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我国清末以前(至清宣统三年)现江苏、上海两地见载之医学古籍,分医经、本草、食治、养生、藏象、病机、诊法、明堂经脉、伤寒、温病、金匮、临床综合、方书、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儿科、喉科、眼科、法医、医案、医话医论、丛书、史传、书目、运气、其他共28门类,凡3 465种,其中现存1 974种,残阙30种,辑佚14种,笔者亲见亲读2 018种,未见131种,已佚1 316种;牵涉撰作、编纂、校刊、出版者2 319人,其中以堂室斋馆名者19人,仅有姓氏缺名字者26人,仅有名字缺姓氏者63人,姓名俱全者2 212人,另有姓名佚失以“亡名氏”称者144人次。

本书体例参照丹波氏《中国医籍考》,载录医籍原序跋,原作者传记、文集、墓志铭,以及各种目录学著作有关提要、按语,兼及史传、方志、家族宗谱中有关医籍的记载,研究考证医籍书名、卷帙、撰作、出版或校勘年代,医籍现存、亡佚、辑佚、未见、阙失等情况;考证书籍性质、别名、简要内容、沿革变化、丛书子目等内容;考证作者籍贯、姓氏、字号,载录其经历、医学成就。每有参考异同,订正讹谬,并附己说于后,或阐述性质,或罗列别名,或简述内容,或载录版本,或记录演变,或考证真伪,或记收载丛书,孤本抄本则别列藏书者。末附书名索引、著者索引及苏沪古今地名对照、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对苏沪地区的医学古籍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与考证,资料丰富,内容精专,考证周密,立论严谨,学术挖掘深透,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自可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阶梯。本书也是研究中医学术渊源和中医医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学术专著,可为从事中国医学、中国医学史、中国文化史与中国历史以及地方史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学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