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郑庄码头灯火通明。郑鸿逵站在船头,望着最后一袋粮食入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回到郑庄,郑福早已备好热水。他一边伺候郑鸿逵更衣,一边忍不住问道:“四爷,您这是怎么做到的?那刘泽清可是出了名的铁公鸡...“
郑鸿逵脱下华服,露出精干的身躯,笑道:“刘泽清不过一介武夫,有粮无路,有钱无胆。我昨夜想了一宿,这种人最缺什么?最羡什么?“
郑福摇头不解。
“他缺的是生财之道,羡的是富贵生活。“郑鸿逵接过热毛巾擦了把脸,“我先以华服美玉示之,勾起他的贪欲;再以兄长权势镇之,打消他的顾虑;最后用两万两银票为饵,引他上钩。“
郑福恍然大悟:“所以您今早特意...“
“正是。“郑鸿逵眼中精光闪烁,“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刘泽清见我一身行头,自然以为我财力雄厚。再加上我大哥新升总兵,他岂敢不信?“
郑福忽然想到什么,面露忧色:“可是四爷,这两万两只是定金,后续每月还要给刘泽清一万两,咱们...“
郑鸿逵大笑,拍了拍郑福的肩膀:“两万两能钓到十万石粮食,那十万石粮食能钓到什么,你可想过?“
郑福茫然摇头。
第二日扬州城的天空灰蒙蒙的,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棉絮包裹着。
寒风卷着枯黄的落叶在街道上翻滚,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单薄的衣衫,行色匆匆。
郑鸿逵站在码头的仓库二楼,透过雕花木窗望着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窗棂。
“四爷,查清楚了。“一个精瘦的汉子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扬州城内各家粮行明面上的存粮至少有四十万石,还不算那些大户私下囤积的。“
郑鸿逵转过身,烛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
“四十万石...“他轻声重复,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足够全城百姓吃上大半年,可粮价却涨到了三两一石,这哪是天灾,都是人祸。“
作为穿越者,郑鸿逵比任何人都清楚,再过几年,这片土地将陷入怎样的混乱。饥荒、战乱、异族入侵...而眼前这些囤积居奇的富商们,正是加速这一切的帮凶。
“郑福,去把老周叫来。“郑鸿逵吩咐道。
不多时,一个五十出头、面容憨厚的老者走了进来。周掌柜表面经营着闽扬绸庄,实则是郑家商业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二爷有何吩咐?“
郑鸿逵从袖中取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我手头有十万石粮食,但我不打算一次性放出。“
周掌柜眉头微皱:“如今粮价居高不下,正是出货的好时机啊。“
“不。“郑鸿逵摇头,“直接出货只会被那些大户吃掉,对平抑粮价无益。我要让他们自己把囤积的粮食吐出来。“
他展开一张扬州城的地图,指着运河沿岸的几个点:“明天,会有三条'北方来的'商船停靠在这几个码头,每条船能装四十石粮食。“
周掌柜眼中闪过疑惑:“二爷的意思是...“
“这三条船会装作急需购粮的样子,去各家粮行询价。“郑鸿逵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而你们要确保,没有一家会卖给他们。“
次日清晨,三条不起眼的货船缓缓驶入扬州运河。船上的“商人“穿着北方常见的羊皮袄,操着山东口音,逢人便说北方大旱,急需购粮南运。
“五两一石?“伙计瞪大眼睛,“商家莫不是说笑?现在市价才三两!“
“掌柜的说了,有多少要多少,价钱好商量。“为首的“山东商人“一脸焦急。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扬州商界。五两一石的价格让不少中小粮商心动,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但凡有意向出售的,都会遭到各种“意外“——要么是仓库突然失火,要么是运输的车辆半路损坏。
当天下午,黑市上突然出现了一批粮食,标价五两一石。有人试探性地购买了几石,发现质量上乘,确实是新粮。
郑鸿逵站在钞关码头的仓库里,听着手下汇报:“二爷,今天一共放出去一百二十石,大半被赵家和钱家的管事买走了。“
“很好。“郑鸿逵点头,“明天继续,价格提到七两。“
第二天,同样的三条“北方商船“再次出现在码头,这次他们开出了七两一石的价格。黑市上,五两的粮食突然变得抢手起来,但很快,价格也被抬到了七两。
扬州城最大的粮商孙启年坐在自家花厅里,听着管事的汇报,眉头紧锁:“北方真的缺粮到这种地步?“
“老爷,千真万确。“管事低声道,“那三条船上的商人急得眼睛都红了,说有多少要多少,价钱还可以再谈。“
孙启年抚摸着拇指上的翡翠扳指,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明天继续收购,有多少要多少。“
第三天,当“北方商船“将价格抬到十两一石时,扬州城的粮食市场彻底疯狂了。富商们像嗅到血腥的鲨鱼,疯狂抢购市面上任何能找到的粮食。他们抵押房产,借贷银两,不惜一切代价囤积粮食,坚信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郑鸿逵站在仓库的高处,看着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运粮车辆,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十天之内,他悄悄放出了七万石粮食,换回了堆积如山的白银。
“二爷,咱们只剩三万石了。“周掌柜的声音有些发抖,“要是那些人知道真相...“
“不急。“郑鸿逵从容不迫,“明天开始,以一两五钱一石的价格,全部放出。“
“一两五钱?“周掌柜几乎惊叫出声,“这连本钱都不够啊!“
郑鸿逵轻笑:“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当郑家的粮行突然以一两五钱的价格大量放粮时,整个扬州城都震动了。百姓蜂拥而至,而那些高价囤积的富商们则面如死灰——他们手中握着数以万石的高价粮食,现在却连一半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更可怕的是,郑鸿逵早已派人前往湖广、江西等地采购新粮,并宣传扬州城粮价的高涨。运河上,满载粮食的船只源源不断地驶向扬州。
孙启年跌坐在太师椅上,面前是各家钱庄送来的催债信函。他颤抖着手指着门外:“去...去查清楚,那个放粮的到底是什么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