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耕耘者的深邃思考
自18世纪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商业性质概论》中首次提出“企业家精神”以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化成对企业家才能的最高赞誉。无数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视角对“何为企业家精神”展开剖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类: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市场过程观点将“企业家精神”简化为对创新与风险的态度,以新古典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观点将“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家资源禀赋,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观点将“企业家精神”内化为宗教文化下企业家的精神图腾。这些不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但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企业家而言,其企业家精神该如何刻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范小平博士从“格局”的角度来对中国企业家精神进行分析,视角独特且新颖。“格局”一词在中文语境中出现频率颇高,但如何理解其意义对人们来说颇具挑战性。和这个词有关的、被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应该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这个刻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专业名词中,“格局”被定义为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空间分布。那么,企业家的格局应该理解为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的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的空间分布,即企业家如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内,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来平衡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家国利益。如何对待“义”与“利”是儒家文化历次思潮中关注的核心之一,“义利合一”的儒家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也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精神指引。
范小平博士这位深耕于实体行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仿佛一位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老农,不但勤恳耕耘,而且深入思考。他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历经六年,通过无数次深度访谈、广泛调研、细致分析,从企业家格局这一独特的视角,尝试解读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著成这部难得的力作。《企业家格局解码》一书不仅填补了企业家格局系统理论研究的空白,更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本可供借鉴的参考书,同时也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者展现了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矿山”——企业家格局。
正如赵汀阳在《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一书中所说的,“人所以为万物之灵,不在于勇于僭越,不在于以自身尺度为万物立法,而在于能够弃我从物,在于能超出自身尺度的局限而以万物为尺度,因此能分享天地之道”。
叶文平,暨南大学教授