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治理与善治是当代社会科学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民间合作,改善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在这个过程中,治理理论逐渐与中国现实高度结合,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近二十年来,西北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同组织的“枫桥经验”联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基层治理领域的研究,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村万户,收集大量基层治理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推动“枫桥经验”“浦江经验”“龙山经验”“六尺巷经验”“千里草原安睦隆”等治理经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对中国国家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认识也逐渐从立体式直观感知上升到系统化理论思考。

地方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最大限度发挥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按照产业结构进行身份界定,基层治理制度规范纵向管理特征明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主流职业划分,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关联,使得相关社会治理制度规范主要表现为规范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公社的具体管理活动。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制、集体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壮大等大潮推动着个体身份的动态变革,“单位”“户籍”“职业”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依附于单位和人民公社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社会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基层治理现代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此,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由此,对基层治理研究提出了诸多命题。基层治理研究和探索,内涵丰富,任重道远,既有广阔的历史空间,也有丰富的地理空间,还有强烈的需求空间。

中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人文传统、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有着源远流长的治理文化和丰富包容的治理智慧。研究中国的基层治理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认真汲取中国历史传统中关于治理基层社会的经验教训,并从独特的国情出发,服务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基层治理现代化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工作,具体落实到不同的空间范围,必须结合地方实际,顺应社情民意。如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内生式演进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层智慧。从“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行动,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例如,为了突破法的局限性,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枫桥等地的干部群众充分尊重基层社会的历史传统和风土民情,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在基层群众自治、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文化建设等工作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基层法治内涵,为中央和地方立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同时,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载体,将充分反映基层社会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的一些经验做法上升为基层社会自治规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再次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统一,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自古以来,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国家治理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于此,丛书选取多个来自基层且具有突出成就的典型经验进行系统研究,聚焦乡村治理、城市治理等主题,凸显中国国家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原创性、多样性、有效性。

行者无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既定目标。让我们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奔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提炼、梳理和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之治”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汪世荣 余钊飞

202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