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1]

这是先秦楚国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开头部分,对天文、地理、神话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蕴含着孜孜以求的宇宙探索精神和先进的认识论。

开篇问询“道”的本源从何而来?天地万物的混沌状态从何时起?因何而分?

阴阳明暗的标准如何究极?无形之貌的表象如何辨识?

为何有光明的白日和幽暗的黑夜?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相交参合,从哪里开始并如何转化?

天盖为圆,列为九重,如何安放度量?是谁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功德?

天体又是如何维系斡旋?天极纵深到遥远的何方?八根天柱对向何处?东南大地为何低陷?[2]

九天的边际如何依托归置?天空的曲折角落谁能记其数量?

天地在哪里交会?黄道十二宫如何等分?日月星辰怎样归属陈列相连?

日出东方汤谷,暮入西方蒙汜[3]。天明至天黑,行走了多少里?

月亮有何德行可以死而重生?因何导利使玉兔依附于腹中?

女岐[4]未有交合怎生九个太阳?北方水神伯强[5]出自哪里?南方和顺之气[6]自何而出?

何处关闭而致天黑?何处开张而致天明?东方角宿还未放光,曜星[7]又在何处躲藏……

古希腊人文觉醒的时代,哲学家仰望星空,天文发达;艺术家雕绘人体,探索人本;运动员竞技体育,追寻人体极限。

中国诸子百家的时代,亦有深刻的终极关怀与哲学思考。屈原《天问》学究天人,内容包含了当时学者对史前人文知识的汇总和未有定论的质疑。这些问题在历代史书中的探讨历久不衰,一方面朝着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方向延伸,另一方面朝着形而下的科学实证方向发展。《易传·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8]道器之学,是中国文脉源流深广的核心思想。

《尚书·周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9]中华书籍典册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历史传承的见证。我国古代乐律学理论深受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天文历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从先秦《管子》《汲冢周书》《吕氏春秋》到汉唐《淮南子》《京房易传》《乐书要录》,而至宋明《梦溪笔谈》《律吕新书》《乐律全书》……大量官著、私著文典,均有对于历代乐律学、乐学不同体系的思想汇总和考据,留下诸多研究资料的同时,也留下了错综复杂的思想观点。

自《尚书》将乐的内容纳入记载,到司马迁将《律书》列为正卷,《汉书》将《史记》《律书》《历书》合为《律历志》,官方史书便着力于推广律历一统的观念。律历测算起着决定国家授时颁朔、同律度量衡的重要作用,也影响着礼乐文化中律调系统的建设。各朝撰修《礼(音)乐志》《律历志》,礼、乐、律、历之间互为体用的合同关系成为历代官修史书记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分类的文化学、历史学、物候学、气象学、天文学、易学、数学、律学、乐学等学科在古代通学观念的影响下,都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研究方向。号称“天学三书”的《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有着统一的思想背景,《艺文志》《郊祀志》等也渗透有部分乐律思想,各志书之间在一以贯之的天人意识下综合汇聚成丰富的乐律学理论资料库,是当代研究者深入学习的宝藏。

《尸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10]所有人类文明发端的时期,每一个种族都在迫切地想要揭开和掌握时间与空间的奥秘和规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精神,古人的宇宙观将万物纳入时空之中,以不同的数列模式表达。中国的乐律学理论饱含着古人对自然界的朴素观察和时空连续的宇宙观念。从律历计算到礼乐用律用调的选择,处处渗透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天人合一”的顺天应命思想和“内圣外王”的政治文化背景。每个时代各种学说的提出和学派的传承、方法论和学理根基的转变,反射着时代的变迁历程和不断更新的文化认知。

中国音乐思想史学家罗艺峰先生提出充满人间温度的呼吁——“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11],鼓励中国学者从传统文化精神和思维体系出发。乐律学研究更应重视乐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学统背景中,与当时的思想观念、礼乐规制和历法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中国律学就是先人将音律现象与自然科学、数理逻辑、天文星象、阴阳易术形成联系的文化结晶,其功用最大的体现就是服务于各个时代的皇权统治。

我们在研究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有音律与天时节气的关系,四时八节的时空观在乐律中的体用,月令旋宫与律值日思想演变的规则,汉唐关于声盘律盘逆向双旋的星历根源,八风十二律在先秦至两汉对应天体运行的观测及文化意义,候气应律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学性和政治意图,律对冲和大小阴阳思想在天学、易学中的实践性,阴阳相生的思想与星辰运行的规律在乐律测算中的表现,三分损益、折半法、开方法等律数计算方法的变迁,黄钟律元的相关问题如历元时间点、岁差平朔对律数算法的影响,同律度量衡在历代制定的标准,历法的发展变化对同期律学发展的冲击,历代律学家的天文易学知识对创制更造律制的推动力,等等。

另外,礼乐制度中不同朝代在不同仪式场合使用的律调系统,如周礼中六乐的祭祀活动与圜钟祭天、函钟祭地、黄钟祭宗庙的三宫制式,其间隐含的诸家风俗与礼法、后期三统论的总结,即时地体现着不断进化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 (战国)屈原著,林家骊译注:《楚辞》,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80页。

[2] 从中国地理来看,西北地势依山高厚,东南地势入海低薄。

[3] 汤谷,一作旸谷,与蒙汜为神话中日出、日入之地。

[4] 女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曰:“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后世演绎为九子魔母、生育女神,当代学者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走婚制的体现。著者认为《天问》探索宇宙生成,联系上下文对日月星辰的解析,前句讲月孕玉兔,后句对应的是九日传说。(汉)王逸:《楚辞集注(宋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31页。

[5] 伯强,又作禺强、禺疆、禺京、玄冥,传说为风神、水神、北海之神。

[6] 和顺之气发自南方,即惠气。

[7] 角宿,东方青龙七宿第一,春末夏初出现,主春生;曜灵,日月五星合称七曜。《诗经·桧风·羔裘》曰:“日出有曜,”曜灵被王逸注为“日也”。

[8] (宋)朱熹撰,苏勇校注:《周易本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9]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10] (周)尸佼撰:《尸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1] 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