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细雪来得快去得也快。郑鸿逵站在“闽扬绸庄“二楼的窗前,看着屋檐融化的雪滴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开业三日,店铺生意日渐红火,对面苏家的“锦绣轩“却门可罗雀。
“四爷,苏家来拜帖了。“郑福快步上楼,递上一封烫金帖子。
郑鸿逵展开帖子,上面用娟秀小楷写着邀他明日午时在“醉仙楼“品茗。落款是“苏府“二字。
“来得倒快。“郑鸿逵冷笑。
次日正午,郑鸿逵独自来到醉仙楼。推开雅间雕花木门,里面坐着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一袭月白长衫,腰间悬着羊脂玉佩。
“久闻郑将军大名。“男子起身拱手,“在下苏明远,排行老二。“
两人寒暄落座。苏明远亲自斟茶:“郑将军的绸缎庄生意不错啊。不过...“他话锋一转,“扬州绸缎的价都是定好的。贵号突然降价三成,坏了行规啊。“
郑鸿逵轻啜香茗:“苏二爷言重了。新店开张,让利促销而已。“
“让利?“苏明远手中核桃发出脆响,“郑将军,你这一让,别家铺子怎生经营?凡是都讲个规矩。“
“规矩?“郑鸿逵突然拍案,茶盏震得叮当响,“派人冒充乞丐堵我店门,也是规矩?散布谣言说我货品低劣,也是规矩?“
“郑某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郑鸿逵冷笑。
雅间温度骤降。门外传来刀鞘碰撞声,苏明远强作镇定:“郑将军,强龙不压地头蛇。我苏家在扬州...“
“你苏家有商船行走运河吧?“郑鸿逵突然掏出一块令牌拍在桌上,“福建水师“四个鎏金大字刺得苏明远眼皮直跳。
“听说近来运河不太平。“郑鸿逵把玩着令牌,“上月还有商船莫名沉没...苏二爷,你说要是令尊知道苏家商船都保不住...“
苏明远手中核桃啪地裂开:“你威胁我?“
“岂敢。“郑鸿逵收起令牌,起身整衣,“只是提醒苏二爷,做生意各凭本事。若再玩阴的...“他俯身在苏明远耳边轻声道,“我闽南儿郎最擅水上活计,苏家有多少船?。“
郑鸿逵大步迈出醉仙楼,冬日的阳光刺破云层,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街对面,林财带着十余名精壮伙计候在茶摊前,见郑鸿逵安然出来,纷纷松了口气。
“回铺子。“郑鸿逵翻身上马,眼角余光瞥见二楼窗边苏明远阴沉的脸。
此时,苏府书房内,苏明远狠狠摔碎了一个茶杯。
“好个郑鸿逵,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咬牙切齿地对身旁的黑衣人说,“去查清楚郑家的货源和销路,我要断他的根基!“
黑衣人躬身退出。苏明远走到窗前,望着运河方向,眼中凶光毕露:“福建来的小子,让你知道扬州到底是谁的地盘!“
青衣管家捧着公文疾步进来:“老爷,袁知府差人来信。“
苏明远抖开信纸扫了两眼,突然笑出声:“卢象升要各官府士绅开城门施粥?“他将信纸甩给身旁的管家。
“让那些泥腿子喝风屙屁去!“苏明远抓起两个玉核桃踱到窗前,运河上苏家商船的桅杆正刺破晚霞,“袁彭年这老狐狸,准是借机要我们捐钱。你回个话,就说苏家财力困竭”
管家迟疑道:“万一真有流民闹起来怕是...“
“蠢材!“玉核桃在紫檀窗框上磕出脆响,“你以为那些饿殍能活着走过清江闸?“
“摆设粥厂,装模作样罢了,去岁凤阳被贼寇掳掠,可看见扬州城有饥民来投?”
“二爷是说?”
苏明远冷笑一声,玉核桃在掌心转得飞快:“这些年来,哪次不是如此?灾民还未到扬州地界,早被沿途州县驱赶分流。去年凤阳遭难,可曾见一个流民踏进扬州城门?“
管家躬身道:“二爷高见。不过听说这次卢大人严令各府开仓...“
“糊涂!“苏明远突然停下手中核桃,“正好借此事做文章。那郑鸿逵不是要耍威风么?你速去给袁知府送信,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待管家退出,苏明远盯着窗外闽扬绸庄的招幌,指节在窗棂上叩出沉闷的响声。
扬州府衙后堂,袁彭年正捧着暖炉听师爷念文书。
宿迁县报称流民已过三千,恐旬日内将抵我扬州境...“
袁彭年摆摆手打断:“老调重弹。叫各县照旧例处置便是。“
师爷凑近低声道:“这次卢象升大人亲自督办...“
“卢建斗远在凤阳,管得着扬州事?“袁彭年嗤笑一声,忽然眼睛微眯,“不过既然上头有令,咱们总得摆个样子。你去拟个告示,召集城中富户明日来衙商议赈灾事宜。“
正说着,门房递上苏家名帖。袁彭年扫了眼笑道:“说曹操曹操到。“转头吩咐师爷:“去,把东厢房炭火烧旺些。“
不多时,苏明远踏着薄雪进来,月白长衫下摆沾着几点泥渍。袁彭年起身相迎:“明远兄雪天来访,可是绸缎庄的生意出了岔子?“
苏明远解下狐裘递给随从,苦笑道:“府台说笑了。苏某此来,实为解大人燃眉之急。“他接过丫鬟奉上的热巾拭手,“方才在醉仙楼听得些风声,说卢部堂要各府设粥厂赈灾?“
袁彭年引客入座,叹道:“正是。这寒冬腊月,流民如蝗,若放进城来,只怕要生乱子。“他亲手为苏明远斟茶,“明远兄素来急公好义,可有良策?“
苏明远轻抚腰间羊脂玉佩,茶雾中眉眼显得格外深沉:“府台明鉴。城中富户虽多,却各怀心思。盐商嫌米商小气,米商怨布商吝啬,这般互相推诿,终究不是办法。“
袁彭年眼中精光一闪:“明远兄的意思是...“
“不若由苏某出面,联合各行业首捐银。“苏明远端起定窑茶盏轻啜,“只是...“他忽然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袁彭年向前倾身,官袍袖口在案几上扫出细微声响。
苏明远放下茶盏,瓷器在檀木几上磕出清脆声响:“那福建来的郑鸿逵,近日在绸缎行里闹得不像话。此人好大喜功,不如...“他压低声音,“不如让他既出银子又担实务。一来显我扬州商界同舟共济,二来...“
袁彭年会意一笑,手指捻着胡须:“二来教教这外乡人,扬州城的粥不是那么好施的?“
“府台明鉴。“苏明远从袖中取出一张庄票推过去,“这是大德昌的五百两见票即兑。待明日集会,我自会提议由郑鸿逵主持城外粥厂。他若推辞,便是违抗上宪;若应承...“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这数九寒天,城外可不好待。“
袁彭年指尖在庄票上轻轻一叩,忽然话锋一转:“听闻这郑鸿逵与明远兄有些...买卖上的不快?“
“些许小事罢了。“苏明远掸了掸衣襟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前日他铺子里新到的杭绸,竟比市价低了三成。今日请他去醉仙楼吃茶,本想好言相劝...“他冷哼一声,“倒被他拿水师令牌唬了一遭。“
袁彭年眉头微皱:“此人如此跋扈?“
“跋扈倒在其次。“苏明远压低声音,“关键是坏了行规。长此以往,扬州商界岂不乱了套?“他忽然起身拱手,“当然,这些琐事不该烦扰府台。只是这赈灾之事...“
窗外暮色渐沉,衙役进来掌灯。烛光映得二人脸上明暗不定,袁彭年官服上的云雁补子在光影中忽隐忽现。
“明日未时,本官在花厅设宴。“袁彭年起身送客,忽然压低声音:“听说郑家商船常走运河?“
苏明远会意一笑:“正是。据说前日还有批闽绸要运来...“
袁彭年意味深长地点头:“运河近来确不太平。对了,明日记得请米行的周掌柜同来,他家长工多,正好帮郑将军搭粥棚。“
苏明远拱手告辞,月白长衫在灯笼下泛着冷光。走出府衙时,他望着运河方向喃喃自语:“郑鸿逵,这赈灾的浑水,看你怎么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