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史地位

托洛茨基作为官方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代表,他对“谢拉皮翁兄弟”的创作持批评性的态度,但是对于他们的艺术贡献也是肯定的:“我们深知同路人政治上的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但是如果我们抛弃皮利尼亚克和他的《荒年》,抛弃弗谢·伊万诺夫和吉洪诺夫和波隆斯卡娅等‘谢拉皮翁兄弟’,抛弃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那么,除了标榜无产阶级那几张未兑现的票据外,还能剩下什么呢?”[18]在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上,1920年代的苏俄文坛上处理最好的无疑是“谢拉皮翁兄弟”。费定后来在《高尔基在我们中间》(1943)一书中对“谢拉皮翁兄弟”就如此盖棺定论:“谢拉皮翁兄弟在文学史上不会泯没无闻。”[19]

虽然“谢拉皮翁兄弟”是于1929年停止活动的,1924年“谢拉皮翁兄弟”中最有才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隆茨的逝世就为其终止埋下了伏笔,但实质上,“谢拉皮翁兄弟”大部分成员成了知名的作家:弗谢·伊万诺夫在20年代凭借《游击队员》《铁甲列车14—69》名满文坛;隆茨虽然英年早逝,但其才华却为大家所肯定;卡维林创作时间最长,于1945年凭借《船长与大尉》获得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左琴科虽一生两次受到批判,但其才华更是不言而喻的,左琴科是1920—1930年代苏俄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依然拥有读者。在“谢拉皮翁兄弟”中,左琴科的作品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也最大。而吉洪诺夫早期诗歌中有古米廖夫的影响,后来当了苏联作协主席,费定后来还成了苏联作协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他们成为1950—1970年代苏联最主要的文化官僚。此外,还有两个批评家:格鲁兹杰夫和什克洛夫斯基。

总之,在苏联文坛,作为1920年代几乎是唯一的小说创作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在存在形式与艺术创作上都独树一帜,是苏俄的最早一批小说家。“谢拉皮翁兄弟”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第一,他们是苏联文学的最早实践者,卓有成效的文体改革者,对于革命后的战争、游击队、革命题材小说做过很有成效的探索;第二,“谢拉皮翁兄弟”在小说体裁与风格上的探索影响了后来的苏联作家,甚至对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亦有影响;第三,隆茨的反乌托邦戏剧、元戏剧创作,更是开辟了俄罗斯反乌托邦和元戏剧之先河;第四,格鲁兹杰夫在文学面具理论、讲述人等方面的论说得益于形式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巴赫金、洛特曼等理论及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由此可见,“谢拉皮翁兄弟”是1920年代苏联文学的最主要参与者,是苏俄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这一团体对研究苏俄文学史、1920年代文学进程都颇有裨益。


[1] 俄语为:эмиграция,метрополия,пота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 Ленин,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нение,Т.24,М.:Изд-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3,С.129.

[3] 哲学船事件(философский пароход):1922年上半年苏联政府逮捕审讯一大批知识分子,9月将他们送往彼得格勒,由港口分批次(哈肯船长号和普鲁士号)送离苏联。因船上有大批哲学教授、思想界人士、宗教人士及作家,如别尔嘉耶夫、司徒卢威、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知名哲学家,故史称“哲学船事件”。

[4] 邱运华等:《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5] [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6] [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7] [俄]隆茨、左琴科等:《谢拉皮翁兄弟自传》,大鹏译,《苏联文学》1986年第4期。

[8] [俄]隆茨、左琴科等:《谢拉皮翁兄弟自传》,大鹏译,《苏联文学》1986年第4期。

[9] [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10] 转引自[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11] [俄]隆茨、左琴科等:《谢拉皮翁兄弟自传》,大鹏译,《苏联文学》1986年第4期。

[12]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罗斯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3] [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4] [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5] [俄]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四卷),臧仲伦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16] 张杰、汪介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17] [俄]扎米亚京:《明天》,闫洪波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8] [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19] [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