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朝圣者“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创作研究
- 赵晓彬 刘淼文
- 5522字
- 2025-04-28 19:43:38
第三节 “谢拉皮翁兄弟”在中国
一 译介情况
应该说,国内对于“谢拉皮翁兄弟”的翻译研究起步是很早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鲁迅。1920年,费定发表了其短篇小说《果园》,很快被鲁迅看中,称其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并翻译成中文《果树园》。1930年,韩侍桁翻译了弗谢·伊万诺夫的小说《铁甲列车14—69》,也由鲁迅审阅校对,作译后记。1930年代,俄语文学翻译家曹靖华先生翻译了弗谢·伊万诺夫的《幼儿》一文,收录在他著名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中,该书前后再版十余次,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深远。此外,1930年代,曹靖华还试译了费定小说《城与年》(1946年首次译完),并搜集了苏联木刻家亚历克舍夫的木刻版画交由鲁迅写序言。鲁迅1930年代就介绍过费定、左琴科、吉洪诺夫、隆茨、弗谢·伊万诺夫等人,并翻译过隆茨的小说《在荒漠中》。
1949年起,这以上四位作家(隆茨除外)的主要作品陆续被译介到中国来。如左琴科的《左琴科幽默讽刺作品选》(顾亚玲、白春仁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年版)、《丁香花开》(吴村鸣等译,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一部浅蓝色的书》(靳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左琴科幽默讽刺作品集》(吕绍宗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日出之前》(戴骢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弗谢·伊万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罗稷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版);吉洪诺夫的长诗集《勇敢的游击队员》(邱威译,鲁林校,光明书局1950年版)、《基洛夫同我们在一起》和《吉洪诺夫诗集》(林凌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费定的《城与年》(曹靖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弟兄们》(沈立文、根香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早年的欢乐》(左海译,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不平凡的夏天》(主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和《篝火》(叶冬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此外,卡维林的小说在国内也有多部译本,如1938—1944年创作并获得斯大林奖章的作品《船长与大尉》便于50年代被翻译过来,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船长与大尉》(于光译,陈文校),《一本打开的书》三部曲《青年时代》(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符拉森克娃医生》(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希望》(唐其慈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此外,《苏联当代中篇小说选》中收录了卡维林1978年发表于《新世界》的中篇小说《两小时的散步》(王步丞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另一位成员尼基京的作品《北方的曙光》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次年国内就出现了译本(史善扬译,文化工作社1952年版)。
大鹏与张捷1981年翻译的《“谢拉皮翁兄弟”自传》具有较大价值,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由张捷等人编译的《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一书收录了隆茨等人一些文论。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在小说翻译上取得的成就不小,但对1920—1930年代“谢拉皮翁兄弟”的作品翻译得并不多,而且翻译的作品也大都集中在左琴科、费定、卡维林、吉洪诺夫、弗谢·伊万诺夫几人,其余成员几乎没有涉及,以上几人作品的翻译也多是在其成名之后的代表作,对于他们创作初期,特别是“谢拉皮翁兄弟”活动期间发表的作品少有译本。此外,对于深入了解“谢拉皮翁兄弟”成员有较大帮助的几部作家回忆录几乎都未有过译本。所以说,目前的“谢拉皮翁兄弟”的译介情况并不乐观。
二 研究概况
国内对于“谢拉皮翁兄弟”的研究起步很晚,尽管鲁迅在1920年代就提到过费定、左琴科、隆茨等人,但鲜有深入的研究。1940年代,在边区延安,以及晋察冀地区的文化工作者转译、编译过一些与苏联文学事件相关的材料,其中1940年代对左琴科的批判以及当年刊登于《真理报》的批判文章都被他们编译到边区日报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1960年代,虽然中苏关系恶化,左琴科的作品却意外地在中国流行起来,到现在为止,左琴科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苏联作家之一,也是“谢拉皮翁兄弟”十几个人中作品被译介最多、研究最成熟的作家。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谢拉皮翁兄弟”研究却几乎停滞不前。到了1980年代初,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观。我们甚至可以将1980年代看作“谢拉皮翁兄弟”在中国研究的开端。1980年代,随着大量成员作品译介过来,对其成员的研究逐次展开。
但是,国内学界对“谢拉皮翁兄弟”的整体研究并不深刻。该文学团体产生的背景及其具体的创作问题,在我国俄罗斯文学史中很少提及或仅一笔带过,如彭克巽在《苏联小说史》中仅以8页篇幅介绍了这一团体及其几位主要成员;任光宣在《俄罗斯文学史》中对“谢拉皮翁兄弟”及其文学继承性稍有提及。至于对“谢拉皮翁兄弟”创作的理论研究就更不深刻。大鹏于1986年在《苏联文学》上发表过一篇译文;张捷在同期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谢拉皮翁兄弟”及其自传》的评论;蓝英年于1996年在《读书》杂志发表了《倒霉的“谢拉皮翁兄弟”》一文、2003年又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得意的“谢拉皮翁”两兄弟》一文,两篇文章均为研究“谢拉皮翁兄弟”成员生平逸事的成果。
关于“谢拉皮翁兄弟”团体内部关系的研究,如什克洛夫斯基与“谢拉皮翁兄弟”,或“谢拉皮翁兄弟”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不少研究者有所提及。如,1983年《苏联文学》第4期发表的《早期苏联文艺界的形式主义理论》一文中,虽然对于形式主义否定多于肯定,但该文在国内最早提出形式主义与“谢拉皮翁兄弟”之间关系的问题,文章指出:“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中不少作家也是形式主义理论的宣扬者,他们不是把文学作品看作对现实的反映,而是看作风格与手段的总和,这个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形式主义倾向的表达者。[22]这一观点被叶水夫主编的《苏联文学史》(1994),张捷、李凡辉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4)等引用或接受;张冰在其著作《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2000)中也多次提到“谢拉皮翁兄弟”与俄国形式主义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谢拉皮翁兄弟”是受到形式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文学团体;李毓榛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2000)一书中则认为“谢拉皮翁兄弟”属于唯美主义文学团体,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刘文飞在其《俄罗斯文学大花园》(2007)一书中称“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主张有形式主义之嫌疑;2015年,侯佳希在其硕士论文《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研究》中,从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为出发点,专节谈到什克洛夫斯基对“谢拉皮翁兄弟”的影响,并分析了卡维林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之夜》中对什氏纪事文风的模仿与陌生化手法的关注。这说明国内已经开始关注和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什克洛夫斯基与“谢拉皮翁兄弟”之间关系如何,什氏与“谢拉皮翁兄弟”有无共同审美诉求,什氏对“谢拉皮翁兄弟”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究;2017年赵晓彬、刘淼文在《俄罗斯文艺》第二期合作发表的文章《什克洛夫斯基与“谢拉皮翁兄弟”》中介绍了什克洛夫斯基与该团体特殊的文学渊源。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关“谢拉皮翁兄弟”文学继承与革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2015年刘淼文、赵晓彬在《俄罗斯文艺》发表的《“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一文,简要阐述了“谢拉皮翁兄弟”部分成员创作中存在的继承性问题;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煦博士论文《传承与革新:卡维林与“谢拉皮翁兄弟”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探索》也从继承与革新性入手,分析了卡维林与整个团体的创新,该文作者还于2017年在《俄罗斯文艺》发表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神话”的终结之链》一文,从“神圣的命名”“入侵的历史”和虚构的作者形象为出发点描绘了20世纪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对列米佐夫的“猿猴议会”和“谢拉皮翁兄弟”两个文学团体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9年,笔者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20年代“谢拉皮翁兄弟”文学革新研究》,从2015年至今指导了一系列专门研究“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创作的学位毕业论文:如,王时玉《卡维林二三十年代的主题与叙事研究》(2017),任曙碧《隆茨戏剧体裁革新研究》(2019),张婉玲《格鲁兹杰夫文学批评研究》(2019),齐芳《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创作研究》(2019),牛珊珊《斯洛尼姆斯基20年代小说创作研究》(2019),刘琳婉玉《卡维林二三十年代元小说研究》(2020),杨丽娜《费定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转型研究》(2020),赵康延《隆茨戏剧现代性转型研究》(2020),张尚鹤《隆茨小说创作诗学研究》(2020),杨容《左琴科科学文艺体小说研究》(2020)等,均以团体中单个作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团体在小说、戏剧等创作上的贡献。
以上这些著作和论文大体代表了国内对于“谢拉皮翁兄弟”的研究状况。可以说,“谢拉皮翁兄弟”在新时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关于“谢拉皮翁兄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第一,缺失性:作品翻译上,20年代“谢拉皮翁兄弟”成员的作品翻译得不多,且带有严重的倾向性。
第二,无分量性:缺乏比较有分量的著述。
第三,滞后性:没有对“谢拉皮翁兄弟”进行过整体把握,文学史上关于“谢拉皮翁兄弟”的论述严重滞后,评论研究均停留在苏联批评家观点之中。
第四,不均衡性:即有些作家分析得透彻,随处可见,有些作家却罕有提及,对于国内来说非常陌生。
第五,片面性:即对有些作家的认识很不全面,带有偏见。
“谢拉皮翁兄弟”是1920年代俄罗斯最主要的文学团体之一,但相关研究仍颇为薄弱。再者,还没有对该团体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该团体在1921—1929年之间的数年活动,其主要作家在1920年代的创作,也几乎无人涉及。本书将着眼于这一团体的起源、发展直到解体,详细叙述“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活动、成员、组织形式、宣言与主张、内部流派、人物命运。此外,就其团体的创作特点,本书着重分析1920年代这一团体创作,以文学之继承性与革新性为纵坐标,以费定、隆茨、卡维林、弗谢·伊万诺夫等人的小说创作为横轴,立体地描绘和阐述该团体小说和戏剧创作的基本状况。本书将这一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这一团体的发展历程与团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将重点探讨“谢拉皮翁兄弟”创作中对西方文学、俄罗斯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俄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技法的继承;详细解读弗谢·伊万诺夫的幻想现实主义风格、左琴科的幽默讽刺风格、卡维林的霍夫曼和果戈理基因及元小说实验、隆茨的情节小说、元戏剧,格鲁兹杰夫的文学面具理论及传记批评等,对“谢拉皮翁兄弟”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
[1] 世界文学出版社(Всемир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创办于1918年9月,是人民教育委员会下属出版机构,在高尔基倡议下建立。该社旨在翻译出版18—20世纪最好的文艺作品。截至1924年该出版社出版了大批欧美及东方(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文学名著,约120卷。1924年该出版社被并入列宁格勒出版社。
[2] 彼得格勒艺术之家(Дом исскуств в Петрограде),1919年由高尔基和楚科夫斯基倡议成立,位于彼得格勒莫伊卡河59号,是彼得格勒1920年代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1923年关停。艺术之家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苏联作家奥尔加·福尔什(Ольга Форш)将艺术之家活动写成小说,名为《疯狂的轮船》(Сумасшедший корабль,1933)。
[3] Edgerton,W.,“The Serapion Brothers:An Early Soviet Controversy”,Am.Slav.East Ero.Rev,No.1,1946,pp.47-64.
[4] 《斯拉夫与东欧评论》创建于1946年,是美国当时主要的斯拉夫研究机构斯拉夫研究会的季刊。
[5] Керн,Г.,“Л.Лунц и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Новый журнал,Т.82,1966,C.136-192.
[6] Oulanoff,H.,The Serapion Brothers:Theory and Practice,Vol.44,Mouton,1966,p.186.
[7] Kern,G.,Lev Lunc,The Serapion Brother,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1969.
[8] Sheldon,R.,“Shklovskij,Gorkij and The Serapion Brothers”,Slav.East Ero.Rev,No.1,1968,pp.1-13.
[9] Piper,D.,“Formalisim and The Serapion Brothers”,Slav.East Ero.Rev,No.108,1969,pp.78-93.
[10] Oulanoff,H.,The Prose Fiction of Veniamin A.Kaverin,Slavica Publishers,1976,p.203.
[11] Russel,R.,“Dramatic Works of L.Lunc”,Slav.East Ero.Rev.T 66,No.2,1988,pp.210-223.
[12] Dorfman,L.J.,Serapion Sister,The Poetry of Elizaveta Polonskaja,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6.
[13] Зайдман,А.Д.,М.Горький и молодые прозаики содружества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1919—1927),Нижный Новгород:[б.и.],2003.
[14] Горбунов,А.Б.,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и Федин,Иркуск: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76,С.278.
[15] Минокин,М.В.,“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в зарубежных истолкованиях”,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No.1,1971,С.177-186.
[16] 普希金之家(Пушкинский Дом),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Инститýт рý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ýры акадéмии наýк,简称 ИРЛИ РАН)。
[17] Прокопова,Т.Ф.,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Антология:Манифесты,декларации,статьи,избранная проза,воспоминания,М.:Школа-Пресс,1998,640 с.
[18] Фрезинский,Б.Я.,Судьбы Серапионовых:Портрет и сюжет,СПб: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3,592 с.
[19] Лемминг,Е.,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в зеркалах переписки,М.:Аграф,2004,544 c.
[20] Колосова,Н.А.,Загадка-ответ.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и культуре 1920—1940 годов,Киев: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Дмитрия Бураго,2011,576 c.
[21] Корнелия,И.,Лев Лунц,брат-скоморох,Белград:Изд-во филфака Белгра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1,345 c.
[22] 李凡辉:《早期苏联文艺界的形式主义理论》,《苏联文学》198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