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著简介

一 恩格斯简介[3]

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的家庭,青少年时代就读于巴门中学和爱北斐特中学。中学尚未毕业,恩格斯就被送到巴门的商业营业所当学徒,不久又被送到不来梅当办事员。在这里,他接近激进团体“青年德意志”,并在其刊物上著文反对君主政体及等级特权,表现了强烈的民主主义倾向。1841年秋,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他利用这一时机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1842年11月,恩格斯去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厂,他经常深入工人群众,了解工人群众的疾苦。英国工人的悲惨生活激起了他极大的同情。他还经常出席英国工人群众的集会,同宪章派的左翼领袖乔治·哈尼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时期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研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被称为“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结构,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根源。

1844年8月,恩格斯路经巴黎同马克思会见,发现彼此见解完全吻合,决心共创科学社会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携手奋斗。在巴黎期间,两人合著的《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845年3月,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以亲自观察和掌握到的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它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工人运动必须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原理。1845—1846年,他同马克思合著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描述了人类社会从产生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轮廓,论证了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第一次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1846年,他同马克思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8月,两人共同创办“德意志工人协会”,活跃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德籍侨民之中,并为团结各国工人群众,广泛宣传科学共产主义,同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流派展开斗争。

1847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参加了该同盟的领导工作。不久后,受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的委托,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即著名的《共产主义原理》。该书以问答形式通俗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原则,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拟定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措施,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847年12月—1848年1月,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吸取《共产主义原理》中许多思想的基础上,合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4]。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1848年3月,德国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回到德国,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作为宣传阵地。恩格斯是该报编辑之一,他为该报征集股东,撰稿和处理各种稿件,协助和代表马克思领导编辑部的工作。1849年5—7月,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曾作为维利希志愿军团的副官活跃在起义战士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起义失败后,恩格斯经瑞士逃往伦敦,同马克思一起重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并努力团结、鼓舞逃往伦敦的起义战士。

为了使马克思能集中精力从事《资本论》的创作,以及维持马克思一家的生计,恩格斯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恩格斯于1850年重返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任职,从事他十分厌恶的商业工作。1850—1852年,他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两部总结1848年革命的著作:《德国农民战争》和《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特别是后一部著作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武装起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

在1850年至1870年这二十年间,恩格斯由于从事商业活动,被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但是他仍以全部业余时间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几乎天天和住在伦敦的马克思通信,共同探讨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他向马克思提供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活动的资料,解答马克思提出的一些问题,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倾注了心血(《资本论》出版后,他又为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他和马克思在理论创作上是有所分工的。马克思主要致力于《资本论》的写作,而恩格斯则“在非常通俗的、往往是论战性的著作中,根据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阐明了最一般的科学问题”。

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述国际问题的文章,强烈谴责沙皇俄国和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掠夺,热情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并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了军事科学,后来又着手研究语言学。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他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与当时工人运动中的一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主义和拉萨尔派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最终战胜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奠定了基础。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恩格斯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战略家的眼光对战争发展的进程作了科学的估计,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1871年3月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他同马克思一起热情支持巴黎公社的革命,高度评价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深刻地阐明公社的历史意义。公社失败后,恩格斯积极倡议和组织对公社逃亡者的救援工作。

1872年12月至1873年11月,恩格斯写了三篇论住宅问题的文章,有力地批驳了德国蒲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关于解决住宅问题的荒谬主张,进一步揭露了蒲鲁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其反动性,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宅问题。1872年10月—1873年3月,针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谬论及其分裂工人运动的阴谋,恩格斯写了《论权威》一文,对权威原则及其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指出:“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5]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工人运动统一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犯有严重丧失原则的错误,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严肃批判了德国党内领导人的错误,同时又热情关怀和指导德国的工人运动。1875年前后,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猖狂进攻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党内网罗了一批机会主义信徒,也诱惑了党的某些领导人。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不得不中断正在写作的《自然辩证法》以“收拾”杜林。在1877年—1878年两年间,他先后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汇编成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被称作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著作,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介绍给各国工人阶级。在这部著作的《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局限性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材料的来源和它的物质基础作了十分深刻的阐述,它以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垄断和国家垄断的产生,论证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这部著作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等问题也都作了精彩的阐述。此外,它还规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保尔·拉法格的请求,将该书的“概论”“历史”和“理论”三章汇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单独出版,受到各国工人阶级的热烈欢迎,它对于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承担起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顾问和领导者责任,热情关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忠实捍卫他同马克思数十年来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还以极大的精力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列宁赞颂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6]

1884年,恩格斯创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正式出版,该书科学地说明了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析了历史上各种不同家庭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过程,阐明了原始公社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形成,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论证了国家将随着共产主义实现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888年,恩格斯创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出版单行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恩格斯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建立第二国际的活动。在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中,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同当时日趋抬头的无政府主义及右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斗争。他在1891年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同年3月再版了马克思的名著《法兰西内战》,并亲自为该书写了导言,6月写了《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1893年,恩格斯以73岁的高龄出席了第二国际苏黎世代表大会,受到各国社会主义者的热烈欢迎。1894年,恩格斯针对德、法两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路线,写了最后一篇著作——《法德农民问题》,强调了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规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农民的政策,必须用说服、示范和提供帮助的办法逐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恩格斯在晚年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热情指导各国工人运动。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

二 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特定思想必然代表着特定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定需求,《共产党宣言》亦是如此,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是深刻的。梳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期,彼时的欧洲被两种革命浪潮席卷: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前者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则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工业革命方面,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在这几十年间,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促进了欧洲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欧洲社会的生产中心亦由农业转向工业,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雇佣制在大机器生产式的大工厂对小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场的替换下出现了。为便于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的组织制度进行了社会化、统一化和组织化的调整,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前,同贵族阶级相比,资产阶级的实力是相对较弱的,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附于贵族阶级;但在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不断积累,直至取缔贵族阶级并在国家内部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在政治革命方面,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于1825年出现,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不满情绪持续堆积,阶级之间的革命战争一触即发。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被并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代表。这三次工人运动遭受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但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这些运动的失败亦从侧面反映了在革命过程中由科学的、正确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双重作用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47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上成员们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新的斗争原则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份纲领。在此背景下,影响人类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面世。彼时的欧洲社会不乏贬低和批判《共产党宣言》的论调,这些声音或来自为维护自身利益的资产阶级,或来自持不同观点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其他派别,但《共产党宣言》所具有的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宝贵的实践价值却证明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