居蒲城,仍然姓屈,另一个在韩城,更姓为房。”[9]此“药王族源”是依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续耀州志》卷十“拾遗”而转载的。耀州、韩城、蒲城均居陕西境,古属秦地。但《耀州志》的这段转述,只称屈原有三子,却没有三子姓名之记载。另据安徽东至县黄荆村屈海清保存的乾隆四十一年(1777)《屈氏续修族谱》记载,亦称屈原有三子,屈瑕为始祖。该谱续存万历二十一年(1593)撰写的《谱序》曰:“(屈)平公接踵连绵,而又生三子,长曰孟师文华公,次曰忠虞武安公,三曰季敏孝思公,各择地而居。”
“二子”说。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的道光十三年(1834)《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屈氏谱系之祖,又断自三闾大夫始,平生署、跗(一作鲋),顷襄王时长沙之难,令署以东国为和。屈氏自瑕至署,凡十数传世为楚人。跗客于魏,所谓魏贤屈跗是也。”意谓屈原(名平)有两子:一名署,一名跗。屈署于顷襄王时曾受令将东国归还齐国而与齐和。屈跗则客居于魏国为官。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有“屈侯氏,魏贤人屈侯鲋,汉有郎中令屈侯豫”[10]之记载。《史记·魏世家》记载李克(即李悝)与翟璜的一段对话,李克曰:“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11]
“一子一女”说。据清代吕肃高《长沙府志》记载:屈原有女名绣(一作纬)英,其墓在湖南益阳。据明代甘泽《蕲州志》记载:屈原之子怨父沉江,亦沉于水,名“黑神”。此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西北。又据清代陈梦雷编著的《古今图录集成》载:“凤凰庙在益阳县西南六十里弄溪之滨,庙祀原与夫人洎其子,俗呼为凤凰神。”同时载述:“绣英墓在治西花园洞。《县志》云:相传为屈原之女。”同治《益阳县志》:“天文台在八里凤凰山,一名凤凰台,相传屈原作天问处。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泊其三子,俗称凤凰神。每端阳竞渡则祠之。”[12]今《桃江县志》亦云:“花园洞原有古庙……庙址对面为杨家仑,仑上竹木密茂。竹丛中有一土冢,传为屈女绣英墓。”[13]陆侃如《屈原与宋玉》[14]、陈子展《楚辞直解》[15]对《长沙府志》《蕲州志》有引录。但光绪年间《归州志》载:“屈女墓,在治西花园洞,相传屈原之女名秀英葬此,然于书无考,因旧存之。”[16]
“一子”说。据湖北麻城市沈家庄村于民国七年(1918)撰修的《熊氏族谱》记载,屈原有一子,名“岳”,因屈原受“屈(冤屈)”而死,故嘱其子复更为熊姓。
“一女”说。湖南汨罗民间传说屈原有一女名女媭,并有“望爷墩”“烈女桥”“烈女岭”等遗迹。汨罗屈原纪念馆原馆长、楚辞学者刘石林在其《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中有《女媭是屈原的什么人》专文,他认为《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的“女媭”是屈原的女儿。他论证说:“‘媭’在南楚方言中,是女儿的代称。因为汨罗江一带方言称自己爱女为‘妹(lī)’,这里‘女’‘妹’同义,‘妹’即女儿。”[17]并说汨罗至今流传有“女媭磨剪自刎殉父”“女媭兜土葬爷坟”等关于屈原女儿的传说故事。
按《耀州志》所载屈原有三子俱入秦并有二子更姓,结合何光岳《衡阳屈氏世系》的排列来看,屈原长子承开四十二代时徙衡阳后,繁衍屈氏二十八派之多,其世系为屈氏之首,南宋嘉定年间任庆元府太守的屈即为承开四十六代孙。民国三十年(1941)衡阳《河东秋溪屈氏泞房五修支谱》:“我三闾大夫相楚怀王,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所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祖于宁宗嘉定朝,官庆元府太守致仕,籍衡(阳)永福(乡)花溪花园。”屈原其余三个儿子少有后裔,四子承贞只排列有五十多代,清代张澍《姓氏寻源》“今陕西蒲城多屈氏”可能即指承贞支系,亦合《耀州志》“一个家居蒲城,仍然姓屈”之说。
屈原有三子入秦之事,古今史志或著述有载,《史记·高祖本纪》:“九年(前197)……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18]《汉书·地理志》亦载:“汉兴,立都长安,徙……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19]此处的长安、长陵,均在陕西咸阳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即建都咸阳。《元和姓纂》亦曰:“汉徒昭、屈、景于关中。”[20]再如陈直《汉书新证》说:“徙关中之屈氏,后人在咸阳一带,多以冶陶为业。”[21]这些屈氏谱牒和古籍的记载,说明屈原之子入秦可能实有其事。
道光年间《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平生署跗(一作鲋)”,《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有“令屈署以东国为和于齐”,此与《临海屈氏世谱》记载相符。但是,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战国时代的屈氏》对此考证后说:“由屈署的活动看,大约年岁较屈原为轻。至于其世次,尚难确定,有可能是屈匄的子或孙。”[22]何光岳《楚源流史·楚国王族氏族考》[23]所附《屈氏氏系表》,直接将屈署排列为屈匄之子,并指明即上柱国之子良。詹安泰考察屈原前后的屈氏人物时说:“比屈原稍前的有屈宜臼、屈原的父亲屈伯庸;和屈原同时的有屈匄、屈盖;比屈原稍后的有屈署。”[24]也未说屈署为屈原之子。按《战国策·楚策二·楚顷襄王为太子时章》的记载:主张信守诺言将楚之东国归还齐国,并且发车五十乘“北献地五百里于齐”与齐和者,应是上柱国的子良,亦未言及屈署,因此,或许“子良”即屈署之字,是否为屈原之子,不得而知。对于屈跗,《风俗通义》有“屈侯鲋”之说。清代张澍《姓氏寻源》卷四十一曰:“楚武王子瑕食邑于屈,号屈侯,后氏焉。”意思是说屈氏以邑为氏,屈侯氏则以爵为氏,也就是说屈为食邑,侯为爵位且为重复姓氏。既然如此,客居于魏国的屈鲋或屈跗是否为屈原之子,无从考证。因其疑点较多,令人费解。疑一:如果说屈跗为屈原之子,怎么会独有他是“屈侯”之复式姓氏呢?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曰:“屈氏,芈姓,楚之公族也。莫敖屈瑕食邑于屈,因以为氏。”宋代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屈氏,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完、屈荡、屈建、屈申、屈生、屈平其后。”而这些记载只有以食邑之“屈”为氏,未见以爵位“屈侯”之复式姓氏为氏。至清代,陈廷炜《姓氏考略》曰:“楚武王子瑕食邑于屈,号屈侯,后氏焉。望出魏郡。”虽然屈侯氏是屈瑕之后裔,但现今未见屈原之后裔有“屈侯”复姓存在;疑二:屈跗若作为屈原之子,何故而客居于魏?因其生平不详而难以判定;疑三:屈氏世谱称屈跗,而《风俗通义》则称屈侯鲋,二者是否为一人呢?疑四:《史记·魏世家》中李克(即李悝,前455年—前395)言及的屈侯鲋,绝对不会是屈原之子。李悝卒于前395年,而古今学者中所考证的屈原的生年,认为屈原最早诞生于前366年,最晚诞生于前335年,[25]按此而论,屈侯鲋与李悝在世时,屈原尚未诞生,何谈屈原有子?如此等等,由此说明署、鲋(或作跗)不会是屈原之子。
“屈原后裔巡访组”在寻访过程中,还发现了屈原有妻室的记载。陕西山阳县元子街镇屈家涧村同治十一年(1873)的《屈氏宗谱》卷二,绘有屈原及其夫人画像,分别注为“三闾大夫灵均公遗像”“灵均公元配邓夫人遗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月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26]聂石樵《屈原论稿·屈原的诞生和家世》录此之后说:“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并不可靠,但屈原有妻子是可以肯定的。”[27]巧合的是,楚武王熊通之夫人亦为邓氏,据《左传》载:战国时期的楚、邓两地互为婚姻,楚武王熊通之夫人即名为邓曼。古邓国的疆域大致为今湖北襄阳县境汉水以北及河南邓县一带,屈原有妻的传说亦在楚国边界湖北郧县、陕西山阳一带,大约都是邓国范围。所以,屈原夫人为邓氏虽无他证,但可能性还是有的。
根据寻访了解和初步统计,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84个县(市)273个村有屈姓居住。屈姓居住最多的省是河南,有28个县(市)、56个村。四川次之,有26个县(市)、36个村。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山东、重庆等地屈姓居住的村落也比较多,屈姓总人口超过130万人,多数屈姓奉屈原为始祖,为屈原后裔,也有少数屈姓奉屈匄为始祖,还有一部分屈姓为古代屈突氏后代简化为屈姓。寻访组认为,虽难免附会屈原为始祖之例,但屈原后裔无疑存在。总而言之,古今史志文献对屈原后裔的记载或阙或漏,研究屈原后裔之学术至今亦较空泛,从全国屈氏聚居地走访座谈、田野考察,并查阅大量屈氏谱牒及地方志书后,所发现的这些新线索,为中国屈学研究,包括为屈原后裔之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诚望屈学界有识之士能参与其中并不吝赐教,亦期待出土文物为屈原后裔之研究佐证。
(本文与郑之问合作。原载《职大学报》2010年第1期。后收入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十七辑,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2016年,该文获宜昌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张海彤等:《百家姓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2] 赵嘉树等:《千家姓查源》,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3] (汉)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点校本,第2—3页。
[4] (唐)林宝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页。
[5] 陕西省山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6] 孙晓芬:《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7] 郭沫若:《屈原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8] 参见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9] 陕西耀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耀州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386页。
[10]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2010年校注本,下册,第552页。
[11]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40页。
[12] (清)姚念杨修,(清)赵裴哲纂:《益阳县志》,卷二四《古迹》,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7页。
[13] 湖南省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桃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第 218页。
[14] 陆侃如:《屈原与宋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15]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51页。
[16] 光绪《归州志》卷四《详情转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17] 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8]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6页。
[19]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06页。
[20] (唐)林宝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页。
[21] 参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22]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23] 何光岳:《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页。
[24] 詹安泰:《论屈原的阶级出身、政治地位及其在文学上的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25] 参见谭家斌《屈学问题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6]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第2813页。
[27] 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