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秋去冬来,渐渐地,又快过年了。“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已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快到了。

前几天给家里打电话,家里人说村里杀了羊,买了点羊肉,说是给我留点,等我回家的时候吃。我就说,我们这到处都有卖羊肉的,我经常买着吃呢,不用留了,你们自己吃吧。说来惭愧,这几年自从搬到市中心来,虽然卖羊肉和羊肉汤的地方比以前多了,而我这一年之中,吃羊肉的次数并不算多。为数不多的几次也是跟表哥或同事到外面吃,或者是百无聊赖中突发奇想,兴冲冲地出去买了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些白菜心,煮了吃,买一次就能吃上好几天。

上周末就是这样,我实在按捺不住想要出去走走的心,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买了一点羊肉回来,就算是了却父母的牵挂之心吧。今晚上下班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忙活着煮羊肉,无非还是葱、姜、花生油炼锅,煮熟后再放些包水饺剩下的白菜心、盐和酱油混着煮一会儿,最后放点香菜和醋,就着馒头吃了,最后回味起来,好像也没吃出太多羊肉味来,难道买错了?还是我不太会做呢?

说起吃羊肉来,我直到现在还有点怀念以前单位附近的红房子羊肉馆。当时红房子算是距离单位最近的可以吃饭的地方了,步行需要二十分钟,骑自行车十分钟,骑电动车五分钟,开车的话估计两三分钟。当时也是冬天,最先提议去那里吃羊肉汤的是隔壁宿舍的一位同事,终于熬到了周末,几位刚认识没多久的同事一起步行去吃羊肉。第一次吃感觉确实很不错,就是有点小贵,竟卖二十一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周末,是一个下雨天,我跟一位同事都很想去吃,可是又懒得走,只好借了一辆自行车,一路淋着雨,一起摇摇晃晃、风风火火地去吃了,而且是两个人一起买了一碗,各自就着饼吃了,吃完了还打包了一大塑料袋加了羊血的羊汤,给在宿舍里不想出门的同事带回去。

后来对红房子熟悉了,就常常一个人去那边吃饭,那里有十四块的清汤米线,十块钱的烩饼,十五块钱的黄焖鸡米饭,还有七块钱的拉面,后来还有十二块钱的四菜套餐,二十块钱的白菜肉水饺,十几块钱就能吃饱的鸡汤,当然还有一直不变的二十多的羊肉汤。

再后来,买了自行车、电动车,就再也不用步行去那边吃饭了,甚至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吃饭。快要离开的前一个月,我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去红房子吃饭,同事就很好奇:“你为什么每天中午都去那边吃饭呢?”我有时笑而不语,有时就胡诌一句“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有些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来搪塞他们。有同事就说了:“人家吃的是情怀。”我竟有些无言以对。有一位同事就实在是忍不住好奇心,干脆中午的时候也不去公司食堂吃饭了,跟着我一块到红房子吃。我就只好带着他,一路晃晃悠悠,到红房子吃饭。那时候红房子比较兴鸡汤和带红烧肉的套餐,我们俩就天天吃这个。其他的同事也眼馋,就让我给他们打包鸡汤回去。我后来在想,我的那位好奇的同事,天天陪我出去吃午饭,大概是想在我最后将要离开的日子里,多留点一起相处的回忆吧。

最后几天里,整个部门的同事都提议,不如大家都一起出去吃午饭吧,我的那位好奇同事,开着车带着大家,到红房子一起吃了一顿羊肉汤。现在想来,那应该算是我最后一次在红房子吃羊肉汤了。

其实后来,离开那里的这几年,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回到以前住过、走过的地方看一看,有时也经过红房子,经过曾经熟悉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公园和书店,可是再也没有在那里吃过一次饭、买过一次东西。我知道那里已渐渐不属于我,尽管那里比以前更繁华、生活更便捷。然而也是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我会花很长时间怀念那时一起经历的欢笑和吵闹,一起加过的班,一起淋过的雨,一起吃过的饭,一起喝过的酒,一起住过的宿舍,还有我电动车载过的人,我的背包里装过的同事的水果和饭菜............

离开的时候,疫情还没开始,如今疫情过去已整整三年,电动车还在,坐它的人换了又换,甚至它自己已换过了电机和电瓶,依然坚挺地陪着我买菜和上下班,当年的背包也一直没换,旧了又洗,洗了又旧,像以前一样,风雨无阻地陪我上下班。可是,电动车和背包总有一天要下岗,大概就像那些与羊肉汤有关的如风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总有一天也会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脑海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